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明 徐文捷
摘要:互聯網技術對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通過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分析能力,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的狀況,也暴露出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的不完善。因此,在解釋相關法律概念、分析相關法律缺陷的前提下,提出適合“互聯網+農業”背景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規制路徑的建議。
關鍵字:“互聯網+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3;D922.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0-019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0.044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Internet technology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rural economy.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nalysis ability of Internet big data, it has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rural econom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also exposes the imperfec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laws. Therefore, on the premise of explaining the relevant legal concepts and analyzing the relevant legal defect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legal regul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agriculture”.
Key words:internet + agriculture;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legal system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頒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動“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利用其巨大優勢,對農業經濟進行整合、改造及升級,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力量之一[1]。“互聯網+農業”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為農民生產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并催生出了一種新的行業模式和商業模式。然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也折射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共同出臺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提出,要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質量興農制度框架,這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8)》分析認為,2014―2017年主要食用農產品質量檢測的合格率仍然保持高位數,并且有小幅提升,基本處于96%,當前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還比較突出,并且對該問題的監督管理時間漫長,治理困難。“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1 ?相關法律概念
1.1 ?互聯網+
“互聯網+”有別于互聯網,它是后者的進一步發展。“+”指的是跨界的融合,互聯網通過與各個傳統行業融合,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及其平臺,深刻改變該行業的經濟形態,重新塑造經濟結構,進而推動社會實體經濟的發展。
1.2 ?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是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發展效率的一種經濟現象,包括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貿易等,它促進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生產力和效率。互聯網技術也顛覆了傳統的時間、空間概念,使空間距離更小,時間距離更短,信息更快捷對稱,使小農戶與現代經濟體系相連接。
1.3 ?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的概念規定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指農業生產的初級產品,通常包含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牧產品等。而質量安全可以拆分為質量與安全,質量是農產品的本質屬性,指農產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如其顏色、形態、營養構成、用途等,安全是農產品的社會屬性,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指在使用或食用農產品后對人等身體是否有隱形或顯性的危害[2]。
2 ?“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現狀
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各種便利,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保障,現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與時俱進。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完善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方面有著顯著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形態以及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要。“互聯網+農業”的新模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互聯網的快捷優勢,能夠讓農產品直接從農業生產者手中銷售至消費者,這種不用經過中間流通,農產品直接進入銷售渠道的方式,提高了交易效率,但也導致大部分農產品難以進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下。而現如今國家要求提高農產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需要有最嚴格的標準、監管,這些都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所空缺的[3]。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職責不明確
監督機構分工零散,造成監督管理及治理工作難以開展。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采取的是分段式監管,即每個環節都由不同的部門進行監督:農業部門負責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工商部門負責流通環節質量安全,質量檢測部門負責加工環節質量安全,衛生部負責消費過程中質量安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大型事故。各部門間權責交叉,存在多頭監管現象,出現問題互相推諉,執法能力低。
2.3 ?農產品安全標準化水平有待提高
當前農產品種類多種多樣,地方特色農產品更是數不勝數,然而原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標準較少,種類還比較單一,且標準數據參照不科學,標齡過長,標類混亂,已無法適應現實需要。比如農產品“三品一標”,通過該認證需要經歷繁瑣的過程,而且相關機構設置較少,一般只在大城市,許多縣、區、村辦理認證較為復雜,且認證機構大都為公共機構,數量較少,且服務效率低,周期長費用高[4]。再者,互聯網拓寬了地方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機會,但特色農產品在線銷售,特別是通過大型網絡平臺銷售,必須具備SC認證,而SC認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審查者具備高標準加工設備,經歷復雜的檢查程序,支付高額的專業費用并接受年度檢查。當地特色農產品一般是農戶用傳統生產方式生產,沒有SC食品生產許可證,加之于適用的企業行業標準尚未制定,以致于這些地方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受到限制。
2.4 ?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尚不健全
一方面,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整合分析不夠全面深刻,未形成統一的體系,且相關數據信息不公開,很多生產者及經營者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消費者也無從得知相關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否合格。另一方面,隨著農產品生產數量的增加,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政府對農業生產者的信用管理體系空缺,導致市場混亂,監管不便[5]。
2.5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完善
在互聯網加持下,許多農村小型個體戶的農產品也能銷售到全國各地,但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增添了新的隱患。農產品原材料安全至關重要,若原材料生長地受到環境污染,就會嚴重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經過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衍生出了新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如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快速查詢產品種植基地、采樣時間、農藥濃度檢測結果、種植、收獲、銷售交易數據等信息。但這種質量安全追訴體系并沒有得到廣泛運用,總結其原因為法律未明確規定必須適用追溯系統;追溯系統沒有統一標準,推廣和使用困難;消費者目前對可追溯系統需求不強;在農產品上貼上可追溯標簽對其價格影響不大;建立可追溯系統需要大量投資,涉及環節頗多,企業沒有動力購買系統。
