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珍 蔣娟
摘 ? 要:在深入推進依法執政的實踐中,需要著力排除人情干擾執法的痼疾。人情干擾執法具有普遍性、對執法者的情感纏繞性、利益交換的隱蔽性、對主體行為者的麻痹性等特點。人情干擾執法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中國傳統人際倫理的異化、人情關系纏繞下的“道德綁架”、法治體系不健全、行政執法監督不力等。要從有效界定執法的行政裁量權基準,建立貫穿執法過程的監督、考核、問責追究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廉潔教育,培育全民法治信仰,建立良好法治環境等多方面探討構建人情干擾執法排除機制,以切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
關鍵詞:人情;行政執法;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92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0)04-0069-07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共產黨要承擔起廉政建設的歷史使命,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過好‘兩關。第一關是‘自我關,第二關是勇闖‘人情關,以上這兩關,不是要不要過,而是非過不可。”[1]這一論述充分說明了排除人情干擾在廉政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人情干擾執法就是在執法過程中一種被異化了的人情關系運用,是所有人情干擾中危害最為常見又較難治理的現象。人情干擾執法的產生有著深厚、復雜的原因。想要過好人情關,就必須深刻認識人情干擾執法的特點及危害,下真功夫、花大力氣構建人情干擾執法排除機制。
一、人情干擾執法的基本特點及其危害
“人情”作為一個本土化的概念,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有著豐富的內涵。人情干擾執法有其特定所指和類型劃分,認清人情干擾執法的特點及危害,是有效治理這一現象的前提。
(一)人情關系及人情干擾執法的類型
一般而言,人情關系有三種:一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這種對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需要的感受和滿足構建了一種較持久、穩定的社會關系。二是指一套人與人之間交往互動的社會規范。這種人情既有內心對交往關系的認同和渴望,又有被規范的被動成分。三是指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時可以用來進行交換的一種資源,即人情作為交換資源。這類人情關系既有情感因素,也有非情感因素,基本上取決于交往雙方的價值觀念、人格特質及個人地位和社會能量和價值等,一般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工具性比較強。[2]
人情干擾執法是指在執法過程中不合理地使用人情,如過分強調人情而被私情、私欲、私利所影響、代替和綁架從而放棄規則、制度和理性,是一種人情關系的異化,其實質是權力、情感、利益三者纏繞基礎上的徇私枉法,必然會導致社會的不公平、不公正,是必須被改造和去除的社會丑陋現象。
人情干擾執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特權或強權衍生的人情干擾。這種人情干擾主要存在于國家、政府由于社會發展的特殊要求而特批、特審、特行的項目工程,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深受相關管理系統和地方政府、公職部門等因利益、權力的相互沖突而衍生的多種形式的人情往來,包括打招呼、請吃喝、送禮品、拉關系等。二是上級部門施壓導致的人情干擾。這種人情干擾主要是指在執法工作中,因上層領導(包括上一級、上上級等不同層次)通過公權力的威力而對各級執行部門采取的多種形式的干擾,這種形式的干擾是目前最難拒絕的人情類型。三是源于親緣、姻緣、地緣、學緣等人際關系的干擾。這種干擾往往使得受托人不能、不愿、不忍拒絕這樣的人情請求,出于感情和面子,內心很愿意促成其事。這是一種最常見的人情干擾。一旦遇事,親朋好友、同學戰友、老鄉鄰居等都會動用其各種關系對行政執法人員構成壓力和干擾。四是行業內部的人情干擾。這類人情干擾是指普遍意義上的行業管理系統內部工作中,同行同級或者不同部門、不同級別工作人員因為自身社會關系網或自身利益訴求而衍生的在行業內部相當程度地人情交往導致的執法干擾,這類人情干擾是甚為常見、最難決絕的類型。
(二)人情干擾執法的特點及危害
現實生活中,人情干擾執法主要有以下基本特點及危害:
1.人情干擾執法的普遍性。“人情面子”歷史悠久、根基深厚,滲透到了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成為當代中國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因此,人情的彌漫在執法過程中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孔不入、防不勝防。無論是公檢法的辦案,還是城管執法、運輸管理執法等過程中,可以說所有與公權力使用相關或者與稀缺資源配置有關的利益分配中都會存在打招呼、托人情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的人情干擾執法現象。
