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昆劇載歌載舞,舞臺表演手段豐富,受到了眾多文人志士的喜愛。在昆劇表演中,表演者身段非常優美,表演非常細膩,這使得昆劇獨具藝術魅力,廣為流傳。本文以昆劇劇目《玉簪記》為基礎,結合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的表演進行分析,以期為昆劇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倜儻風流;表演;昆劇
中圖分類號:J82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032-02
昆劇曾經有“昆山腔”“昆曲”等各種不同的名稱,一般而言,著重表達戲曲聲腔時用“昆山腔”,著重表達樂曲尤其是脫離舞臺的清唱時用“昆曲”,而著重表達表演藝術時則用“昆劇”。由此可見,“昆劇”、“昆山腔”、“昆曲”其實一脈相承。
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體現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高度,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座高峰。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充分體現了昆曲崇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明朝戲曲作家高濂創作的《玉簪記》經久不衰,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喜愛。本文主要對岳美緹所演繹的昆劇《玉簪記》進行詳細分析和探究,以期為昆劇藝術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岳美緹概述
岳美緹是岳飛第二十七代孫,是我國著名的昆劇表演藝術家,工小生,其演繹的柳夢梅、潘必正、秦重等角色深受觀眾喜愛。在《玉簪記》中,岳美緹塑造的潘必正是一個風度翩翩、器宇軒昂、倜儻風流的英俊少年。岳美緹曾在上海戲曲學校昆劇班追隨昆劇大師學習小生,之后又到戲劇導演班進修,對昆劇的理論和實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表演風流、瀟灑、細膩,富有俞派小生所特有的氣質和風度。
二、《玉簪記》概述
《玉簪記》是明代文人高濂創作的一部非常著名的戲劇,主要講述了宋朝青年文人潘必正和陳家女兒陳妙常之間的愛情故事。為了逃避戰亂,陳嬌蓮和母親走失,因而入金陵女貞觀出家,法號妙常,此時潘必正也因為應試落第來到了女貞觀暫住。之后兩人互生愛慕,潘必正再次赴試之前,陳妙常以玉簪贈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鴛鴦扇墜回贈。潘必正此次會試及第,后回到金陵女貞觀迎娶陳妙常。整部劇相對來說比較輕松明快,人物刻畫非常細膩,情感表達非常豐富,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三、岳美緹《玉簪記》表演分析
(一)俞派唱法
岳美緹在小生方面的學習,主要得益于俞振飛所傳授的俞派唱法。俞派唱法注重真假聲的配合及銜接問題,在假聲的時候要唱得寬厚穩當,在真聲的時候要唱得集中明亮,在真假聲進行轉化的時候要做到得心應手。比如說在《玉簪記》中的《琴挑》一場,岳美緹所飾演的潘必正出場的第一句是“【懶畫眉】月明云淡露華濃”,她在“淡”字的處理上就非常恰當,另外在念白的時候,聲音也是非常集中且明亮,塑造出了一個風度翩翩的書生形象[1]。而且此時岳美緹演繹的潘必正不僅透露著書生意氣,更是透露著濃濃的人情味。潘必正是因為應試落第羞于還鄉所以才借住在女貞觀中的,此時的潘必正內心是非常煩悶的,正如劇中所說“背井離鄉,孤衾獨枕,好生煩悶”。此時的潘必正雖有書生的灑脫,卻也有對當下的苦惱以及對未來的擔憂,而岳美緹在演繹的過程中,將潘必正書生的形象和濃濃的人情味結合起來,完美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
岳美緹在講述自己對于昆劇學習的感悟時,曾提到“學到老,唱到老”,意即只有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精益求精,才能夠將昆劇中的味道和唱法中的精髓完美呈現出來,只有深入理解了昆劇,才能將其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通常來說,隨著演員對劇目理解的深入,在演繹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具體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岳美緹在昆劇表演中所呈現出來的唱法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這都源自于不同時期她對于昆劇的不同理解,有的時候不同的唱法處理方式會產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二)唱腔的變化
