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嬌
【摘 要】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蘊藏著豐富的勞動精神,如業(yè)無貴賤、侍親盡道、崇儉習勞、幼儀立身等,將勞動精神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孝、禮、勤、儉等緊密結合,以勞養(yǎng)德,以勞立身,以勞育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風家訓既是培育和傳承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傳統(tǒng)美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載體之一,也是培育和引導兒童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重要陣地和有效抓手。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深入挖掘根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有助于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發(fā)展,更好地同新時代勞動精神相融通,從而展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勞動精神的當代價值,匯聚“勞動托起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關鍵詞】勞動教育? ?家風家訓? ?勞動精神
2020年3月,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1]讓勞動教育重歸教育方針,在新的歷史文化語境下,弘揚勞動精神,培育青少年的勞動情懷和勞動素養(yǎng),有助于在全社會營造崇尚勞動的精神力量,匯聚“勞動托起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注重家庭、家風、家教的建設,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富有特色的文化遺產。家風的傳承往往是與家訓結合在一起的,家訓是古人為教育子女而專門撰寫的訓導之辭,如家訓、家誡、家范、家書等。《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張莊僖家訓》《正家本論》《訓子書》《聰訓齋語》《曾國藩家訓》等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蘊含著豐富的勞動精神與勞動教育思想,無論是在勞動教育的目的、內容,抑或是方式、方法上,對于培育和弘揚新時代青少年的勞動情懷和勞動素養(yǎng)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提煉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
(一)“業(yè)無高卑”:崇尚勞動的價值體認
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蘊含著豐富的崇尚勞動的思想,強調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輕視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顏氏家訓·涉務篇》中顏之推尖銳地批判了當時一些士大夫子弟養(yǎng)尊處優(yōu)、脫離實際的作風,告誡子孫:“耕種之,茠鉏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yè)哉?”[2]“假令有者,皆信僮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 ?土,耕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余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yōu)閑之過也?!盵3] 他指出了這種好逸惡勞的生活方式給士大夫子弟本身及整個社會帶來的危害,勉勵自己的兒孫要接觸生產勞動,做于國于民有用的人,不能輕視普通勞動者。
對于勞動者的尊重,根本上是對作為人的勞動者人格的尊重。張永明在《張莊僖家訓·力本業(yè)》中勸勉子孫:“天下之民,各有本業(yè),曰士,曰農,曰工,曰商。士勤于學業(yè),則可以取爵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易,則可以積貨財。此四者,皆人生之本業(yè)。茍能其一,則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終身之事畢矣?!盵4]士農工商,這些都是人賴以生存的正當職業(yè),都需要付出辛勤勞動,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張耒在“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簡稱《示秬秸》)中更是直截了當地高呼“業(yè)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5]言辭懇切地告誡兩個兒子,勞動不分貴賤,勉勵兩個兒子要勇于吃苦,自食其力。無論生長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以什么方式生存,勤勞都應該是必不可少的品質,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活出體面和尊嚴。
(二)崇儉習勞:勞動成果的創(chuàng)造守護
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重視將勞動與勤勞和節(jié)儉這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緊密相連。一方面,強調勤勞是家庭成功興盛的關鍵,告誡子女辛勤勞作,不可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在教育子孫時指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八字是曾家治家要義,強調家中無論老少男婦,“總以勤勞為第一義,謙謹為第二義。勞則不佚,謙則不傲,萬善皆從此生矣”。[6]他以切身的體驗勸勉曾家后輩子女“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7]“嗣后諸男在家勤灑掃,出門莫坐轎;諸女學洗衣,學煮菜燒茶”。[8]之所以言之切切,再三告誡后輩強調勤勞,是因為曾國藩認為勤勞與個人體質、晚年幸福、家庭興衰息息相關,“蓋艱苦則筋骨漸強,嬌養(yǎng)則精力愈弱也”[9]“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10]