2.人情干擾執法對執法者的情感纏繞性。人情干擾執法的過程是借助人情實現利益與權力的交換,表面上是人情與公權力之間的交換,其實質是以人情為媒介來獲得權力的交易,從而實現權力對相關利益的特殊照顧。在執法過程中,情感作為一種用來交換的獨立因素,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規則、法律與利益之間起著媒介、中介、紐帶、潤滑劑的作用。權力在人情的包裝和運作下,作為一種交換資源,往往對執法者形成情感驅使和壓迫,構建出當下中國社會復雜、獨特的利益交換結構網絡。
3.人情干擾執法中利益交換的隱蔽性。在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中,社會報酬分為兩種:“內在性報酬,即從社會交往關系本身中取得的報酬,如樂趣、社會贊同、愛、感激等;外在性報酬,即在社會交往關系之外取得的報酬,如金錢、商品、邀請、幫助、服從等。”[3]當下人情關系披著一層溫情脈脈的情感面紗,使得人情幫助與干擾執法、同情心與虛榮心不易分辨。請托人與受托人之間的利益交換是隱蔽在情感之下的,不像權錢交易那樣顯得直接、赤裸裸,有的留痕很輕,有的是延時回報。學者茹斯蒂諾·桑托斯提到葡萄牙有個詞“amiguismo”,類似于“多個朋友好辦事”,人們更偏向于一種受制于常識的保護,只有欠考慮的人才會依賴官方渠道和行政機構的法律詭計來實現急需得到的結果。[4]179等到調查的時候,人們也很難發現任何能夠證明裙帶關系制度化的線索,因為不會出現任何作為對這些服務與恩惠回報的金錢交易,這些關系一直不確定,只有在相互往來于義務的關系網中才能找到這種幫助。在實際生活中,一些利益關聯者為了自身的現實或潛在利益而托人情、找關系,以求得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有的人或許正因為有人情關系存在而特意從事某一行業或進入相關部門工作,進行關聯性交易,以求得持續、安全、穩定的人情照顧,而提供幫助的一方也會獲得持續、穩定、相對安全的收益,這些對雙方來說都是心照不宣、心領神會的。
4.人情干擾執法對主體行為者的麻痹性。“我國是一個情理社會,人們在做人做事的判斷上,不僅僅要從理性的、邏輯的和條文制度所規定的角度來考慮,而是要從具體的、情境的以及個別性來考慮,即所謂的合情合理,入情入理,通情達理”[5]。在現代社會人際關系連接與互動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心理、情感與利益上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人情”。在謀取私利的過程中,由于其目的在于為家庭或組織(部門)謀利,內心承擔的道德壓力極易得到稀釋和消解,一定程度上為自身解除了道德束縛。人情利用者以感情開路,用溫水煮青蛙、螞蟻搬家、小回報等細水長流的辦法讓提供幫助者無法拒絕,形成長期的、相對穩定的默契,往往其主觀上并不認為這是違規違法,執法者、違法者、旁觀者等一般都認為很正常,并不能清醒地認識到危害性。正如學者何家弘等在分析家族群體腐敗利益鏈成因時所言:“追逐小群利益并不像追逐個人利益那樣容易遭受內我與外我的譴責,行為的逆向壓力不大。一方面,小群成員共同獲益;另一方面,小群成員共同擔責。眾人皆如此,我何獨清高?于是,人們就會心安理得甚至堂而皇之地為了小群利益而損害國家或社會的大家利益。”[6]
5.人情干擾執法對社會公正的危害性。人情干擾執法對執法人員具有腐蝕性,對社會正義和規則具有破壞性,毒化社會風氣,污染社會生態。“從表面上看,當事人和公職人員的確獲得了短期的‘共贏,但從宏觀來看,這種行為損害了因未付出額外報酬而利益受損的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且使政府形象因個別公職人員的非法行為而被污名化”[5]。尤其是有一些執法行為在形式上合法,并不背離程序(比如在自由裁量權的使用上,并不涉及違反程序),但是實質上,有人情關系托付的人與沒有人情關系托付的人之間產生了一種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受托人在正常的執法標準的執行上不嚴格甚至搞變通,輕則導致不廉潔行為,“微腐敗”會潛滋暗長;重則導致“人情案”“關系案”等腐敗案件的發生,嚴重地干擾政策、法規等的執行和實施,戕害的是社會的公平正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7]
二、人情干擾執法的社會原因剖析
人情干擾執法既與法治觀念不強、人治色彩濃厚密切相關,同時也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社會因素相關,更與當今社會利益矛盾和沖突增多、現代法治理念與傳統社會交往方式矛盾相關。
(一)一些人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法治信仰
