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仁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速度、結構、動力三方面出現了重大改變,經濟的發展必須開走向質量效率發展型道路,這對公共管理的創新提出了要求。公共管理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的發展為公共管理創新的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公共管理的發展會反作用與經濟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二者相輔相成??梢哉f,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二者是協同發展的關系,缺一不可。本文探討協同發展背景下公共管理創新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分析協同發展的必要性、梳理我國目前面臨的公共管理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本文擬探討協同發展背景下公共管理創新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分析協同發展的必要性、梳理我國目前面臨的公共管理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讓經濟與公共管理職能共同協同發揮作用,推動經濟有質量、有保障、全方位地發展,并促進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一)創新公共管理是經濟發展的要求,能夠加快經濟發展
我國從“計劃經濟”邁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陣痛。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對資源優化配置、講究競爭的經濟形態,對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現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公共管理的水平是更大的挑戰。第一,要求公共管理主體——政府的角色、職能邊界重新梳理、定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體,但不是唯一主體,明確政府與社會、企業、市場、事業單位、公民等組織及個人的關系以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定位;明確政府的職能是有邊界的,不是“無限的”,其基本職能是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促進國家經濟、政治、治理能力等全方面發展的。第二,要求創新轉變公共管理的理念——樹立法制、服務、以民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第三,要求創新調整公共管理的手段與方法——將過去命令式、單一化、行政官僚色彩強的管理轉變為服務式、多樣化、親和力的管理;第四,要求創新改變公共管理模式——要對公共服務進行改革,不僅要對機構進行改革,還要對人事進行改革,構建一套規范的管理體系和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可以說,市場經濟的發展下的上述要求讓創新公共管理成為了一項迫切的任務。
(二)經濟發展為公共管理創新提供基礎
公共管理的本質是再分配的過程,基于現有的社會資源加以整合并以相應的原則來進行再分配管理。如果經濟不發展,待分配的社會資源少,無蛋糕可分,那么公共管理實踐猶如空中樓閣。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的迅速發展,社會公眾資源也不斷累積,可以分配的資源盤子變大,從而給公共管理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創新公共管理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是有無數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個體在開展經濟活動時,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容易產生外部性等各種問題,缺乏對市場的整體把握而盲目操作,在此情況下,引入政府進行調控,將很好地規避經濟活動的混亂與不正當競爭。
二、我國目前公共管理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管理主體比較單一、公共管理制度缺失且公共管理方法滯后
一方面,我國的公共管理依賴“大政府”的力量,政府是僅有的公共管理主體??梢哉f公用管理的創新程度、組織程度、管理水平完全取決于政府這一管理主體的水平以及介入程度。面對利益交雜的群體,單一的主體的管理質量與效率難以為繼。再加上經濟的開放發展,公共管理事務也曾顯出國際化、多邊化、復雜化的趨勢,這也要求公共管理的主體也隨之多元化。另一方面,政府既然作為單一的公共管理主體,而我國特殊的歷史地理社會狀況——行政區域多,各行政區域相對獨立,而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致的情況,這就導致在公共管理事務中,各區域經常各自為政,缺乏跨區域的公共管理制度,沒有相對統一的公共管理制度協調各地的公共管理服務,這對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
(二)對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認知不充分,意識不強
政府作為單一的公共管理主體,其管理意識管理觀念的先進性直接影響到公共管理的水平。目前,政府以及公民都越來越認識到經濟的發展對于公共管理創新協同作用的發揮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對對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協同作用認知不充分,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方面,“唯GDP 論”的意識依然深入人心,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動作屢見不鮮。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這必定導致公共視線的狹窄以及公共資源分配上的傾斜,而缺乏對社會福利、環境治理、服務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公共事務的關注,帶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發展。一方面,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公眾的管理意識提升,公眾想要參加到公共管理中來,為自己的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福利發聲,但是現階段的公共管理實踐中,政府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公眾在公共管理中的參與度低,公眾只能被動接受政府的公共管理,公眾需求與公眾管理匹配性得不到保證,公共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公共管理是可以提升公眾對于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滿意程度的,但是作為公共管理主體的政府并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重要事實。