另一方面,反對鋪張浪費,極力崇尚節(jié)儉。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提倡以勤勞培養(yǎng)節(jié)儉,主張成由勤儉敗由奢,認為財富最容易產生揮霍無度、奢華糜爛、擺闊逞兇的風氣,這是家業(yè)衰變的隱患。張英為康熙朝政壇上的風云人物,雖身居要職,但在家訓中諄諄教導子孫當知田家之苦,體恤勞動艱辛,尊重勞動成果,勤儉持家?!敖袢思易拥?,鮮衣怒馬,恒舞酣歌。一裘之費,動至數十金;一席之費,動至數金。不思吾鄉(xiāng)十余年來谷賤。竭十余石谷,不足供一筵;竭百余石谷,不足供一衣。安知農家作苦,終年沾體涂足,豈易得此百石?” [11]歷代帝王家訓中,同樣推崇節(jié)儉,《祖宗圣訓·太宗皇帝》中告誡后人“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都強調體恤勞動成果的得來不易,珍惜勞動成果,反對鋪張浪費。
(三)事親盡道:以勞侍親的孝道彰顯
《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毙⒛巳藗愔?,重德之本,孝的倫理觀念逐步演化積淀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命脈。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把“勞”與“孝”緊密結合,強調“事親盡道”“服勞”,身體力行地精心照料,使父母得以安樂。
《正家本論》是夏敬秀游學汶上時所著,夏敬秀認為“父母者,人之本也”。子女該怎么奉養(yǎng)父母呢?夏敬秀認為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奉養(yǎng)”“服勞”“守身”“顯揚”,不僅強調物質上的“養(yǎng)”和精神上的“顯揚”,而且突出強調了“服勞”,“人子先要察每日之事,可以代二人之勞者,則竭力為之,而不使之知,斯得其道爾。蓋父母愛子,惟恐其勞,凡事皆強勉為之。若必侍父母命之而后行,其事亦無幾矣。服勞之頃,茍有幾微強勉之意,見于顏面,則父母之心且謂不若自為之為愜適矣。試思古昔,舜竭力耕田,曾子耘瓜,子路負米,有一毫勉強之色否……凡為子者,斷不可以家有婢仆供役,而不親執(zhí)其勞。況問衣視膳,或損或加,出入扶持,疴癢抑搔等事,豈可假手于人?《禮》曰:‘服勤至死?!?。[12]他勸諭子孫在日常生活中踐履孝,要事必躬親,不可“假手于人”,在“服勞”的過程中恭敬而有誠意,身體力行地懷著愛心去侍奉、贍養(yǎng)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孝。
(四)幼儀立身:勞動習慣的早期培育
傳統(tǒng)家風家訓重視從幼兒時期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行為習慣,基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天然血緣關系和親情紐帶維系,通過家庭成員之間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施加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黃佐在《泰泉鄉(xiāng)禮》中強調“施教以六行、六事、六藝而日敬敷之”,其中六事指“一曰灑,二曰掃,三曰應,四曰對,五曰進,六曰退”。[13]將掃灑應對的勞動習慣滲透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從小培養(yǎng)子弟的勞動習慣。清康熙六十年進士、官至河南巡撫的貴州福泉人士王士俊在《閑家編》中強調“教子而不在幼時,可乎?是以朱子《小學》,必先灑掃應對之節(jié)”。[14]還明確指出如何灑掃,灑掃“以木盤置水,左手持之,右手以竹木之枝,輕灑堂中。先灑遠于尊長之所,請尊長就其地,然后以次遍灑畢,方取帚于箕上,兩手捧之,至當掃之處,一手執(zhí)帚,一袖遮帚,徐步卻行,不使塵及于尊長之側。掃畢,斂塵于箕,出棄他所”。[15]事無巨細地告誡子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態(tài)度,從小就培養(yǎng)子弟注重細節(jié),嚴謹專注,精致專一的勞動品質。
此外,傳統(tǒng)家風家訓對子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強調“宜早不宜晚”,一旦錯過了最佳時機,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勞動習性之后再教育就遲了。清代竇克勤在《尋樂堂家規(guī)·習儀節(jié)》中告誡子弟“至四五歲時,便教以出入、起居之常,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言語、飲食、衣服之正,嘗舉古人孝弟等事,與為講說化導,此后漸漸長大,不可不早加拘束也”。[16]強調應在子孫幼年時就培養(yǎng)其良好的勞動態(tài)度,抓住關鍵時期,從小就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端正的勞動態(tài)度。
二、傳統(tǒng)家風家教中勞動精神的現代傳承創(chuàng)新
面對當前勞動教育缺失,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導致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也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實危機,如何傳承、弘揚傳統(tǒng)家風家教中勞動教育思想,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而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中國路徑和中國范式呢?我們可以從傳統(tǒng)家風家教中蘊含的勞動教育思想得到啟示。
(一)大力倡導言傳身教發(fā)揮示范作用