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傳統制度的影響,人們普遍重視和依賴人情,渴望法治彰顯,但一旦遇到問題時又會優先選擇人情關系來解決和應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立法司法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人們心中的法律地位、法制觀念日益增強,但很多人仍不習慣依靠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維系社會的正常秩序,人治傳統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人們打官司、辦事情習慣于找關系、走后門,總認為凡事托人情、找關系都能解決,導致說情與接受說情的現象屢禁不止。有些執法人員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后果沒有清晰的認識,或者人情難卻,或者私利作祟,或者抱有僥幸心理,在執法時往往按照習以為常的方式來辦事,使得規章制度被鉆空子、打擦邊球等現象屢見不鮮。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權力機制造就了一種社會性的文化,體現在辦事交往中,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打點”才能獲得基本的社會權力,當普通人仍舊被剝奪了正式參與決策及公共政策的權力時,他們就會試圖通過私下行為來應對權利形式的改變,建立互利交往,并以道德的方式表達感激和尊重。[4]30 “發達經濟社會和關系網絡使得民意產生這樣一種心理:上學找工作都有捷徑可循,這種心理使腐敗行為框在了人們心理承受范圍之內,也就使腐敗具有民意默許的‘合理性,民眾自身也成為‘腐敗的推動者”[5] 。
(二)中國傳統人際倫理的異化
中國人情關系暗含著一種交往倫理與人際倫理:即情在理之前,情在律之上,“法律不外乎人情”。儒家學說中倡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關系,在這種以人倫為立國之本的社會里,社會活動的主體不是獨立自主的人,而變成了由各種倫理關系構成的集體。人便不是作為獨立的主體而是作為特定倫理關系的體現者而存在著。[8]可以說,就其發生學意義而言,人情賦予人們社會交往的情感性,其存在是合理的。然而,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人情往往會超越單純的情感范圍,形成一種特殊的利益——情感型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在更大的關系網中根深蒂固,因此可以傳遞類似于專業尊敬與尊嚴,或從另一方面來說,懷疑或者蔑視之類的感情。這種關系的特征就是通過互贈禮品來傳遞友情,表達共同義務并進行禮尚往來。[4]50在建立起基于共同義務的互動之后,人們并不僅僅因為行政人員得到國家授權而把他們當成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相反,人們是透過具有超凡魅力的意識形態來看待他們的,將他們為人民解決問題的義務歸結于他們個人的知識和技能,造成公權力異化為私權力。其異化的脈絡和軌跡大體為:公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個人權力家族化。[9]同時在社會的某些方面,還存在較為嚴重的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的現象,一般群眾仍不習慣依靠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總認為人情是解決自身問題的主要辦法。但當社會進入法治階段后,如果社會治理中的人情依賴依然存在的話,一些掌握公權力的人在處理公共事務過程包括在選人用人過程中,往往因為人情而被私情、私欲、私利所影響,使得他們用人情代替和綁架權力擁有者放棄規則、制度甚至法律,形成熟人之間利益的交換圈。那么,這種人情就會成為侵蝕現代社會各類組織、機構運行的法理基礎。
(三)人情關系纏繞下的“道德綁架”
費孝通先生在提出的“差序格局”中指出,人情交往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紐帶,同時通過血緣關系的不斷外擴,形成更為復雜的關系圈。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執法權力后,其身邊的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或以暗示、或以明示的方式尋點“好處”。再加上人情本身的使用具有傳導性,不僅將血緣、地緣關系纏繞進來,而且將朋友、戰友、同學、同事等更多的人員拖拽進來,使得錯綜復雜和盤根交錯的人情在當代中國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中或隱或現地釋放著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按人情關系辦事的類別和形態。就如一些因腐敗入獄的公職人員所言:“一回生,二回熟”,一些掌握公權力的人在處理公共事務過程包括在選人用人過程中,往往因為人情而被私情、私欲、私利所左右。如果某執法者不照顧人情照章行事,則常常會受到他人“忘恩負義”“六親不認”“不顧情面”等負面的評價,對執法者進行道德綁架,倒逼執法者自覺自愿地以規則和制度做交換。人們習慣于通過利用人情來實踐諸如工作、學習或者獲取援助等基本社會權力。如果他們想要參與其中,就必須“接受游戲規則”。對大多數人而言,拒絕參與其中(即不“進貢”點什么),或是與這種現象做斗爭(即告發)則意味著要冒著有失去這些社會權力的風險。[4]61在以情感與利益作為粘合劑所締結的人際關系的網絡之下,人們總是以情感與利益的因素來消解剛性的制度和理性的原則。
(四)法治體系不健全,行政執法監督不力
