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要:以研究可持續生態旅游的管理指標和策略為目標,探究生態旅游管理者對生態旅游管理策略的看法,以及不同生態旅游場所管理者對管理策略的認知是否存在差異,并基于研究結果,提出生態旅游管理策略。
關鍵詞:生態旅游;組織部門;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0-0206-02
DO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0.046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Aiming at studying the management indicators and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views of ecotourism managers on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ecotourism an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on of managers of different ecotourism sites on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ecotourism;organizational departments;business strategy
近年來,關于生態旅游發展趨勢的討論,普遍集中在對理念的討論、地點的評價、游客和居民的態度、行為的判斷。為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需加強當地社區與游客之間形成互動,從而找到管理的平衡點。如今,政府積極促進生態旅游,在保護當地環境資源、促進地方發展的同時,如果沒有具體的發展模式和完善相應的管理策略,很容易導致生態旅游僅僅作為口號而存在,與大眾旅游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1]。因此,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整理和分析,總結出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提出可持續生態旅游的管理策略。
1 ?生態旅游的內涵
赫澤爾(Hetzer)是最早使用生態旅游一詞的人,他提出用生態旅游代替一般傳統的觀光模式,以減少觀光活動所造成的沖擊。有學者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游,有特定的研究主題,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物、植物景象,并關心該區域內所發現的文化內涵。生態旅游最原始的概念來自于對生態及野生動物的保育,傳統的觀光產業容易對自然環境、人類文化資源造成沖擊,對當地社區居民造成各個層面的負面影響,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觀光產業為達到永續的目標,應該要考量到保護自然的管理策略[2]。
生態旅游可以說是一種基于環境倫理的旅游。通過實施生態旅游,引導自然環境達到保護與發展并存的可持續管理的總體目標[3]。生態旅游的內涵是豐富多彩的,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從近年來學者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來看,社區在生態旅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管理對生態旅游的態度和實施規范也是地方生態旅游成功的關鍵[4]。
2 ?生態旅游的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態旅游強調資源特色和環境保護。生態旅游主要是基于旅游區本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游客來旅游,所以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5]。
二是生態旅游重視游客的態度和行為規范。游客到達生態旅游區時,主要是出于旅游目的對當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研究或欣賞,從事非消費的深度旅游活動[6]。因此,有必要開展環境教育,塑造游客正確的環境態度。生態旅游者一般喜歡自然環境和戶外休閑活動,他們也愿意承擔旅游腹地野生動物規劃所帶來的商業限制來避免生態旅游景點的破壞。
三是生態旅游尊重居民的意見和經濟利益。生態旅游以當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為吸引力,資源的利益必須尊重居民的意見。觀光事業發展必須以能夠滿足當地的經濟利益為前提,方能獲得居民的支持與參與[7]。生態旅游者是戶外游憩的愛好者,最重要的是,他們大多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歷史和人民感興趣,希望能從旅游的體驗中獲得情緒上和精神上的成長。與普通游客不同,他們愿意為當地的環境保護活動支付更多費用。
四是生態旅游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管理系統,不僅是旅游產品的設計,還涉及方方面面。生態旅游由許多行動者來完成,包括游客、當地居民、供應商和管理者,相互之間形成共生關系。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機構、經營者和當地居民也必須建立一定程度的伙伴關系[8]。社區生態旅游的發展關鍵在于獲利程度、民營企業的投資和組合、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居民對生態旅游的正確認知。生態旅游成功發展往往需要多元專業領域的導入,生態旅游經營需要高度且多元的專業,建立不同領域的共識與合作平臺。在生態旅游的整體機制中就包括社區參與機制、資源品質管理機制、生態保育機制、旅游產品管理機制、旅游產品開發機制、游客服務與管理機制、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資源旅游套裝機制、營銷管理機制、伙伴關系建立機制。
3 ?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阻礙
