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拉姆
摘 要:自“一帶一路”倡議發布至今,我國與全球葡語國家在經貿方面的合作發展項目日益增多,各大高校紛紛開辦經貿葡語課程。囿于開設此類課程年限較短,發展經驗不足,有關經貿葡語課程的教學方法仍需改進。本文就此話題,在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礎上,對經貿葡語教學策略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葡萄牙語;經貿;教學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我國多邊經貿合作、商務、投資等領域對于特定方向發展的外國語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加大。葡萄牙語作為世界第五大語言,使用其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就有八個之多,涵蓋了全球2.7億左右的人口。國內葡萄牙語市場以巴西、葡萄牙、非洲葡語區為三大基本面,以各大高校培養為主要方式,吸納了逐年增長的大量葡萄牙語人才。
從早年的情況可以得知,作為一門小語種,葡萄牙語在進入國內大學專業設置后的超過“幾十年”的初步摸索期中,形成了一套普遍而共有的教學模式,其重文學、重語法、輕應用的特征,導致了大量本科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后對于相應的語言工作環境的水土不服。針對此情況,國內葡語教學界根據現有的外國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經驗,設立了一批應用型極強的葡萄牙語專業課程,經貿葡語就包括在內。
可以說,經貿葡語課程當初的設立,就是建立在需求理論的角度上的。如今葡語市場規模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擴大,伴隨著國內設立葡語專業的高校數量走高,不少葡語學子深切感受到了市場競爭帶來的壓力。由此,大環境對于經貿葡語人才的要求,從最初的數量輸出轉向了質量拔高。這也對我們高校的經貿葡語教學課程設計提出了命中關鍵點的挑戰。
二、目前的教材和教學大綱
我校目前使用的經貿葡萄牙語類的教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西葡語系葉志良老師所編寫的《經貿葡語》一書,全書分為十五個單元,基本為經濟、貿易、投資、就業、合同等多個商科大范圍下的各個領域分配了一到兩個單元的內容。每個單元分為課文和練習兩個板塊,分別訓練閱讀理解和專業翻譯技能。
根據目前教學大綱內容,《經貿葡語》這門課目前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學習,每周兩個課時,一學期一共32個課時。其主要教學目標為:“擴充學生經貿類詞匯量,適度普及常見經貿知識和葡語國家經貿文化背景,提高學生閱讀經貿材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日常閱讀、查找相關材料的習慣”。
結合教材和大綱,不難得出,目前系內經貿葡語的教學著重在特定商科領域的中葡互譯和葡語材料閱讀方面,整體來說偏學術化,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識汲取過程,通過這種教學體系,想要達到完整的知識框架架構,需要大量的特定領域材料閱讀和重復多次的試錯流程,這不僅對設計課程的教師的商科領域知識和技能作出了很專業的要求,還潛意識中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真實課時時長做出了超出承受能力范圍的假設。
三、基于需求分析理論下的經貿葡語教學情況
同作為一門外國語語言學科,經貿英語的教學發展歷史相較較長,其理論果實值得同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葡萄牙語吸收學習。根據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研究成果,只有基于需求分析(need analysis)的專門用途課程設置,才能成為有效的課程項目(管春林,2005)。
可以說,經貿葡語是一系列應用葡語課程中“專門用途”較強的科目之一。其高度的專業性是橫在初學者面前的一道門檻,同時,即使對于已經初步入門的無經貿專業學習背景的翻譯人士,在中葡經貿互譯方面的不可預測性幾乎也可以算是所有分支中較強的一支。專門用途外語研究是以調查學習者具體的學習目標和最終工作環境所要求的實際語言技能為前提開展的。能夠切實契合經貿葡語在各方面的真實需求,是打破目前經貿葡語教學困局的破題點,換句話說,需求分析已成為經貿葡語教學設計和策略的必經之路。
1.需求分析法
在展開我們相關的需求分析研究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需求?