3 ?“互聯網+農業”背景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規制路徑
“互聯網+農業”的背景下,亟需制定相配套的法律規范,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3.1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農產品產業綠色發展,依靠“互聯網+”的大數據收集及分析能力,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加工或制作過程進行技術檢測,禁止在農產品種植區排放污染物,堆放有害垃圾,并嚴格監管化肥、農藥的質量及投放量,制定農產品及其包裝物的標準,并鼓勵支持地區綠色品牌的發展;落實部門職責分工,做好與《食品安全法》的銜接工作,明確各部門主要職能,并啟動問責機制,各部門對自己管轄范圍及環節做好監管工作,并承擔相關責任;建立范圍廣、監管嚴的監管體系,“互聯網+”模式下,個體農戶、小作坊也能輕松開店做生意,政府應該將其納入監管,每月需要編寫管轄范圍內的生產記錄報告,做好監督工作,啟動瀆職問責制度[6]。
3.2 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職責
加強政策制定負責部門統籌協調,構建無縫監管體系。由農業主管部門牽頭,統籌總結相關部門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規定及成果,并制定“互聯網+農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組合檢驗檢測體系,并召開聯席會議,明確各部門分工;由科技主管部門牽頭,對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進行技術研究、開發及創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網絡,各部門分工明確,提高部門數據化辦公能力,消滅多頭監管現象,充分利用“互聯網+”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和推動作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共同搭建網絡共享平臺,收集并整合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規范,引導農產品生產者進行檢驗檢測;設置網絡課堂,組織在線科普及培訓;整合分析市場信息,監測預報市場行情;商務部門做好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在“互聯網+農業”大背景下,轉變監管模式及重點,對貨運、倉儲等方面加強管理及支持;工信部門負責促進綠色農產品企業擴大生產,引導銷售市場良好運轉;扶貧部門負責開拓“互聯網+農業”下的農產品扶貧新道路,針對地方特色,加強引導與培訓,建設推介平臺,為農產品打開新銷路[7]。
3.3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審查標準體系
科學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審查標準,整合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科學修改規范各標準,尤其是廢除標齡過長、標類重復的相關審查標準,對不同種類農產品制定不同質量安全規范,科學修訂藥品、食用農產品目錄,建立完善銷售標準[8]。簡化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在各地建立嚴密廣泛的認證網絡,加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網上辦理平臺,提高“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效率。有關部門可以授權具有認證資質的事業單位和企業提供“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建立地方特產行業質量標準,各地應探索本地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的食品安全要求并制定相應規范,在制定標準前,各地政府需要加強交流,針對同類農產品制定相同標準,避免農產品在各地之間的標準壁壘[9]。
3.4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利用“互聯網+”技術對信用信息進行完善整合,制定一套信用體系評估標準,并依照標準統計出一套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級別名單,并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機制。信用信息整合以后,要在不侵犯商業秘密的情況下,向社會公示信用等級名單,倒逼相關農產品生產者規范生產過程,生產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同時健全守信激勵機制,完善失信懲戒機制。對于信用評級較好的生產者,政府應該進行激勵,如頒發證書、授予榮譽稱號,并對社會予以公示。建立信用監督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安全綠色的農產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是農業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推進社會共治,并可以通過多渠道進行監督,如微博政務、電子郵箱、12316等公共媒體平臺曝光;行業協會要加強自身建設,對質量安全進行監督,普及農產品知識,增強與民眾互動,促使企業行業健康發展;企業要建立員工教育機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引進第三方質量與行規檢測監督[10]。另外,也可由地方政府組織,為相關農產品生產者、農業企業、專業研究機構、消費者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在各個鄉村配備信息服務站和相關工作人員,做好互聯網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各級各地區信息壁壘,并建立農村數據庫,充分利用農業大數據,準確分析市場,做到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及時監控及審查,并在各個部門之間信息共享,解決多部門協調問題,打破信息孤島,數據治理和數據管理措施可以幫助建立問責制和透明機制,促進部門間數據共享、兼容和披露[11]。
3.5 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一是通過法律強制規定需要進行質量安全追溯的項目。針對現在追溯系統使用率較低的大環境下,需要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為依據,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逐步建立,設置必須建立追溯系統的名單,如肉、蛋、奶等,范圍從大型超市到小型市場,分步實施,并留1~2年過渡期。二是建立標準化的追溯系統。如哪些應該設置追溯、哪些不用設置追溯、追溯應覆蓋哪些環節等,都需要各個部門聯合制定法律標準。之后,可以在發達地區開展試點,針對試點情況修改網上相關標準,并逐步擴大范圍至全國[12]。三是營造農產品質量安全系統的商業氛圍。通過利用公共媒體平臺對該系統進行宣傳、普及,根據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高度關注的特性,引導消費者購買具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農產品,倒逼相關企業建立追溯系統。四是加強政府補貼和技術指導,幫助建立追溯系統。建立可追溯系統需要大量投資,涉及環節頗多,企業沒有動力購買系統,政府需要加強該系統的研發投資,開發出效率高、效用好、成本低的追溯系統,針對資金薄弱企業加強政府補貼,派專業人員技術指導,提供技術設備,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優勢,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及其流通銷售各個環節追溯采集相關數據,并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確保農產品生產地環境符合標準,全程追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13]。
參考文獻:
[1] 王愛芳.“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業B2B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5):150-151.
[2] 靳少華.新時代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發展——基于SWOT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9(14):169-172.
[3] 張天雅.農產品質量安全多元共治法律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4] 周豐婕.“互聯網+”背景下福建農產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21):134-136.
[5] 鄧 瑜.發達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7(22):117-119.
[6] 姚文英,張鋒,黃玉萍,等.關于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若干思考[J].農學學報,2019,9(12):65-68.
[7] 王 佳,胡俊生.“互聯網+”視閾下農村精準扶貧的阻礙因素及實施路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9(9):92-93.
[8] 程關懷,劉建堂,邱流文,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現狀及其對策[J].價格月刊,2011(10):33-36.
[9] 武 亮,郭美文.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模式創新研究以新疆紅棗為例[J].價格月刊,2017(7):59-63.
[10] 潘啟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產業鏈融合創新分析[J].農業經濟,2017(3):9-11.
[11] 楊啟帆.淺析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法律對策以“互聯網+農業”下的生產環節為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0):60-61.
[12] 祝宏輝,牟笛瑞.“互聯網+農產品地理標志”模式發展狀況及問題分析[J].價格月刊,2016(4):55-58.
[13] 李貝貝.發展“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新升級[J].農業經濟,2019(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