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紅
散文的“散”看似一種寫作形式,實則是展現(xiàn)獨特思想的理性創(chuàng)作。余秋雨在散文領域可謂獨樹一幟,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無疆》等。對余秋雨散文的解讀,褒貶不一。無可否認,余秋雨的散文像螢火般璀璨文壇,但同時也引起一些學者的種種非議,特別是關于史料知識的錯誤頗多。在對余秋雨散文的全景式掃描與解析中,“人文山水”下的散文創(chuàng)作魅力通俗而不流俗。其人文魅力更是特色,文字通俗易懂,題材廣泛涉獵,在知性與感性上洞悉生命、世事,為人們展現(xiàn)了難能可貴的“人文山水”畫卷。
余秋雨是中國文壇的一面旗幟,其散文所展現(xiàn)的獨特藝術魅力奠定了其在散文界的顯著地位,他被稱為全球華人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伴隨余秋雨散文熱的飆升,來自其他領域的批評也不絕于耳,如歷史知識層面、學術責任層面等不同的聲音。但是,普通讀者能從余秋雨的散文中獲得對人生、對世界、對藝術的某種啟迪,站在客觀的層面來品讀余秋雨的散文,從其眼中的“山水”世界領悟其山水文字下的文化意蘊。對于自己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山水人文情結(jié),余秋雨寫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與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可見,人文山水并非對真實史料、古跡的客觀陳述,更是融入了余秋雨自身的人文理解,使人感到真誠、質(zhì)樸與親切;解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內(nèi)涵,使人領略中國文人的生命品格。通俗而富有哲理的散文在沉思、回味中讓每一位讀者享受文化的熏陶。
一、余秋雨筆下的“山水”人文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是一種修為,也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余秋雨在寫山水時采用的技巧與很多作家都不同。余秋雨將鄉(xiāng)情、哲思、批判融入對山水的理解中。其既非真實之山水,也非想象之山水。余秋雨在山水游歷中或以文化為背景,或以山水場景為背景,從中國文人的人格層面來挖掘人生的真諦,在山水描繪中將個人的人生感悟、哲理批判與山水文化交相融合。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里,人們看到了他對歷史的審視與觀照;在《千年一嘆》中,他帶領人們走入遠古文明,洞見前所未有的歷史人文;在《鄉(xiāng)關何處》中,人們聆聽他的鄉(xiāng)情;在《苦悶的解脫》中,人們慰藉人性的反思。事實上,余秋雨的散文將祖國的山水畫卷與民族文化、華夏文明進行了統(tǒng)合,匯聚而成一篇篇獨具人文意蘊的深刻體悟。
山水景觀的挖掘在余秋雨的筆下充滿了神奇與瑰麗。在《都江堰》中,余秋雨歌頌都江堰,稱其賽過長城。在余秋雨看來,山水的人文價值不能僅僅體現(xiàn)于固化的真實,更應該造福于民。余秋雨之所以強調(diào)“激動人心”的奇跡,就是因為,長城雖美,卻僵硬;都江堰的美,在于靈動,在于對世代人民提供了灌溉服務,滋養(yǎng)了一代代名人先賢。以文化的視角審讀山水,余秋雨將焦點放在山水的實用價值與歷史貢獻上。長城的雄偉,難抵都江堰千百年來對兩岸民眾的滋養(yǎng),更從哲學思辨中反諷了長城為封建統(tǒng)治者所修,而都江堰卻為人民造福。同樣,與三峽相比,“白帝城”也是山水古跡。李白用詩句來傳播“白帝城”的威名,從滔滔長江水中探尋古人的遺跡,感悟歷史的魅力。“白帝城”的人文價值,在余秋雨的筆下,將“詩情”與“戰(zhàn)火”熔鑄。余秋雨在散文寫法上是講究的,看似不相關聯(lián),卻著意進行銜接。三峽的風光是綺麗的,余秋雨卻在《三峽》篇頭寫自己誤讀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接著,對“白帝城”的描寫,他卻從廣播中京戲《白帝托孤》寫起。原本是一首詩與另一出京戲,兩者與三峽又如何存在內(nèi)在關系?李白所處的年代,與劉備又相隔五百年,為何要在散文中進行聯(lián)系?余秋雨在散文創(chuàng)作筆法上,之所以進行多維“熔鑄”,其視野是建立在中華山水的情緣上。回溯李白船來船往彩云間,再睹尸橫遍野的歷史戰(zhàn)火,長江水獲得了載輕舟的偉力,也成為熄滅戰(zhàn)火的清流,實則被余秋雨賦予了全新的精神意旨。