在實施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有效的規劃、運營和控制是保持保護區與旅游業良好關系的前提。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生態旅游活動,組織部門應扮演好供應商和管理者的角色。通過干預、整合和參與,主導和控制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合適的發展模式,實施可行有效的管理策略。雖然生態旅游可以看作是一種實現環境可持續性和促進當地發展的解決方案,但它仍然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活動。政府政策是支持生態旅游發展的關鍵,主導生態旅游發展的組織部門的認知將會影響整體生態旅游的發展趨勢,因此,有必要制定不同于一般大眾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管理策略。如果政府的政策可以管理和監測生態旅游,它就可以產生保護和限制之間的平衡,而不妨礙個人的經營和管理。通過政府政策的實施,可以實現發展與保護、供給與需求、效益與成本、人與環境的平衡。因此,在生態旅游產業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提供必要的資金供給、管理技能和知識,使私營部門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和運作[9]。
生態旅游的實現過程是不同于大眾眼光的,包括產品價格較為昂貴、必須使用小型車容量限制、餐飲與住宿提供操作細節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發展上的阻礙[10]。無論是在規劃前還是在實施過程中,產業經營者、政府組織部門、當地社區都面臨著發展生態旅游的困難。
在經營者方面,當地產業經營者對什么是可持續旅游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理解可持續旅游的概念,無法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實際的、可操作的工作流程。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生態旅游知識,從而無法給旅游者提供具體的旅游路線;缺乏正確的營銷理念和方法,導致不能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
在政府組織部門方面,政府缺乏清晰的規劃,自然區域的管理責任劃分不清,法律法規的制定不完善、信息的缺乏以及相關人員的培訓不到位等。
在社區方面,如果沒有當地社區的支持,生態旅游就難以成功,居民的態度對生態旅游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當地居民對游客或生態旅游持不友好的態度,這將損害生態旅游的發展機會。社區內缺乏足夠的公共設施、限制游客停留時間、過度控制保護區也會阻礙生態旅游發展。
4 ?生態旅游中的管理策略
1)生態旅游的管理結構。生態旅游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它所依賴的目標。建立一個有效可行的生態旅游評價框架,明確生態旅游在環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很容易地實現生態旅游管理水平的目標。有學者提出了生態旅游參與要素與經營管理機構、保護區政策以及當地非政府組織、援助開發機構等組織共生關系的框架。
2)生態旅游管理指標與策略。有學者根據其明確的經營管理戰略目標(保護自然環境,提升游客體驗),提出了7個衡量指標。游客層面,滿意度、教育學習、態度看法、行為生活形態的改變。自然環境層面,將干擾降到最低、改善地保護、廣泛地尋求捐獻以求自然環境的健康與其生存能力。有學者描述了有效規劃、運營和控制的先決條件,以保持保護區和旅游業之間的良好關系,認為生態旅游的積極發展依賴于限制游客數量、向旅游者和當地人提供信息和教育、高效率地經營并控制地區[11]。
基于以上分析,管理者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策略的認同度與可行性判斷均對游客管理層面中有關教育與學習指標的策略有較高的評價,包括設立游客解說中心、提供解說媒體與導覽人員、對于解說導覽的內容加入生態倫理的概念等;而對于游客管理層面中的使用者收費及捐獻指標的策略則有較低的評價,包括設置捐獻渠道以獲得經費、收取解說費用、收取入園門票等策略。管理者所屬生態旅游地的類別不同,對經營管理策略的認同程度僅出現少數顯著差異。差異大多顯現在游客管理層面部分,包括不導入過多活動、設立游客解說中心、限制旅游地不同看法的策略,分別為設置低環境沖擊的設施或步道、不導入過多活動、維持游憩品質、設置游客捐獻渠道、提供地方學校或社團組織有關的環境教育及生態旅游地分級等策略。
參考文獻:
[1] 程 雯,鄭 云.城鎮化發展下我國農村地區生態旅游管理對策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8(9):47-49.
[2] 耿松濤,李 麗,張成琳.森林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海南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7(5):129-134.
[3] 王曉迪.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17(11):44-46.
[4] 陳婭玲,余正軍,楊昆.生態旅游發展對西藏鄉村農牧民家庭的生計影響——以林芝魯朗鎮扎西崗村為例[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5):131-137.
[5] 李 亮,高利紅.論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與精準扶貧的法律對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5):59-65.
[6] 周 媛.論國外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借鑒和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7(13):169-170.
[7] 張玉鈞,徐亞丹,賈 倩.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利益相關者協作關系研究以仙居國家公園公盂園區為例[J].旅游科學,2017,31(3):51-64,74.
[8] 馮彩云.臺灣森林生態旅游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 林業經濟, ?2017,39(6):60-64.
[9] 宋 州.茶園生態旅游功能區差異分析及發展建議[J].福建茶葉,2017,39(6):132-133.
[10] 邱守明,張婉堯,李小龍.農戶參與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經營的意愿及影響因素[J].學術探索,2017(5):61-66.
[11] 彭宗蘭.鄉村民俗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策略以扎壩走婚大峽谷為例[J].農業經濟,2017(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