家庭勞動教育是所有勞動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是兒童最早接觸到的教育。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其天然的親子之情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不僅強調從小培養(yǎng)子孫的勞動習慣,而且特別強調父母的先導作用和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行對子女的影響尤為深刻,故古人大都要求家長以身示教,相機而教。張永明認為,“古人治家之道,以身教為先。為家長者,必躬行仁義,謹守禮法,先立標準,下觀而化,無一不歸于正矣”。[17]曾國藩在家訓中指出“嗣后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兒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18]可以說,家風家訓是個體的啟蒙教育和人生第一課,這些早期啟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個體的勞動習慣、勞動觀念、勞動情感和勞動態(tài)度。反觀今日,一些家長將勞動與大老粗、收入低畫等號,為了讓子女安心學習,淡化甚至放棄對子女的勞動教育,甚至告誡子女“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掃大街”,這些折射出家長對于勞動的鄙夷,久而久之,子女也會輕視和鄙夷勞動。還有一些父母自身較為懶惰,好逸惡勞、好吃懶做,“啃老族”式父母的存在實難奢望能教育出愛勞動的子女。
(二)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
面對積淀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我們要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眼光對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進行時代精神的價值轉化,使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服務于新時代勞動精神弘揚的新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把勞動精神與“中國夢”“工匠精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制造2025”等時代主題緊密結合,提出“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實干才能夢想成真”等新表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只有在既繼承又發(fā)展,既揚棄又創(chuàng)新的辯證統(tǒng)一運動中,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和以勞育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前進,才會煥發(fā)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時代風采。
(三)促使全社會加強勞動育人的新風尚
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勞動育人”傳統(tǒng)的典型示范和引領作用,以家風和家訓為切入點和現實抓手,倡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以豐富的形式引導兒童在家庭中養(yǎng)成愛勞動、會勞動的習慣和品質。大力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和勞動育人理念,走出家庭、走進學校、走向社會,把家風家訓中的勞動精神和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中的勞動教育相結合,從而拓展家風家訓中勞動精神和勞動育人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要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作用,以家、校、社會互動機制合力勞動精神和勞動育人的大眾認同。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有效實踐途徑,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勞動教育對于確保社會主義教育性質和落實立德樹人具有重要意義,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不同領域教育,都應當采取不同方式、不同形式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重視家風、家訓中勞動精神的弘揚對于培育和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挖掘,崇尚“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價值追求,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價值導向,促使全社會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新風尚。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搖?搖?搖國務院全面部署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26_434970.html,2020-03-26.
[2][3]莊輝明,章義和. 顏氏家訓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7,148.
[4][12][13][14][15][16][17]樓含松主編. 中國歷代家訓集成[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2177,5702,2057,5255,4071,2176.
[5]顏之推等原著. 周彪譯注. 中國家訓精華[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8:198.
[6][7][8][9][10][11][18]徐寒主編.中華傳世家訓[M]. 北京:中國書店,2010:653,611,592,485,592,34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