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寶莉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記載符號,是一種文化傳播介質,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文字。上古時代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當時,中華先民已經開始使用文字。各朝各代漢字都是官方文字。在幾千年的變遷中,漢字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漢字演變的突出表現為書體。
漢字起源的故事有多種流傳版本,比較有影響力的屬于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倉頡有四只眼睛,是黃帝的史官。因此,倉頡造字的歷史距今應該接近5000年。倉頡最初采用結繩法記載事件。他用不同顏色的繩子,打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結,表示發生了不同的事件。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繩子腐朽散落,這種方法就證明不可靠。當他苦思冥想,尋找新的記事方法時,路口幾個老人的爭吵引起他的注意。一個老人說向東走有羚羊,一個老人說往北走會追到鹿,另一個卻說往西走有幾只老虎。原來,這幾個老人按照地面動物的腳印判斷不同的動物。這給倉頡極大的啟發:既然一種腳印代表一種動物,何不也用同樣的方法,用一種圖畫或符號代表一種東西。于是,得到腳印啟發的倉頡就開始創造文字。果然,他后來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造字是一件大事,漢代《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頡造字后,“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造出漢字堪稱偉大創舉,這一創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如此大事,史書上必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倉頡造字以后,中國漢字的書寫經歷各代的變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字變遷規律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漢字逐漸由圖畫變得抽象,由復雜變得簡單,字數越來越多。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漢字衍生出數種主要字體,主流認同有五種。漢字五體包括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最早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刻在龜甲或其他動物骨頭上的文字。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所以也叫作殷墟文字。甲骨文是一種可識別文字,發現于20世紀初期的安陽,共計出土數十萬片,甲骨文記載的漢字有四千多個,其中兩千多個已經被破解。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形式,保留著濃重的象形文字特點,很多文字看起來就像一幅原始圖畫。甲骨文的研究已成為一門世界學科,分布于全世界。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甲骨文之后,中華歷史的車輪駛入秦朝,漢字又發展出新的書體——篆書。篆書廣義上指的是金文、石鼓文等,狹義上包括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后,秦始皇統一文字后采用的書體,秦朝實施“書同文,車同軌”,將文字進行簡化和統一。小篆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文字形式,雖然比起甲骨文更加簡化,但是依然保留濃重的象形文字特點,有很大的具象性。這種書體一直流行到西漢末年,被隨后出現的新的文字形式取代。現代社會,在書法界,由于小篆散發著優美的象形美感,許多書法家一直使用這種書體。
代替篆書的下一個書體是隸書。隸書在東漢時期興盛起來。隸書又進一步簡化了篆書,隸書是現代漢字書寫方式的開端。篆體和隸書之間是一個分水嶺,篆書是古代象形文字的終結,而隸書是現代新式書體的開端。后來的楷書、行書都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書法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漢隸唐楷。可見,隸書在漢代達到了巔峰。其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滿足更加便捷的書寫要求。許多篆體上彎曲的筆畫變得平直,這樣便于書寫。隸書的筆畫講究“藏頭燕尾”。每一筆畫的開頭看起來像蠶的頭飽滿,筆畫的收尾像燕子的尾巴上翹尖細。筆畫一波三折,整體扁平,工整、精巧。
隸書是現代書體的開端,為后來的楷書奠定了基礎。隸書也是書法藝術的一個轉折。書法藝術在隸書這種書體出現后得到極大發展。隸書最早出現在秦代,直到東漢,才開始代替篆書成為官方書體,整個漢代一直盛行和使用。因此,隸書包括兩種,一種叫“秦隸”,顧名思義,是秦代使用的隸書。另外一種叫“漢隸”,顧名思義是在漢代盛行的隸書。隸書是漢字發展的重大轉折點,拋棄之前文字復雜象形的特點,開創更加簡潔的現代漢字。
隸書之后,漢代末期,逐漸出現新的書體——楷體。這種書寫形式更加簡化,字體呈正方形,筆畫基本都是橫平豎直,也是現代流行的字體。這種書體自從漢末盛行以來,經歷幾千年,直到現在長盛不衰。楷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字體,把扁形的隸書改造成了正方形的方塊字。它具有筆畫平直、形體方正、結構規范的特點,可以作為識字摹寫的楷模,因而被稱為楷書。楷書形成于東漢末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至唐代,其法度臻于完善,達到鼎盛。四大楷體書法家其中三個都生活于唐代,四大楷體書法家分別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其中,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都是唐代書法家。楷書也包括兩種,即大楷和小楷。大楷就是一寸以上的楷書。小楷就是比較小的楷書。小楷的創造者是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東晉時期,王羲之也善于鉆研小楷,奠定了小楷的審美標準。
與楷書同時出現的還有兩種字體:行書和楷書。它們都是在漢末開始出現起來。為什么漢末同時出現三種書體呢?原因要歸功于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紙的發明使得書寫介質變得便宜,書寫更加普遍和平民化。因此,寫字的人越來越多,理所當然就出現多種書寫風格。草書包括兩種:今草和章草。今草也叫狂草,它的特點是筆法瀟灑飄逸,筆畫看似狂亂無章,實則有專門的章法。一般不懂書法的人是很難識別草書的。代表書法家有張旭和懷素,人稱“顛張懷素”。行書則是介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可以被認為是楷書的草化、草書的楷化。行書最著名的書法家就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他的傳奇作品《蘭亭集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只可惜《蘭亭集序》的真跡早已失傳,后來傳世的都是臨摹本。臨摹本中最著名的是“神龍貼”。行書的筆畫有飛動練筆的地方,但行書依然是一個一個單獨的、可識別的字。草書則是一種將藝術和書法相結合的書體。一個字書寫過程一般一筆完成,一氣呵成。它不僅是一種寫字方式,更是一種藝術創作的過程。
關于行書和草書的區別,有以下幾點。首先,行書的出現是因為楷書書寫速度較慢,不利于便捷高效的書寫。而草書又過于飄逸潦草,以至于難于識別。所以,它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書體。有時候,二者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確,于是在書寫過程中,如果楷書的寫法多余草書的寫法,這種書體有一個另外的名字“行楷”。相反,當書寫時,草書的書寫方式多于楷書的寫法,這種書體就叫作“行草”。草書的特點是其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在狂亂中展現優美。草書和行書都是從隸書演變而來,形成于漢末。
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記錄載體,漢字是極其重要的文化承載者,沒有漢字就沒有歷史的記載,沒有漢字,就無從得知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沒有漢字,中華民族偉大的文明也就無法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漢字的出現,對后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化,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漢字有著古老的歷史,從最早的甲骨文,到如今處處可見的楷體等,經過了幾個時代的演變。它們,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它們,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當你用筆寫出一個個生動的漢字時,一定會感嘆它們的奇妙。它就如一位技術精湛的魔術師,時而輕如鴻毛,時而重如泰山,時而飄若游絲,時而嬌若驚鴻。每個字都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是一闋跳躍著歡快音符的樂章。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隸書、楷書,哪一樣不值得人們去感嘆呢?不同的漢字字體有著不同的風韻。正是有了中華民族先人的記載,才讓人們了解到了漢字的數千載歷史。
(西安外事學院人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