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官國


本文選取2016年對我國各地區城市創新能力產生影響的各項指標值作為樣本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進而對我國各地區城市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排名,并得出結論: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增加R&D經費政府支持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街接,是提高區域創新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概念界定
(一)創新驅動的概念與內涵
波特(Porter)最早提出并使用“創新驅動”這一概念,并把這一概念當做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過程。社會經濟的變化發展被他劃分成了四個階段:一、創新要素驅動階段。二、創新投資驅動階段。三、創新總體驅動階段。四、資金創新階段。這里所講的創新驅動概念,主要指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就創新驅動的每一個階段來說,創新驅動的發展是與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資金驅動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并不能單純的認為某個要素助力了某個要素。
(二)創新驅動的意義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創新型城市的概念與內涵
創新城市就是通過創新發展帶動城市的總體創新的一種發展模式,這種戰略模式充分發揮了自主創新的統帥作用,通過科研創新、精神創新、產業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等個個要素之間相輔相成協作發展從而形成全面創新,目的是通過各要素之間的協同創新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大系統。將這一概念解讀為三層含義:一、將自主創新的作為城市發展的總體理念。二、把城市內部各個創新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作為重點。三、看重城市內部的集體效應、整體效應,并不是僅僅從單一的一個創新要素作為創新的突破口。
二、實證分析
(一)建立指標體系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分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我國創新環境和創新基礎的現實性,選取對創新能力產生直接影響的指標作為影響因子并建立指標體系,具體指標有:X1國內生產總值GDP(億元)、X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億元)、X3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億元)、X4高等教育階段各級學校生師比(%)、X5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X6高技術產業R&D項目經費(億元)、X7外商投資企業貨物出口總額(億美元)、X8公共圖書館藏書量(萬冊件)、X9高技術產業R&D人員(萬人年)、X10三種專利有效數(件)、X11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億元)、X12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億元)、X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億元)、X14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X15年末實有道路長度(公里)。
(二)數據來源與分析過程
選取《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6年數據為樣本,用SPSS軟件計算得到分析結果如表1,表2所示。
一般地,累計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λ1λ2、……、λm所對應的前m個主成分的數值變化基本能代表P個原始變量的變化。表1主成分計算結果有四個特征值大于1,說明四個主成分的數值變化能代表15個原始變量的變化,包含了足夠的信息,完全適合采用該分析方法。
從表2主成分載荷矩陣表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和GDP、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投入強度、高技術產業R&D項目經費、外商投資企業貨物出口總額、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公共圖書館藏書量、高技術產業R&D人員、三種專利有效數、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呈正相關且相關程度很大,可將其解釋為R&D投人、產出因素。第二主成分與高等教育階段各級學校生師比相關性較大,可解釋為教育整體水平因素。第三主成分與年末實有道路長度相關性較大,可解釋為基礎設施建設因素。第四主成分與城市人口密度相關性較大,可解釋為人口影響因素。
三、結語
從我國各地區創新能力的綜合排名來看,位于前三名的分別是廣東、江蘇、浙江。從主成分貢獻率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技術產業R&D項目經費等八個指標的載荷均高于0.9,表明R&D投人與產出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高等教育階段各級學校生師比率是構成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因子,反映出教育整體水平對區域創新的影響。21世紀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只有人口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與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從第三主成分的構成因素來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是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之一。構成第四主成分的主要因子是城市人口密度,可以看出提高人口的整體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是區域創新能力提高的必然選擇。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