1.自由裁量權所留空間的極致使用甚至濫用。法律在制定時會考慮到案件發生的各種情況,會賦予執法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一些執法人員在受人之托后往往極力利用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實行有利于請托人的最上限或最下限進行處罰。在相關法律的具體適用上,行政執法的主體會基于人情而對涉案人員采用避重就輕的處罰原則來對行政涉案人員的違法行為進行評定。
2.行政執法監督不力。行政執法監督的主體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常設性的監督機構;二是行政執法機關內部的監督機構;三是社會監督。[10]而在具體的執行和操作過程中,發揮行政執法監督作用比較大的反而是社會監督,而社會監督的結果往往會給人錯覺,認為使用人情干擾很普遍,給一些人以更多的暗示遇事去托人情、拉關系,反而起了錯誤的示范作用。在執法過程中,由于監督的法規依據、監督執法的手段、監督執法的效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在監督人情干擾執法中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
(五)政治生態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一位老干部曾對政治生態發表過如下看法:“如果池塘里一條魚死了,那可能是魚兒本身的問題,但是如果一群魚死了,那就不是魚兒的問題,而是池塘里的生態出了問題。”[11]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外部環境即政治生態惡化加劇了人情對執法的干擾,同樣,當人們習慣于利用人情干擾執法也會加速政治生態的惡化。這樣,人們為人處事時不可不講人情,不可不給面子,就成為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交往法則。一些人利用感情開路,在所謂“助人為樂”的道德行為中屢屢突破規則甚至是法律的底線。一些干部“講人情”重于“講原則”,懶政怠政不作為,遇事“和稀泥”。而最可怕的是當事人對這些行為習以為常,在人情社會這片土地上盡情播撒著互惠的種子,今天的利他蘊藏著明天的利己。當互惠這一人情社會的傳統被視為美德,給親朋好友幫忙等各種尋租行為都找到了道德合法性,黨內政治文化生態受到的污染就可想而知了。日常工作中,一些執法人員看到身邊的同事因人情的利益交換獲得超過本職工作以外的收益卻并未受到任何懲罰,便趨之如騖,認為這是安全的“灰色地帶”;也有一些執法人員雖然意識到這是違法的行為,但想著大家都這么做,法不責眾、互相包庇,逐漸發展成“圈子主義”,久而久之就會嚴重污染整個社會政治生態。
三、建立有效的人情干擾執法排除機制
建立人情干擾執法排除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新要求,根據人情干擾執法發生的原因,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從嚴格執紀監督、健全制度、加強教育等方面努力,構建不敢、不能、不想利用人情干擾執法的有效、長效、實效機制。
(一)對執法的行政裁量權基準要進行有效界定,制定嚴格的執法程序、考核標準和獎懲措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權責法定,健全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制度,明晰權力邊界,規范工作流程,強化權力制約。堅持權責透明,推動用權公開,完善黨務、政務、司法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建立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堅持權責統一,盯緊權力運行各個環節,完善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精準問責有效機制,壓減權力設租尋租空間”[12]。
要強化法治意識,一切要循制度、規則和程序而為,最大程度地壓縮人情干擾執法的運作空間。一是明確規章制度的執行,規范適用情形和處罰裁量標準,在標準制定上盡量做細做明。即使對一些弱勢群體的照顧,也應在規定的范圍內合法關照,并留下記錄,從而在源頭上制止權力濫用,在法律制度下照顧了人情,也平衡了權力運行時理性與溫情的選擇。二是實行回避和異地交換執法人員的制度,一方面是執法人員可以主動申請不在親友較多的地方執法,回避地緣關系產生的人情干擾;另一方面是定期交換執法人員,以防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利益關系導致人情干擾執法行為的發生。三是強化系統內部嚴格的執法體制和獎懲機制。建立和完善執法風險共擔的執法責任機制,明晰、落實執法責任,強化“一把手”全面負責制,并實行班子成員共同負責制,將各執法業務部門執法質量的優劣與分管領導的實績考核直接掛鉤,從而形成各負其責、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執法工作領導體制。[13]