相較于老一輩的藝術家來說,岳美緹在表演過程中更加注重輕重快慢的舞臺節奏,這也是岳美緹經過長年摸索之后總結出來的屬于自己的獨特演出經驗。她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唱腔中,使表演更加生動形象。在表演《玉簪記》之前,岳美緹先高度熟悉了劇作的表演節奏和唱腔節奏,希望通過節奏的把握、唱腔的變化和表演力度的調整來營造更好的舞臺氣氛。比如說在《琴挑》一場中,岳美緹根據人物的情感,緊密結合唱詞,將舞臺節奏變化完美地呈現了出來。另外,岳美緹在表演《玉簪記》時,非常注重與音樂的配合,根據音樂演繹人物,比如說在《秋江》里的【下山虎】唱段中,旋律和節拍給了岳美緹很大的幫助,走哪一種步子,做哪一種手勢,用哪一種唱腔,都緊密結合著旋律和節拍。在整體演繹的過程中,唱腔跟著動作,二者配合得非常協調[2]。除此之外,唱腔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情感的變化。在長期的昆劇演出實踐中,岳美緹總結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舞臺經驗和人生經驗,這也使她在演繹人物時情感更加飽滿,風格更加獨特。比如說早期的時候,岳美緹所演繹的潘必正在唱腔上只是簡單地按照前輩所傳授的經驗以及技巧進行處理,因此使整個昆劇演出顯得比較生硬。但是在不斷進行演出的過程中,她逐漸產生了自己的認知,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之后再對《玉簪記》進行演繹的時候,她將男主人公落第時的沮喪、遇見知己時的欣喜、遭到拒絕時的惆悵、明確心意時的癡情以及最終歡聚時的堅定完美地呈現出來了。岳美緹不斷調整自己的唱腔,不斷加深對劇目的理解,賦予了昆劇新的情感。在演繹的過程中,唱腔的變化代表了情感的轉變,因而岳美緹在演繹中非常注重自己的唱腔變化,用專業的唱腔技法將劇目演繹得更加生動,也將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實[3]。
(三)眼神的韻味
在《琴挑》【琴曲】唱段中,岳美緹用“一眉一眼”就將書生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彈琴時候的眼神互動,還是思慕妙常時候的眼神凝滯,都生動體現出了潘必正的人物形象。在和妙常交流的過程中,岳美緹立足于自身理解,通過眼神運用,便將此時潘必正的內心情感完美展現出來了。比如說在潘必正演奏《雉朝飛》之后,陳妙常演奏了一曲《廣寒游》,故作姿態表明自己不念俗塵,但隨后又唱了一曲《朝元歌》,將女子細微的心理活動刻畫得入木三分。盡管陳妙常責怪潘必正無禮,但是又囑咐“花陰深處,仔細行走”。從這些細節處我們能夠看出陳妙常對潘必正其實十分有情,而此時潘必正發現陳妙常的心意之后更加癡情。岳美緹在演繹的過程中,將男主人公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充實且透徹。在最初向陳妙常表明心事的時候,潘必正必然是欣喜中帶著忐忑,想要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因而眉眼帶笑又夾雜一絲焦慮。而在陳妙常回奏《廣寒游》的時候,潘必正的內心是非常郁悶的,因此此時眼神惆悵,且帶著一絲游離,面對心上人的拒絕,內心流露出一絲哀傷。而陳妙常的《朝元歌》又讓潘必正看到了希望,盡管她責怪自己無禮,但是責怪之下又透露出一種關心,這對于潘必正來說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絲光明,所以此時的眼神由最初的游離轉到清澈和欣喜,于是對陳妙常的心意更加堅定。眼神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情感,在岳美緹演繹的過程中,她用眼神將男主人公潘必正表白前后的情感展現了出來,體現了岳美緹對作品以及人物的深刻理解。
(四)情感的塑造
《玉簪記》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發展為主線來營造整體氛圍的,情節隨著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故事一波三折。在整個故事中,潘、陳的情感糾葛是重點部分,他們的愛情也算是擁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岳美緹將男主人公潘必正的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最初潘必正因落第羞于返鄉,所以借住在女貞觀,和陳妙常相識,兩個人惺惺相惜,互生好感。此時岳美緹在演繹的過程中,將潘必正內心因為落第而產生的沮喪和在女貞觀遇見知己的欣喜完美地呈現出來。故事情節隨著兩個人的情感發展逐漸推進。在同住女貞觀的時候,男女主人公有了更多接觸的機會,在彼此相互了解和試探之后,終于“海誓山盟永不變”[4]。這個階段男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在潘必正以琴為媒來追求陳妙常的時候,遭到了陳妙常的拒絕,潘必正彈奏無妻之曲《雉朝飛》,以此來向陳妙常表明自己的真實情感,此時的男主人公內心是欣喜和忐忑的,欣喜的是自己面對的是自己喜歡的人,可以借助琴來向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而忐忑的是會不會遭受到拒絕,多種情緒縈繞在男主人公的心中。而岳美緹在演繹的過程中,將這種忐忑不安和欣喜向往的復雜情緒演繹得淋漓盡致。
四、總結
昆劇不僅是中國戲劇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長期的發展傳承過程中,昆劇以它獨有的魅力受到了文人志士的喜愛,而在當下,我們也要加強對昆劇的研究和了解,只有真正地發掘昆劇的魅力,才能在傳承的過程中把握住昆劇的精髓,從而用自己的切身行動去傳承和發展昆劇,做昆劇的傳承者和守護者。
參考文獻:
[1]青州.月明云淡露華濃——談上海昆劇團小全本<玉簪記>的舞臺藝術特色[J].東方藝術,2020,(01):25-28.
[2]徐佳雯.明清戲曲<玉簪記·琴挑>中人物陳妙常的表演技巧[J].戲劇之家,2019,(16):20+22.
[3]盧旭.談明代傳奇<玉簪記>中的喜劇藝術[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26-29.
[4]徐林.論<玉簪記>中陳妙常形象及其成因[J].藝術評鑒,2018,(15):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