陳玉
【摘 要】本文論述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提升,梳理歸納內驅力的定義及相關理論,分析提升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意義及影響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關鍵因素,提出提升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策略: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構建“三基、三創、三新、三動”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的融合;搭建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平臺,創造實踐鍛煉的機會;善用榜樣的力量,發揮朋輩群體的影響;增強創新創業的意義感,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
【關鍵詞】師范生 ?創新創業 ?內驅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186-03
近幾年來,國內許多高校對師范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更有甚者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師范生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在師范生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會影響師范生教育職業意識的培養,動搖學生畢業后獻身基礎教育的信念。筆者認為,對師范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并非讓他們放棄從事基礎教育的機會,而是讓他們能夠了解掌握創新精神的傳承、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升和創新的過程。提升師范生的創新創業內驅力應該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在充分認識“創新”和“創業”的基礎上,培養創新創業的意識,師范生才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較為切實可行的規劃,才能促進成才成長和實現終身發展。
一、內驅力的定義及相關理論
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根據奧蘇伯爾的“學習動機內驅力”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學習動機主要由三方面的內驅力所組成:一是認知內驅力,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即一種求知的需要。這是意義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種動機,它發端于學生好奇的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環境的心理傾向。二是自我提高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的需要。它與認知內驅力的區別在于:認知內驅力的指向是知識內容本身,它以獲得知識和理解事物為滿足;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會地位,它以贏得一定的地位為滿足。三是附屬內驅力。附屬內驅力是指個人為了保持長者或權威的贊許和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做好學習或工作的需要。對于學生來說,附屬的內驅力表現為:學生為了贏得家長或教師的認可和贊許而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需要。
那么,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內驅力是什么?本文定義為:創新創業內驅力是指大學生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或者應對創新創業挑戰的過程中,以創新創業需要為基礎而形成的、驅使大學生產生一定創新創業行為的內部動力。
二、提升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意義
創新創業內驅力是推動師范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動力,是提高師范生創新創業積極性的重要源泉。提升創新創業內驅力,于社會、學校和師范生個體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有助于師范生提高獨立生存的能力,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解決就業問題,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助力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有助于構建多樣化、多功能的教育機構(尤其是學前教育機構),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求,推進教育機構的家庭化和社區化,促進教育的不斷發展。三是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教育人才,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傳承,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構建合理的師范生人才培養體系。四是有助于培養師范生獨立創新的意識,提高師范生的實踐、創造能力,發展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和終身學習必備的核心素養,成為服務社會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五是有助于師范生增強自身思維的開放性,自主提高自身的需求層次,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更好地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增強自身的主觀幸福感。
三、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關鍵影響因素
(一)社會。內驅力的產生以需要為基礎,而人的需要按起源可分為自然需要和社會文化需要。社會文化需要是人類特有的需要,反映了人類對社會生活的要求。歸根到底,人們的創新創業活動就是為了滿足社會文化需要。那么,社會對師范生創新創業的期許就會成為喚醒其創新創業需要的一部分動因。
(二)學校。學校對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師范技能培養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程度,教師創新創業科研水平和實踐水平的高低,朋輩群體中創新創業氛圍的濃厚,等等,對于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影響至關重要。
(三)家庭。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激發與其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工作情況、家庭的監督程度等等,也會密切相關。經濟寬裕、父母收入穩定,同時能夠適當給予物質、精神上支持且恰當引導的家庭,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會更高,動力更足。
(四)自身。個體創新創業的目標、興趣和意志,以及自身的人格特征是師范生創新創業最重要的內部驅動力。師范專業以女生居多,一般具有善于溝通合作的優點,有利于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但女生普遍又比男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弱,個性稍保守,不利于創新創業動力的激發。
四、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提升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幫扶。師范生創新創業精神動力不足、意志薄弱,與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創業氛圍、政策支持、人脈及資金的幫助等不無關系。對此,社會、學校和家庭要注重營造尊重、鼓勵師范生創新創業的友好環境、培養師范生積極的就業觀念,引導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創新創業的機會,必要時在政策、資金、精神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資助。
目前,國家對于符合條件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已經給予稅收優惠、擔保貸款和貼息、免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免費創業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各種非政府組織,包括社會機構、企業單位、學校校友會和家庭等,還可以給師范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鼓勵和幫扶。為了贏得一定的社會地位或得到社會權威及長輩們的贊許、認可,他們的內驅力會得到激發,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創新創業工作做好。社會各界和家庭也應該與高校通力合作,最大限度地為師范生創新創業提供相關知識和信息援助,降低創業門檻,為師范生構架起從學校通往社會的橋梁。
