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
摘 ?要:當代校園建筑設計呈現復合化趨勢,而交通空間的變化是此現象的重要表現之一。文章在形式尺度、行為體驗、空間組織三個層面,解析交通空間的復合方式,拋磚引玉,以期給予相關啟示。
關鍵詞:校園建筑;交通空間;復合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0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25-0092-02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campus architecture design presents the trend of compound, and the change of traffic spac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ound way of traffic space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formal scale, behavior experience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give relevant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ampus architecture; traffic space; composite design
引言
時至當代,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與線上教學的成熟技術,促使學科與地域之間壁壘被打破,教育模式開始呈現出開放、自由、交融的變化。時代訴求的轉變致使校園建筑設計發生改變,非正式學習空間越來越受到重視,復合化設計成為熱門趨勢。所謂復合化設計,是指不同性質、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間優化組合,在保證各自獨立性的同時具有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1]。而交通空間的設計轉變,是復合化現象的重要體現。
交通空間作為建筑的“骨架”,起到連接各部分使用空間的作用。分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具體表現為走道、連廊、樓梯、電梯、門廳等。傳統交通空間,普遍呈現線性形態,具有明確方向性,主要任務是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當代交通空間,有多種方向形態,具有模糊混沌性,更注重使用者交流的空間體驗。本文從形式尺度、行為體驗、空間組織三個方面,探討復合化設計的具體做法。
1 形式尺度:賦予構件新的功能
交通空間的復合化設計,既包括功能層面的復合,也包括形式層面的復合。空間的功能與形式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功能影響形式的邏輯生成,形式影響功能的使用效率。當代校園建筑的交通空間,常常復合著交往、休閑的功能,促進師生學習與交流,增強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功能復合影響著形式變化。為了增加使用者相遇、停留與交流的行為概率,改變交通空間的形態尺度,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一方面,可以適當加大尺度。滿足空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需要留出足夠的空間,才能滿足其他功能需求,使其具有復合化特征[2]。比如,局部或整體加寬走廊空間,設置展柜或家具,使空間具有展廊功能、或休憩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平臺空間。這里的平臺空間主要指樓梯的平臺。適當加寬平臺,擺放相關座椅設施,延長使用者的停留時間,增加交流機會。
例如哥倫比亞大學 Roy & Diana Vagelos教育中心(圖1),建筑師通過對樓梯形式尺度的改變,引導學習交流的行為。首先,擴大樓梯平臺尺寸,賦予咖啡、休息等多種休閑功能,使用者的行走路程被延長,隨時可以停下來休息討論。其次,改變臺階的尺度,變成小型的報告廳或討論區。另外,變換局部梯段的位置方向,豐富路徑體驗。通過改變樓梯構件尺度,來承載復合功能,空間更具有趣味性,營造出活躍的氛圍。
2 行為體驗:提供多種路徑選擇
人在建筑內部活動的時候,常常受到交通空間的引導安排,進行一系列空間序列的體驗。交通流線的組織需要以人為主,最大限度的順應人的活動體驗。在復合化設計趨勢下,校園建筑的交通流線設計,不再是單一明確、效率優先的指向引導,而是變成了靈活多樣、豐富體驗的自主選擇。
一方面,可以疊加多條路徑,提供多種選擇性,增加人們偶遇機會。多條路徑的疊合使交通系統形成了復雜的空間網絡,同時也使建筑獲得了復雜的視覺效果[3]。另一方面,可以將路徑進行轉折或錯動的處理。利用路徑方向的改變,能夠使尺度更加宜人,消解單調乏味之感,增強空間體驗的趣味性。
Unstudio設計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設計競賽,將交通空間與中庭空間進行結合,形成中心單元,兼具交通轉換、通風采光、休閑交流的功能。每層設有六個環形單元,根據樓層或位置的不同,環形單元采用不同的交通聯系方式(圖2)。中心單元與環形單元的自由安排,打破樓板的阻隔,為使用者提供多種選擇路徑,極大豐富了師生的空間體驗感,從而形成開放靈活、具有復合功能的公共空間。
3 空間組織:創造新型交往空間
在復合化理念下,校園建筑的交通空間常常與庭院空間、交往空間或門廳空間進行組合,形成一種新型空間。在這種空間里,功能不再具有具體清晰的指向性,而是呈現出混沌曖昧的特質。組合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空間形態就會不同。通過包含、穿插、鄰接等方式,將兩個或以上空間進行相互關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不同尺度的處理,使其具有空間層次性,從而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氛圍與使用效果。
例如,SASAKI事務所設計的洛瑞恩縣社區學院,通過學習空間的組織,營造出新型教學空間。該方案將非正式學習空間分為三種:大空間學習研究室、開放性學習空間、小型小組討論研究室(圖3)。根據師生不同的使用情況,選擇不同的使用場景。其中,位于教室與中庭的走廊空間,加入了閉合的討論空間與開放的自習空間。通過空間的組織合并,形成新式的學習環境,把學習從教室延伸到課堂之外,營造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
4 結束語
交通空間的復合化設計可以從形式尺度、行為體驗、空間組織三個角度出發,通過自身極強的可塑性、或與其他功能空間關聯共享,來提高空間利用率、滿足多功能集聚的訴求,營造豐富的視覺體驗與空間感受,從而呼應當代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另外,復合化的設計,不僅僅指形式與空間的設計,還有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對話。以人為本,了解交通空間復合方式,對校園建筑設計具有借鑒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勁松,邊彩霞.非標準學校——當代復合式學校建筑“非常規構想”[M].中國水電水利出版社,2018:5.
[2]李媛.高校學科群建筑交通空間交往性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6.
[3]路曦遙,趙勁松.基于交通空間的建筑形式生成方法研究[J].建筑創作,2019(2):15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