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林麗
摘 要:作為中國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語文學科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出,對語文課堂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最受重視的便是初中語文課堂。怎樣創建高效課堂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時代問題。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針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創建進行了探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創建策略
初中階段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黃金時期,因此在此階段的課堂教學也一直備受關注。語文是每個中國學生的必修課,學好語文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初中語文課堂仍舊存在很多問題,課堂效率不夠高,教學效果也比較低下。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正在創建語文高效課堂這一時代任務上積極努力。
一、初中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經調查研究表明,初中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普遍較低。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本身語文基礎差,學習理解能力低,引發了對語文學習的厭倦感,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教師教學水平低,課堂缺乏趣味,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教師教學水平低下。雖然如今社會正處在全新的時代當中,但是仍舊有些教師拘于傳統,固步自封。這些教師沒有更新教學觀念,而是一味地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機械化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枯燥無聊的語文課堂,勢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
2.1變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變式教學。教師要學會將書本知識進行自我轉化利用,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掌握課本知識,能夠熟練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其他問題。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學時,可在講解文章前設計一個搶答環節。教師首先告訴學生需要搶答的問題,然后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自我默讀。如此一來,便可激發學生對這篇文章的閱讀興趣,發散學生對該文章的理解和想象。搶答結束后,教師開始進行正式講解。在正式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文章重點的語言運用和寫作技巧,讓學生消化理解,學會運用在作文當中。此外,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可在多媒體課件上直觀地展現出“上山”和“下山”的影像,讓學生分別復述“冒險”和“脫險”,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章內容。在學生感悟到文章主旨后,教師可設計一些簡單訓練,引導學生運用文章的寫作方法。
2.2情景教學,帶動學生融入文章
情景教學法有陶冶和啟迪(或暗示)兩個主要功能。它不僅可以向凈水器一樣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凈化處理,剔除其消極情緒,保留積極情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創造性,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創設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和文章作者或其中的角色產生情感共鳴,將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體驗和思考的快樂中,產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并強化自身的學習動機。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的教學時,可以設計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情景當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讓其進行文章角色扮演,并組織學生進行投票,票數最高者可獲得一些小禮品。如此的比賽環節可以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增強其集體主義精神,從而帶動學生去理解文章的角色和情感表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發揮自主想象力,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演繹角色的行為活動或內心活動,還能夠深入體會到該角色的情感,與其產生情感共鳴。
2.3自由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始終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一人滿堂灌”的機械化教學方式,給予學生時間和機會讓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扮演課堂主角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其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帶動學生積極學習。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十七課《看云識天氣》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要避免直接向學生灌輸天氣知識。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文章前先表達一些自己對云和天氣之間關系的認識和了解,帶動學生展開思考。該環節結束后,教師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去通讀整篇文章。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不要急于提問或講解,而是讓學生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對云和天氣之間關系的認知變化。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可以充分進行思維想象與思考,發揮課堂主體性,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語文是我國學生學習的所有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高效課堂的創建正漸漸被眾多學校提上教學改革的日程。初中階段作為學習的關鍵節點,其語文課堂教學備受社會關注。教師搞好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學好語文知識,是當今教育要求必須完成的時代任務。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國教師同心協力,在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上做出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1] 熊柳.淺析多媒體環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新閱讀,2020(08):69-70.
[2] 蔡靜. 情感教育讓語文課堂更豐富[N]. 語言文字報,2020-07-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