(二)大力推行執法的科學化制度化信息化,建立貫穿執法過程的監督機制、執法人員績效考核機制、相關問責追究機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依法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12]一是提升執法的科學化制度化信息化水平,減少人情干擾執法的可操作性。即時處置的案件要采用專人負責制,并建立說情記錄機制,處置留痕,否則由經手者承擔后果。注重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明確案件發生后第一時間要聯網填報,不給說情風、人情風的干預預留時間和機會。執法人員要定期向黨組織匯報執法過程中的廉潔自律和是否辦人情案情況,重點監督關鍵崗位、關鍵人員。人情與權力如影隨形,要緊跟權力落實監督,將監督的范圍擴大至權力主體的“工作圈”“生活圈”“社會圈”。二是建立貫穿執法全過程的監督機制。首先要切實加強內部監督。在強化執法環節中的監督之外,還要強化監督部門的責任,內部形成明晰的規章制度、嚴格的情況通報,改進反饋機制。其次,要不斷拓寬外部監督渠道。加強外部監督,增強執法的透明度,建立“陽光窗口”,在不涉及泄密的情況下,公開案件受理、調查取證、處理程序和辦案結果及相關法律依據,接受相關人員的監督,解除人們對辦人情案的疑惑。特別要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如聘請群眾監督員,讓執法行為時刻處于公眾監督之下。三是創新監督方式,利用交叉式核查有效形成震攝、點穴式抽查直指隱形問題、提及式督查破除人情干擾。
(三)強化業務素質和法律知識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廉潔從業教育
一是重視理論教育,強化法治意識。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通過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推動廣大干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提高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各項工作能力和水平。”[12]執法部門要定期開展職業培訓,提高人員執法素質,培養執法人員法治精神和法理人格;改變執法觀念,倡導平等意識,并明確人情干擾執法的后果,嚴格規范其言行,謹防被人情利用。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廉潔從業教育。針對執法人員進行專門教育和培訓,加強法治教育,注重消除重人治、人情,輕法治、規則的思想。在系統內部和有關方面,對于廉潔公正執法的舉措、成果、經驗和教訓及時表揚、通報和批評,讓廣大執法者學習和借鑒,以提升他們對執法工作的自我監督、自我反思意識。宣傳堅持公正執法、嚴格執法的先進人物和事跡,剖析那些為人情關系所累導致嚴重后果的典型腐敗案例。
(四)培育全民的法治信仰,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4]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的群眾基礎。一是加大教育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態,通過加大對執法人員的教育力度,要讓遵章守紀、依法辦案深入人心,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意識和公民的守法意識,通過各種媒介宣傳公正、公平、公開的執法理念,摒棄傳統熟人社會所推崇的“法律不外乎人情”的觀念,尊崇現代社會“依法治國”的理念,強調人情面子不能凌駕于法制之上。深化法治意識以淡化人情干擾,將制度放在利益之上,將規則置于關系之上。從政府、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協調推進,搭建削弱人情運作空間的科學長效機制。樹立社會正氣,有效遏制“走后門”現象的發生,為執法人員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減少人情關系對執法產生的不良影響。二是促進公民參與,將權力置于陽光之下。知情權作為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公民參與的切入口。鼓勵公民參與要從公開政務,打開參與渠道開始,將權力運行的全過程透明化,讓民眾監督覆蓋執法全過程,推動民眾在執法過程中發揮更多的自主性,更好地配合、支持公正執法。三是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對國家公職人員加強廉政文化教育,大力改造國人的人情面子文化。對行政相對人要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讓他們更多地了解、理解和支持公正執法;對行政執法人員,要進行法律法規教育,增強他們守紀律、講規矩的意識,讓每個人都知曉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情網的負面影響。“人們的腐敗容忍是在社會環境中培養出來的,社會的廉潔文化氛圍,而不是正式的制度,影響著人們的腐敗容忍度”[5]。在人人都嚴于律己的情況下,對人情干擾執法的容忍度自然會降低,人情干擾執法的概率也才會大大降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1.
[2] 黃光國,胡先縉,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6.
