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陽城道情作為一種流傳已久的說唱藝術,由于老藝人們有的因年齡增長退出舞臺,有的相繼去世,有的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其他職業,已經呈現出式微的狀態。即使陽城道情于2006年被列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發展態勢仍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陽城道情想要發展首先要“活下來”,活下來的方式在于走進博物館,借用數字技術實現陽城道情的數字影像以及檢索展現,從而開發IP產業,使得陽城道情可以實現一定基礎上的傳承。
【關鍵詞】陽城道情;民間藝術;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024-02
一、研究背景
群眾文化、民俗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日常生活最穩定的因素和條件。相比日常生活,民俗生活有著較強的習慣性和較強的文化認同性,可視為歷史延續和時代變遷的結果。陽城道情作為一種傳統說唱藝術,正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積累演變而來的,融入了地方性文化和百姓的生活。
陽城道情發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整個曲藝演唱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是民間說唱藝術的幸存者,是陽城民間說唱文化的佼佼者。2006年,陽城道情成功入選第一批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后,成為陽城乃至晉城的一張文化名片。
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開始大量喪失,大量民間藝術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衰落的跡象,陽城道情也未能幸免。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雖然有所成效,但是從整體來說,保護工作依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因此,怎樣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延長它的生命力依然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尤其是對于陽城道情這種地方性的民間曲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物質以及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延緩其消亡的程度更顯得十分重要。
二、關于道情
(一)曲藝由來
陽城道情的說唱歷史十分悠久。據《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記載,陽城道情主要在晉東南陽城縣流行,沒有其起源的歷史記載。流傳下來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期以占卜為生的道士為了吸引過往的行人,常年在街頭懷抱漁鼓說唱,到了晚年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繼續演唱,就將演唱技藝傳給陽城當地愛好唱歌的人,之后一去不復返,此后就產生了陽城道情。另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有一位道士常年居住在陽城并以說唱的形式向人們宣揚教義,陽城道情是由其傳授而來。
此外,陽城道情因興盛于陽城縣南關村,因此也稱其為南關道情,它的曲調優美、婉轉動聽,深受人們喜愛。因此,我們從陽城道情的起源探尋出其名字的由來,地名和曲藝風格組成的名字,聽起來十分隨意。
(二)藝術特色
陽城道情的音樂唱腔屬于曲牌連綴體,全部唱腔有皂調、耍孩、歪調、跺板,碗花調、十字佛、山坡羊、西江月等10個曲牌組成,習慣稱之為“十錦段”。其說唱特色在和當地方言土語緊密聯系的基礎上,又與音樂的體裁、風格、調式、調性相聯系,形成了旋律委婉明快、行腔流暢自如的獨特風格。且由于其起源于道教,它的曲目多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分為韓(湘子)家和李(翠蓮)家兩類。
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其藝術特色也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生著改變,并且根據活動規模、參加者數量和老藝人演唱內容的不同,形成了參與民間活動的靈活性。在對道教曲目繼承的基礎上,也廣泛吸收了民歌、小調、詩賦等的特色,具備了多元性的特征。
(三)發展現狀
陽城道情曾經活躍于民間,并且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藝術家們經常在農閑季節聚集起來,臨時搭班,到農村為大家進行“義唱”。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城道情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后扎下根來。此后,農村中凡有生日、滿月、婚喜宴慶乃至喪葬祭祀、消災祈福等活動,便常有人家請他們進行說唱。
其出現過幾次發展的高峰期:1954年,作家趙樹理在陽城體驗生活期間,在觀看道情演唱之后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邀請道情表演團隊赴省城演出。1958年春,再次赴省城演出40多天。1979年和1980年由張天林作詞,寧家沛改曲的陽城道情《群英會上挑女婿》獲得省曲藝演出的一等獎,這是道情改革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在此之后,又出現了將表演與舞蹈融為一體的《新婚之夜》《銀線相連四海情》等一批精彩的節目,《新婚之夜》繼1990年參加省電臺“運拖杯”獲獎后又在中央電視臺《歡騰的金秋》欄目播出。1997年初次嘗試的道情劇《小草的婚事》參加省文化廳“三小”調演,榮獲一等獎,同年在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評比活動中榮獲優秀獎,但至此之后再無輝煌時期。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又能得出這樣的信息,陽城道情的發展和社會進程亦步亦趨,在建國初期經歷短暫的發展之后,同樣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之中,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后來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文藝工作也取得了相應的進展。但是好景不長,在即將步入21世紀的時候,全球化的沖擊使得這種民間娛樂活動的存在空間變得越發狹窄。隨著各種娛樂形式的出現,陽城道情逐漸失去了傳播的受眾,發展傳承面臨極大的困境。
陽城道情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理應獲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但是現實卻與之相反。從這個現象可以折射出一些問題,比如當下的地方政府已經把非遺申報當作一項政績來做,尤其是在如今中國大力宣揚傳統文化,地方政府便借此“東風”來申遺。非遺項目的申報成功不僅給當地帶來名和利,而且也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名片和旅游招牌,給當地帶來了持續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助推了地方政府對非遺項目的申報熱情。但申報完之后,對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情況的關注就隨著時間而逐步減少,對于陽城縣來說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和陽城道情相類似的說唱藝術——陽城鼓書,在2017年經審批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種情況的出現更從側面表現出陽城道情的發展岌岌可危。
