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君



摘要: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帶,在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蘭州主城——蘭州新區過渡帶生態修復與融合發展策略研究以“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為指導思想,加強生態本底的治理和修復,保障黃河上游生態安全,探索黃土高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模式,探索遠郊型新區與主城相向融合,以及過渡地帶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經驗與范例。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and an important economic zone in China,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main city of Lanzhou and Lanzhou new area takes "ecology firs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life, high-level governance"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strengthenes the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ensures the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explore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models in the Loess Plateau,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new suburban areas with the main city, experience and exampl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al areas.
關鍵詞:黃河上游;生態修復;相向融合;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ecological restoration;mutual integr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X171.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4-0074-03
1 ?研究背景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的治理與生態修復已迫在眉睫。蘭州作為黃河上游中心城市,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蘭州新區是國務院批復的第五個國家級新區,不僅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產業基地、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同時還承載著打造向西開放戰略平臺的重要使命。蘭州新區距離蘭州主城區約60公里,屬于典型的遠郊型新區。蘭州主城——新區過渡帶是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地形復雜多樣,城鄉二元結構突出,道路交通兩級分化,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生態修復和城鄉發展均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和困境。
2 ?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文針對蘭州主城——蘭州新區過渡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空間特征、生態環境、道路交通等多方面現狀特征,結合生態修復、產業布局、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多維度提出該區域生態修復與高質量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3 ?區域現狀概況
研究區域處于隴西黃土高原的西北部,黃河流域(蘭州主城段)以北,是蘭州主城與蘭州新區之間所圍合的中心區域,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該區域地形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地貌,植被稀少,水資源匱乏,多為季節性河流。區域范圍內鄉鎮村較多且布局分散,周邊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景點分布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區域內擁有便利的交通設施,東臨水秦快速路,西臨機場高速,京藏—連霍高速、景中高速(中通道)貫穿其中,與蘭州主城和蘭州新區的北南快速形成了“田”字形快速交通路網格局。
4 ?目標定位
研究范圍位于新老城區之間的自然過渡地帶,是建設美麗蘭州的重要承載地,通過從生態、功能、交通等方面尋求城鄉融合發展,突出產業驅動、綠色發展之策,打造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彩陶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示櫥窗,實現新老城區功能融合互補、城鄉一體協同發展的目標。將該區域打造成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示范區;“雙城互動、城鄉融合、生態優美、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
5 ?生態及空間結構
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統籌空間”的精神,采用“生態續脈筑網,空間有序鏈接”策略,構建“生態共建、空間銜接、設施共享、產業共融”的山水城鄉生態空間,形成“一心兩網一環”的生態大格局。
“一心”:指蘭州新區與蘭州主城之間的生態綠化景觀核心。
“兩網”:即綠網和水網。綠網:指依托中通道、京藏高速公路、縣鄉道路通道,形成網絡狀綠色防護。水網:依托區域內泥麻沙溝、咸水溝等豐富的自然河谷資源,設計防洪與景觀為一體的區域景觀河流,充分挖掘引大入秦引水的潛力,利用蘭州新區中水資源補充河道水流,修復河道生態,活化區域內的生態水系,為區域生態修復提供保障。
“一環”:依托蘭秦快速路、機場高速公路、蘭州北快速環路、新區南繞城快速路形成的“高速路+快速路”的快速環狀通道,布局強化“東、西通廊”,通過特色小城鎮、美麗鄉村的建設,形成優美的城鎮組團,將蘭州新區、蘭州市區、水阜、樹屏等重點鄉鎮組團進行有機串聯,同時基于促進沿線生態修復形成生態環廊,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托、共同發展、高度復合的有機發展環帶結構。
結合空間要素分布,區域形成“雙城、四鎮、三廊”的城鄉空間發展格局,實現蘭新雙城融合互補發展。
“雙城”:蘭州主城與蘭州新區兩大發展驅動中心;
“四鎮”:區域內的九合鎮、忠和鎮、水阜鎮、樹屏鎮四個增長極核;
“三廊”:依托機場高速西通道、景中高速中通道、水秦快速東通道優先啟動生態修復,沿線鄉鎮通過建設郊野公園、休閑農業、經濟林建設、文化旅游等產業布局,形成綜合有機的產業發展廊道。
6 ?發展策略建議
采用生態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模式,加強生態保護,推進山體、水體修復,增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從生態網絡構建、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產業規劃、文化旅游開發、城鄉品牌和特色風貌塑造等方面開展雙修實踐,建設綠色生態型、宜居宜游型城市和美麗鄉村。(圖2)