[3] 彼德.布勞.二十世紀文庫: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8:82.
[4] 迪特爾·哈勒,克里斯·肖爾.腐敗:人性與文化[M]. 諸葛雯,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79.
[5] 王興紅.當前隱性腐敗中的“情境設租”:運作邏輯及其治理之道[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 2016(6):38-42.
[6] 何家弘,徐月笛.腐敗利益鏈的成因與阻斷——十八大后落馬高官貪腐案的實證分析[J].政法論壇,2016(3):3-27.
[7] 十八屆中央紀委歷次全會文件資料匯編[J].全國新書目, 2017(3):11.
[8] 楊淑珺,朱宗俠.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的兩難困境[J].蘭州學刊,2007(6):114-116.
[9] 何旗.家族式腐敗的生成邏輯及其治理路徑[J].中州學刊, 2019(1):13-17.
[10] 李靜.高速公路行政執法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19.
[11] 劉漢俊.政治生態關乎黨的興衰存亡[N].人民日報,2015-07-09(07).
[12]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新華日報,2019-11-06(01).
[13] 陽紅光.湖南省公安執法活動的問題分析及整改意見[J].湖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15(5):3-10.
[1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責任編校 ? 陳 ? 瑤
Abstract: In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governance by law, efforts have to be made to remove the interference of personal feelings with law enforcement. Such interfer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prevalence, its staying influence on the sensibi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its hidden nature of interest exchange, its paralyzing nature for the actor, etc. The abuse of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feelings, the “moral kidnap”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fects with the rule of law mechanism, and flacci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contribute mainly to the phenomenon of interpersonal feelings interfering with law enforcement. Efforts are to be made from setting the baseline for effective demar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discre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running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law enforcement,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pertinent initiation of professional probity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he public faith in law, and the nurtur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rule of law, etc. to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 to eliminate such interference so that the actual process of administrating the nation by law and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Key words: interpersonal feeling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law-base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