三、現實問題
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陽城道情賴以生存的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也發生了改變,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不再需要陽城道情來發揮娛樂作用,傳統的圍桌彈唱的形式也不復存在。一些頗有造詣的老藝術家因為年齡增長逐漸退出舞臺,有的已經去世,有的為了生計不得不從事其他職業,因此道情的傳承也無以為繼;其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媒介的變化,日常生活中的娛樂形式也被電子化的產品所取代,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發生了不同以往的改變。面對新的娛樂方式以及更加年輕的受眾,陽城道情顯得十分滑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洪流中終究難逃消亡的歷史結局,所以我們能做的是如何使這一曾經輝煌過的民俗生存下來。由此看來,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留存,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一是得到良好的傳播因此能夠繼續傳承下去,二是進入博物館。
四、解決途徑
對于陽城道情來說,在現代化的背景下談其傳承意義已經不再重大。目前每年只有極少數的展演,并且在道情藝人無法傳承的情況下,即將要面臨消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使它能夠留存下來才是重中之重。
對于陽城道情來說最好的出路是進入博物館,這樣一來,曾經優秀的民間藝術至少不會面臨完全消亡的危險。并且在信息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非遺進入博物館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數字化技術以日趨成熟的高精度的數字化影像技術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驚喜,這樣對于陽城道情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陽城縣目前正在籌備建設“四館一院”項目(綜合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和影劇院),正好借此機會可以提高這些工程的數字化使用情況。對于陽城道情,甚至是陽城縣的發展來說都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各項遺產可以借此機會進入文化館中,從而得到傳承以及傳播。
首先,陽城道情作為一種說唱藝術,除了以文字方式記錄其發展歷史以及說唱曲目之外,利用數字影像技術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也是進入博物館的方式之一,這樣人們在參觀時更能獲得直觀的體驗。利用數字影像藝術,可以再現歷史,將陽城道情在歷史上的產生、應用、發展、變遷等過程通過數字影像展現出來,向受眾再現不同時代的人們在陽城道情的影響下所呈現的生活方式和狀態。以信息網絡技術發展背景下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例,虛擬現實技術主要通過環境建模、人機交互、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突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繼承和傳播模式的局限性,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復制,創造了傳統保護方法的不可比擬的展示效果,滿足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體驗需求。陽城道情完全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借助于國家每年給陽城道情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扶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完成這種信息化的呈現方式,進而使陽城道情在技術化幫助下真正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相互交融,得到有效的傳播與傳承。
其次,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錄制節目信息進行統一的、科學的、標準化的編目索引,把無序的信息變成有序的資源也十分必要。我們可以設想在未來信息化更加普及的社會,通過對影像文件進行內涵的充分揭示以及規范的標引著錄,可以為檢索提供必要的多種檢索途徑和盡可能多的檢索點,為研究、傳播、推廣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可以推進陽城道情的基因信息庫建設,與其相關的音樂信息、知識都可以包括在其中,這樣就可以實現多元發展,而不是獨立存在。
最后,在陽城道情進入博物館的基礎上,可以相應地發展其IP產業:在新媒體環境和市場環境下,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產業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主要途徑。我們應該運用網絡思維和產業運作理念,為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化發展插上網絡的翅膀。但是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應該因地制宜,不應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藝術或文化內涵做出商業犧牲。IP產業鏈內容建設包括文學、影視作品、戲劇、動漫、游戲、周邊衍生品、興趣體驗與培訓、主題旅游等。
五、總結
綜上所述,陽城道情是一種式微的傳統曲藝,要想使其得以留存與發展,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相關部門可以對陽城道情的保護引起重視,這樣才能實現共贏,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情況下,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帶來一系列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徐同磊,徐隆.基于IP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保護[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02):41-43.
[2]陳琦.信息網絡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路徑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9(04):5.
[3]張建龍,王勇.數字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8(36):237.
[4]王涵.山西利用數字影像技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電影評介,2010(21):111-112.
[5]王永革.陽城道情及其傳承與發展探討[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