余秋雨對散文的創(chuàng)作意象,由自然山水聯(lián)想到人文山水,再從山水人文世界產(chǎn)生文化的光華,飽含著對山水人文的高度濃縮與概括。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哪里?甘肅玉門。唐朝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先寫了渭城的景致,再寫“陽關”來感念深沉的惜別之情。余秋雨借用《渭城曲》中的“陽關”,將之轉(zhuǎn)化為“心頭的故鄉(xiāng)”。讀《陽關雪》,余秋雨的“陽關”不再僅僅是王維筆下的山水古跡,更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故鄉(xiāng)”。余秋雨的散文不僅融合了歷史的嗟嘆,更潛藏著哲思的魅力。帶著對歷史的厚重與責任,余秋雨在散文中也頻頻抒寫對歷史的追思與緬懷。他用自己的體悟來觀照中華民族的文化是非,轉(zhuǎn)換為沉甸甸的歷史哲思。同樣,在《道士塔》中,余秋雨質(zhì)問冒昧無知的道士“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余秋雨高度贊揚了莫高窟的藝術價值,又從王朝的興亡變遷中貶抑了頤和園的“劣跡斑斑”。從余秋雨的山水意象中可以看到,余秋雨用文化的眼光注視山水的情懷,飽含著文人的憂患意識與理性哲思。
二、余秋雨散文中通俗而不流俗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單位,在余秋雨的散文里,其語言的藝術魅力與其人文哲思是密不可分的。在余秋雨作品的語言敘述與表達中,侃侃而談的文風,感性與知性的融合,為讀者呈現(xiàn)雅俗共賞的藝術風范。在藝術理論領域,余秋雨是大家,其扎實的戲劇文學功底,成就了其作品通俗而不流俗的藝術效果。在作品語言中,小說化的構思易于讀者閱讀、理解,且在藝術旨趣表達與建構上更易將歷史現(xiàn)場與故事情節(jié)娓娓道來。事實上,比起晦澀的哲學論著,余秋雨的散文在閱讀中為讀者帶來了美的享受,更在平易中獨樹典雅,在通俗中展露才情。在《道士塔》中,以鮮明的例證來反思歷史,批判文化。正是在余秋雨通俗的語言里,將俗道士與雅文化建立勾連,形成文化反思力。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里,余秋雨以歷史反思為主題,從歷史課堂上的小小誤會談起,穿插更多關于帝王的趣聞,讓作品的意境刻畫地更加引人,如對道光帝的嘲諷,“道光帝沒有什么才能,就知道艱苦樸素,穿著打補丁的褲子,朝臣也跟著模仿,這個朝廷,恐怕是沒有多少氣數(shù)了”。在好笑之余,讀者仿佛從中洞見一個朝代的傾覆近在眼前。
同樣,余秋雨的散文也會抓住讀者的心靈,使讀者獲得情感共鳴。在《廟宇》中,禪房的燈與女教師宿舍的燈不僅僅是兩個人在“做課”,更是以形象的比喻來突顯嚴肅的主題。一面是傳統(tǒng),一面是現(xiàn)代,一面是宗教,一面是世俗。兩種文化的交錯、碰撞,在言簡意賅的語言表達中,顯露出特有的人文智慧。人文題材是余秋雨散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nèi)容,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散文有觀景,有抒情,有對文化的反思,有對苦旅的精妙感受。從余秋雨的“山水”到“人文”,在博古通今中將“感性”與“知性”進行了串聯(lián),讓讀者在領略山水、文化、哲思、意境中,讀出了文字里的厚重與沉淀。的確,在余秋雨的散文里,感性的語言、知性的歷史讓讀者從中感悟到余秋雨的學者智慧與氣質(zhì)。在《沙原隱泉》中,余秋雨將登山的經(jīng)歷與心理感觸進行描寫,“你越發(fā)瘋,它越溫柔……”,發(fā)出“人生真是艱難”的生命喟嘆。
三、結(jié)語
余秋雨的散文,無論是熱捧,還是批評,從文化內(nèi)涵上,總能讓讀者品鑒濃郁的歷史、人文與山水情結(jié)。正如余秋雨所言:“我是個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屬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接受文化和傳承文化。”
(南陽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2019年度一般課題“現(xiàn)代學徒制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JKGHYB-05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