6.1 修復生態,筑黃河北部生態屏障
緊抓國家加快建設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契機,堅持“城市雙修理念”,采用更新織補的方法,在過渡區域嘗試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因地制宜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復合型的生態綠地系統的區域整體生態功能結構。將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地貌形態改造為城市公園、生態農業、經濟林網、鄉村旅游休閑等功能,構成原生態、梯田、平原、丘陵合理布局的空間景觀系統。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山體修復、水體治理以及完善綠地系統等優化區域空間景觀環境,提升城鄉特色和活力,構筑黃河北部生態安全屏障。
6.2 復綠造林,建都市中央生態綠芯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等宏觀背景之下,以山體、水系、農田、和生態保護林等為基礎,構筑交通廊道、水系廊道、生態斑塊以及景觀資源生態節點,通過綠帶綠廊連接點、線、面,構成研究區的生態框架體系,最終形成“生態為底,廊道貫穿,景觀連片”的生態景觀空間結構,并依托蘭州中心城區與蘭州新區之間東、中、西三條快速通道形成景觀大道,生態建設以經濟林種植為主,確保區域內林草覆蓋率不低于70%,既要注重生態效益,也要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3 活化水系,塑山水田園鎮村格局
充分挖掘引大入秦工程的潛力,探索嘗試蘭州新區中水的使用;興修水利設施,考慮雨水收集,活化現有河道水系。依托現有山谷溝渠,坑塘,打造景觀水系湖體,區域內建設湖泊、水塘并以水道相連接,塑造一個匯水成溪,涵養水脈的活性水系統。采用工程措施,進行人工干預恢復,構建基于溝頭,溝坡,溝底防護,“V”形溝采用反坡臺營造喬灌固溝林;對“U”形溝修建小塊溝臺地種植經濟作物;在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方面朝著高起點、高標準的生態化、園林化方向發展,既美化環境又為區域內生態建設打下良好基礎。(圖3)
6.4 產業引導,促蘭新雙城互補融合
區域產業發展應面向“大蘭州經濟區”構建主要發展都市休閑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兩大板塊,面向“一帶一路”向西開放構建主要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科技創新產業兩大方面,共同形成“2+2”產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蘭州新區大樞紐、大通道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整合土地資源,改造高標準農田,發展高附加值農業。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快基礎設施配套,發展全域文化旅游業,加快“隴原鄉愁”鄉村旅游品牌、“空中游絲路”通航品牌建設。通過科普和學習現代化農業支持與操作技術,發展高標準,體驗式,參觀式農業,應推廣種植當地特色經濟作物,例如油牡丹、山楂等,通過集中種植,發展成為集觀賞與采摘為一體的體驗式種植新形式。通過發展有機農業、休閑觀光產業等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吸引蘭州主城區、蘭州新區、白銀市區等周邊城市居民共享使用,從而帶動過渡地區的活力和經濟發展。
6.5 健全體系,助市郊鄉村全面振興
結合“大蘭州”經濟區建設,構建以蘭州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促進與周邊城市、重點城鎮的同城化發展。在城鄉協調發展上,重點是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方向,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構建“主城區—蘭州新區—縣(區)—特色小城鎮—美麗鄉村”一體化發展的城鄉體系。圍繞蘭州主城——蘭州新區過渡帶的農業主導型城鎮的特點,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生活休閑功能,從自然生態、景觀風貌和社會人文等方面探索發展路徑,明確村莊景觀格局和田園風貌提升策略,大力促進產村融合,實現過渡地帶全域郊野田園風貌設計,著力提高郊野田園景觀的生態與社會效益,保障鄉村能夠留得住鄉愁與記憶。在區域尺度上綜合考慮村莊的聯動發展,研究將皋蘭縣、忠和鎮、水阜鎮、樹屏鎮、九合鎮等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要求和新思路,重點從空間管制、分類發展、交通引導、設施配套、項目培育和景觀提升等方面來探索市郊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助力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發展。
6.6 完善設施,享城鄉一體品質生活
完善區域內交通體系,構筑“三縱一橫”的區域交通聯系復合廊道。即由已建成的蘭州至中川機場城際鐵路+機場高速+S101(原S201)構成西部縱向復合廊道;由規劃的軌道交通5號線+水秦快速路與在建的G109忠和至北龍口段高架形成的快速路+G109部分路段及羅水公路構成東部縱向復合廊道;以中通道(G1816)為基礎構建中部復合廊道;以京藏高速(G6)—連霍高速(G30)為基礎,形成橫向復合通道。同時提升擴容S201、G109、S102及羅水公路等省道縣道的道路狀況,改善區域內各個鄉鎮和村莊的交通條件,形成多方式、多層次、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體系。
完善市級、區級、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覆蓋行政管理、商業、文化、體育、養老福利、教育培訓、醫療衛生、會議展覽、休閑娛樂、旅游配套服務等全方位服務,在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方面,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務設施質量,使得居民在15分鐘步行距離內享受到安全、便捷的社區設施,包括社區事務辦理、文體活動、老年服務、生活便利服務、基礎教育等,發展高品質的居住社區,承接老城功能和吸引人口疏解。
7 ?預期效果
通過生態本底的治理和修復、生態產業規劃布局等多項舉措,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具有黃河絲路文化底蘊、景觀特色鮮明的黃土高原山水生態之城。同時有效引導地區產業轉移和升級,實現蘭州新老城區功能互補,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有序治理,城鄉協同一體發展的新格局。
8 ?小結
本文結合蘭州主城——蘭州新區過渡區域現狀情況,對區域內生態、水系、設施、產業等多方面提出發展策略,以“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為指導思想,保住生態底線,合理布局綠色生態空間,加強生態本底的治理和修復,構建防風固沙生態防護安全屏障,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進一步形成干旱半干旱黃土高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模式,探索遠郊型新區與主城相向融合互補發展,以及過渡地帶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經驗與范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9-11.
[2]孫艷紅,潘兆宇,周配.吉首市山地城市城市雙修模式與規劃實踐[J].規劃師,2017,11.
[3]馬冰玉,狄旭東.“一帶一路”視角下蘭州文化傳承的思考[J].新西部,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