從各方面文獻顯示,外語研究學界對“需求”的定義因從不同的角度和背景出發而不盡相同。Berwick(1989,52)將需求定義為“目前的局勢和期待的未來狀態之間的差距”。
針對外語教學需求分析,我們可以從多對象、多角度劃分出不同種類。Brindley將學習者的需求分為客觀需求和主觀需求(Brindley 1989),在需求分析中加入了學習者認知和感情方面。而束定芳則以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加以分類(束定芳,2004)。而Dudley-Evans & 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可以說是學界比較先進的分析方式,這種模型以學生為自然人,采用方法分析和生態路徑的方式,課程生態情景分析為關鍵點,最終得出目標情景和學習環境的相關信息(Holliday 1984)。
2.需求分析過程
本文以束定芳分類法為大框架,對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進行多方面分類分析。其中,高年級葡語學生作為學生個體需求分析對象,用人單位作為社會需求分析對象。前者偏向于情景分析,后者偏向于目標情景分析。
2.1 學生個人需求分析
本部分運用Dudley-Evans & 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來對經貿葡語課程教學策略的各方面需求進行分析。分析模型由四個緯度出發,包括“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個體愿望”、“學習過程需求”和“學習環境需求”。
從“學習能力差距”緯度來看,參與《經貿葡語》課程的學生的起步精讀能力大部分能達到大綱要求。而大范圍的差距出現在起步經貿知識的普及度。據浦發銀行《大學生金融知識及消費習慣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金融知識水平不受專業和學習層級影響,主要依靠個人興趣和主動獲取意愿。同屬于商科范疇的經貿理論知識同理。
從“學習者個體愿望”緯度來看,學生學習經貿葡語課程的愿望多種多樣,其中比較常見的愿望有:拓寬中葡互譯能力面、了解葡語國家經貿現狀、了解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情況等,但最頻繁出現的,是在就業時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盡快適應工作等比較務實的動機方面。
從“學習過程需求”緯度來看,學生們對于經貿葡語的學習策略出現普遍困惑。在之前的課程中,幾乎沒有類似的跨專業度極大的而且專業性極度集中的科目,因此,大部分學生在經貿葡語學習的過程中,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出現了學習時間長,學習效率不夠高的情況。除此之外,學習過程中的興趣自發機制、社交需求滿足和個人情感需求都是經貿葡語教學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學生個體需求。
從“學習環境需求”緯度來看,我們又可以細分出六方面的需求,分別有(1)學生對于教師的需求:除開教師個人性格、態度和師生關系外,經貿葡語教學中,學生對老師最大的需求其實是經貿方面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資源。(2)學生對課內環境的需求:目前的經貿葡語課基本以精讀課的形式進行,長篇幅的專業經貿內容閱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畏難心理。(3)學生對課外環境的需求:囿于現有的教學法的局限性,經貿葡語課程基本沒有開設比較符合學生需求的課外活動。(4)學生對教材和學習資源的需求:可以說,國內經貿葡語相關教材十分稀少。由于經貿葡語的高時效性和高度專業性,目前教材的難易度和趣味度都亟需改善。(5)學生對課時的需求:部分學校經貿葡語課程只覆蓋到大三上學期,這其實與教材本身設計的教學框架不符。(6)學生對考核形式的需求:目前經大部分學校經貿葡語的考核方式為以中葡經貿互譯的閉卷考試和平時成績考核為主。
2.2社會需求分析
社會需求分析主要基于就業單位對招聘人才在經貿葡語方面的要求。
從這方面來看,大部分相關行業的就業單位會明確要求求職者有相關科目背景,其中可以粗略分類為以下幾類:(1)要求有相關行業的實習經驗;(2)要求有相關科目的考級證書或者輔修/二專畢業證;(3)要求有相關行業數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四、基于需求分析理論下的經貿葡語教學策略
1. 結合翻譯與經貿基礎普及導向
根據Dudley-Evans和St John對于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研究,結合葡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可以把專門用途葡語(PSP-Portuguese for Specific Purpose)分為學術用途葡語和職業用途葡語兩大領域。從前文提及的現行教材和大綱來看,經貿葡語的教材同時包含了學術性較高的財經葡語和實用價值高的商務葡語,但大綱所制定的教學目的明顯偏向于前者,忽視了對后者教學的設計。換句話說,建立在畢業生需求上開設的經貿葡語課程,需要加入更加偏“職業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
開設經貿葡語的比較實用的目的包含為學生畢業后初步進入就業市場打下一定基礎。所謂的“經貿”葡語教學內容,從專業學習商科的人士角度來看,涵蓋了經濟、貿易、金融、投資、會計、商務等多個商科分支領域的章節。誠然,讓每個葡語學子在畢業前都能夠完全掌握上述每個分支專業的葡語知識是不現實的,這也脫離了設立這門課程的初衷。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專業,外語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靈活,大部分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相當于自主選擇進入了以語言為敲門磚的另一扇門。筆者認為,作為一門高年級必修課,經貿葡語講授的內容應平衡學術用途和職業用途,在學術用途方面,偏重時效性,著重拓展經貿葡語視野,在職業用途方面,盡量引入低門檻的“入門商科知識”,為未來就業打下地基。