(三)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一方面,公共管理模式行政化、官僚化、教條化。公共管理可以提升公眾對于經濟以及社會發展的滿意程度,這一命題是以公共管理正確有效實施為前提的。第一,由于管理體制中的層次劃分清晰,上下級關系明確,導致官僚氣息濃重。這種制度會導致公共資源浪費、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責任心不強,服務意識較差;第二,在實際中,公共管理以教條形式進行管理,對公共管理中的各個步驟進行詳細規定并實施,缺乏靈活性。一方面,公用管理模式沒有借助市場經濟的優勢。第一,經濟是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發展的,與其協同發展的公共管理制度也需要其用市場機制進行運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當前公共管理方面政府參與程度太高,市場在其中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公共管理的作用未發揮到極致。第二,市場經濟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還只是設想。
三、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對策
(一)擴大公共管理主體范圍,完善公共管理監督制度,營造優良的創新政策環境
一方面,擴展公共管理的主體,將非政府力量納入到公共管理中來,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協同進行公共管理。目前,政府是我國單一的管理主體,負責公共管理制度的建設以及實施,這一現狀導致在公共管理事務中,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由于政府的管理面過于寬廣,其管理的機制不靈活,管理的效率不高。一方面,完善公共管理監督制度。公共管理最根本的目的還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制度的創新的基礎是堅持其根本目的,站在公眾的角度完善公共管理監督制度, 符合大多數公眾的利益,有利于加強制度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提升公眾的對公共管理的參與度,更有利于貫徹政府的執政理念,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營造優良的創新政策環境。追求創新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自主創新更是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訴求,而創新政策是引導創新活力最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二)創新公共管理理念,充分認知公共管理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必要性
一方面,明確公共管理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相通的——都是為了滿足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要協調推進公共管理創新和經濟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認識到二者的本質作用具有相通性,二者的本質都是為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管理中。所謂將市場機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本質上是將競爭思維引入公共管理中。市場對公共管理活動進行優勝劣汰,能適應市場發展要求,適應市場效率的公共管理措施才能存留下來。公共管理創新需要協同經濟的發展,就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也避免了公共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最后,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充分貫徹服務思維?,F有的公共管理理念中,政府擁有絕對的權力,公眾只能被動接受并執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無從選擇,也無法改變,這種現狀容易導致公眾對公共管理制度以及執行的不滿。將服務思維貫徹到公共管理中,讓市場帶動公共服務,將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領導角色轉變為服務角色,保證公共管理市場的正常有效運轉,提升市場運作效率。政府需要保證公共管理制度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并對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三)創新公共管理模式,轉變治理方式
一方面,創新轉變公共管理的理念——樹立法制、服務、以民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各級政府的公共管理還帶有比較濃郁的行政、官僚色彩,公共管理模式比較陳舊老套。梳理以人為本、服務優先的公共管理理念,在實踐中,一是各級政府在公共事務管理,公共產品和公共資源的分配上要處處以群眾的利益為先,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提高公眾生活的便捷度以及滿意度。一方面,創新健全管理體制和治理方式。第一,引入專業評估機構對公共管理事務進行有效、公開、合理評估,通過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制度創新和良性互動;第二,設立公共管理數字網絡平臺,將公共管理涉及到的各項信息向社會公開,加大執法力度和公眾監督力度,優化民眾的建言通路,做到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切實提高公共管理效率。第三,樹立法治思維,以建設法治、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在管理過程中要做到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務。
綜上所述,公共管理創新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二者必須協同發展。要理清二者邊界、關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二者的積極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讓經濟與公共管理職能共同協同發揮作用,推動經濟有質量、有保障、全方位地發展,并促進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