(二)構建“三基、三創、三新、三動”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的融合。“三基”:創新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相關的知識儲備和必要的物質條件;“三創”:創新的過程是從創意到創新再到創業的全過程;“三新”:指新想法、新產品和新企業;“三動”:指動腦思考、動手參與、動腳走向社會和市場。
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學科體系存在較大爭議,師資培養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針對現狀,學校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規范化建設,合理設置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合作方式,將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思維的激發、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業機會的發現、創業項目的選擇、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資源的整合等內容納入整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進階式創新創業課程群體系,使課程設置更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同時,應注重課堂教學與模擬教學相結合,實訓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將第二課堂與創新創業實踐有機融合,推進課內課外一體化。
師范生的多門專業課程本身就能與創新創新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如幼兒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環境創設、舞蹈、音樂、美術、手工等,應結合專業特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思想,拓寬他們創新創業的思維,為師范生找到創新創業的方向、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提供強有力的課程支撐。
(三)搭建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平臺,創造實踐鍛煉的機會。創新創業競賽活動能給大學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給企業提供挖掘優秀人才的機會,對于師范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業能力的提升也有它獨特的優勢和作用。應鼓勵師范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讓他們在與朋輩群體的碰撞中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心理素質,完善自我意識和塑造健全人格。
例如,廣西高校大學生“創客馬拉松”活動引進設計思維、精益創業等國際前沿方法論,是一場持續32小時的創新挑戰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我們可以選派優秀的師范生參加此類活動,通過沉浸體驗式學習、頭腦風暴、團隊共創項目、項目路演等方式集中模擬創新創業的全過程,突破常規性思維障礙,激發創新創業的靈感和興趣,建立創新創業的自信,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與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今后更廣泛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我們還應鼓勵具有創業意向的師范生多參與一些企業冠名的創業競賽活動,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魅力,幫助他們贏得企業的青睞,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四)善用榜樣的力量,發揮朋輩群體的影響。學校應注重提煉創新創業典型案例,邀請創業訓練專家、企業負責人、創新創業領域的優秀人士和成功創業的校友、畢業生代表來校舉辦專題講座或創業沙龍活動,讓師范生近距離接觸業界人士,了解創業歷程的艱辛和快樂,培養師范生求真務實、敢為人先、堅持不懈的創新創業精神;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去,進入企業、創業園、私立園所參觀學習、實踐鍛煉,激發師范生創新創業的興趣,提高創新創業的能力。
通過對多名師范畢業生進行訪談和調查,我們發現了一則成功的案例。北海市承美幼教—YH國際幼稚園于2018年由十位創始人共同創立,其中兩位創始人是畢業于北海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她們在校期間接受了系統的師范技能的培養、就業指導和創新創業教育,在畢業實習期間脫穎而出,接到了多所培訓機構和幼兒園伸出的橄欖枝。通過幾年在民辦幼兒園工作的積累和進一步的培訓學習,她們也萌發了創業的念頭,于是聯合房地產開發商、教育培訓機構董事、外教、會計以及其他幾位優秀幼兒教師,共同創建了幼兒園,成為教學和管理團隊骨干。如今,她們也常回到母校,走上畢業生講堂,走進校園招聘會,助力母校發展,為學習學妹們的見習、實習、就業、創業提供平臺和空間。她們的成功給不少在校師范生樹立了榜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五)增強創新創業的意義感,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應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師范生相信創新創業是有意義、有價值的,這樣,有了意義感就有了責任心和使命感,有了責任心與使命感,就有了忍不住想去創新創業的內在驅動力。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認識創新創業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創業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讓創新創業成為自己的需求,學會用由內向外的力量,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去實現創新創業;能做到有明確目標、有規劃、有執行,并能在執行中解決問題,在創新創業行動得到成長。同時,由于他們在此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需求層次,在不斷接受創新創業挑戰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和人生價值,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也能得到增強。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環,必定能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熱情,提升創新創業的內驅力。
綜上所述,深化師范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促進師范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本文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等四個層面找到影響師范生創新創業內驅力的關鍵因素,提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構建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搭建創新創業競賽平臺,發揮榜樣和朋輩群體的作用,增強師范生創新創業的意義感,鼓勵和引導他們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提升創新創業內驅力,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希望能為師范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為師范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同時為師范生創新創業及全面發展提供穩定而持久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姚海燕,儲良卿.師范類高校人才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
[3]李怡,曾新洲.“雙創”背景下湖南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市場,2018(11).
[4]梁康建.創業競賽對高校師范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作用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8(14).
[5]簡愷,王佳.“互聯網+”背景下學前專業師范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探究[J].教育學苑,2018(24).
[6]童敏君.基于卓越教師培養的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思考[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11).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師范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梧州學院為例”(2016JGB378)
【作者簡介】陳 玉(1980— ),女,廣西北海人,碩士,北海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學與心理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