2.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
經貿葡語相關知識點和內容,局限于專業知識門檻和偏理論化的體系,往往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而教師作為學生與一門課之間的媒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信息傳遞的角色。
在開始正式授課前和授課中,教師應花一些時間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傳遞經典商科思維和目前就業市場的供需關系。讓學生們發現經貿課程實用性,提升學習動機。除此之外,教師平時對于學生正確合適的鼓勵方式,也是滿足學生情感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師生溝通方面,也可以采取邀請已就業的學姐學長與學生進行線上和線下的互動活動,或者邀請相關行業人士來學校開展相關演講,傳遞珍貴的就業現狀,打破信息不對稱。
3.重視實驗課程,打開就業視野
在眾多高校的經貿葡語課程設計中,往往缺乏相關的實驗課程設計。我們可以在經貿葡語的課堂上設置一定課時的實驗課,模擬就業場景,讓學生間接感受到經貿葡語在市場上的需求度。
除了課堂內部的實驗課外,教師更應切實為學生在課堂外的提升著想。例如,結合市場需求和學生個人情況,在不同時期給學生在擇業和就業準備方面提出可行的建議。多鼓勵和推薦學生參與相關行業的實習或兼職,向學生介紹和推薦實用的輔修課程、初級商科相關的等級考試等,帶領學生參與有關的活動或比賽,主動為他們未來的就業提供視野和機遇。
4.創新教學方法
經貿葡語,是一門對創新教學方法具有高度寬容性和兼容度的學科。其高時效性其實往往能夠與現在時興的“慕課”,“互聯網+”和翻轉課堂等一起產生協同作用。通過上述類型的新式課堂,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興趣度,還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可謂一箭雙雕。例如,晦澀的經貿基礎概念知識,可以通過慕課的方式,制成生動有趣的視頻講解,學生們在課下可以反復觀看。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5.設置合理的考核體系
目前的經貿葡語課程的考核體系以期末翻譯筆試為主,平時表現成績為輔。
主要問題出現在筆試占總成績比例過高,而平時成績往往按課上表現和課下筆頭作業進行評比。幾乎不包含對于學生本身商務、經貿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考核,與其目標情景需求脫軌。建議設置如小組實驗作業或課外實習作業等類似的偏實用性知識的考察體系,增加平時作業的分數占比,提升學生主動學習動機。
五、結語
隨著各項利好政策落地,葡萄牙語就業面逐年擴大,整個就業市場對于經貿葡語的需求不斷增加。經貿葡語的教學也成為了培養當代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葡語畢業生的重要一環。
本文經過完備的需求分析得知,目前的經貿葡語課堂教學普遍呈現“偏學術,輕實用”的特點,這與科目和教材的設計初衷以及學生實際需求背道而馳。從需求和動機理論出發來說,經貿葡語不僅僅是一門教會學生閱讀經貿文章的課程,更應是一門通過師生溝通和互動,增進學生社會化,增進師生感情,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重要課程。作為教師,重要的不僅僅是教授理論知識,更應該作為學生未來的引路人,拓其視野,享予機遇。除此之外,經貿葡語課程建設更需要整個葡語市場的關注和支持。眾人拾柴,方能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閉環,為我國以“一帶一路”為首的各項對外合作倡議與計劃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02):120-123.
[2] 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3):37-40.
[3] 蘭美卓.論動態等值理論對國際經貿合同翻譯的指導作用[J].中國商貿,2010(16):217-218.
[4] 浦發銀行課題組.大學生金融知識及金融消費習慣調研[J].中國銀行
[5]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6] 張含滋.專門用途葡語教學的需求分析個案研究——以在葡中國移民學習者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5):75-76.
[7] Berwick, 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A].In Johnson, R.K. (eds.)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UP, 1989.
[8] Brindley, 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Johnson, R.K. (eds.) .The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UP, 1989.
[9] Design[A].In J.Swales&H.Mustafa (ed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Arab World[C].Birmingham:University of Aston, 1984.
[10] Dudley-Evans, T.&St John, 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98.
[11] Holliday, A.Research into Classroom Culture as NecessaryInput into Sylla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