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寧
周振甫是我國著名的“龍學”專家,對于《文心雕龍》一書,不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論,還在當代人與《文心雕龍》之間構建起一座便利的橋梁。周振甫一生勤勤懇懇、筆耕不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著作《文心雕龍今譯》也成了現在研究“龍學”之人手捧一本的“圣經”。
對于《文心雕龍》這本內質深厚的文藝理論批評著作來說,尋找一本合適的譯釋本可謂至關重要。一本好的譯釋不光可以較為準確地觸摸到寫作者在白紙黑字后的獨屬一家的脈搏,也可以將這份心跳聲反饋給讀者。
一、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概況
何為譯釋本?顧名思義是一本譯文,但并只是譯文,里面還有譯釋本作者自己獨特的見解,而每個人所處時代的差別也決定了譯釋本質量的高低。對于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筆者選擇的版本是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1995年4月第四次印刷的。周振甫的注釋本被學者公認是高大上的學術版本,其功力深厚,釋義愜理,校勘和注釋貢獻有目共睹。另外,周振甫對《文心雕龍》的文學思想及理論內容詮釋透徹、分析簡明卻深刻,并持有自己獨特的創見。
《文心雕龍》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定林寺創作的一部系統完整、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經典文學理論專著,共十卷50篇。關于取名《文心雕龍》的原因,劉勰在《序志》篇言:“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除了強調文章之用在樹德建言,劉勰也強調了人們需要因文裁心。《文心雕龍》的問世,超越了劉勰曾任官職的影響力,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成為滾滾歷史長河中永遠的巨星。
二、《文心雕龍今譯》文質觀的架構與價值
《文心雕龍》向世人展現的是嚴密的文學理論體系和完整的審美學說構架。劉勰把書分為五部分。一是“文之樞紐”,它是文學理論的根本部分,也是全書總論,但筆者認為它只是起到了統領作用而非概括作用;二是“論文序筆”,按照不同體裁來討論有韻文和無韻文,即文體論,這也是整本書中最難讀懂和理解的,當然這也是眾多“龍學”研究者各抒己見的舞臺;三是“剖情析采”,即探討內容和形式的創作論;四是《時序》《才略》《知音》《程器》,它們為一組,即從文學史、作家論、鑒賞論和作家品德論的角度來探討文學評論,也是從這里,筆者開始落筆來撰寫這一篇讀書報告;五是《序志》,它是全書的序言。另外,其又把《梁書·劉勰傳》列于全書之首。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內容體例基本與原書一致,但也略有些不同,分為梁書劉勰傳、總論(1~5篇)、文體論(6~25篇)、創作論(26~44篇)、文學評論(45~50篇)、文心雕龍詞語簡釋、后記七部分。
《文心雕龍》創作目的是針對當時“去圣久遠”的華靡文風和文論的狹隘偏頗。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突出貢獻是建立了當時甚至影響后代的文學史觀念,論述了“文質”這一中國文學理論中一對重要的美學范疇及文學創作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總結寫作者創作環節經驗和失敗教訓的避免,并且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
其中文質觀讓筆者頗有感悟,創作目的已經提到,“文質”是中國文學理論中一對重要的美學范疇,周振甫認為,劉勰的文質觀強調“質”的主導作用:“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情采》篇)“質”作為內容的一層含義:真實可靠,真情實感,深厚真摯的情理相融。筆者對此十分贊同。《文心雕龍》里也有許多篇幅進行了佐證。例如,《物色》篇曰:“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再如,《知音》篇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三、《文心雕龍今譯》文質相符的實踐案例與現實意義
《文心雕龍》體現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光照學界,潤澤后世。前些時候,“大火”的電視節目《2019年央視主持人大賽》播出后,很多觀眾都說,選手的語言魅力太吸引人了,看他們比賽好似看神仙打架。參賽選手的主持答題都是滿分作文,好看,過癮!但是比賽就有晉級與淘汰,特別是兩位新聞類選手白影和崔爽,她們都以經典節目實戰為題,經過激烈角逐,結果白影勝出,崔爽止步。白影得以進入下一輪比賽的原因也十分簡單,她現場組織的新聞語言情感真摯深沉,述事狀物真實有信,十分吻合劉勰的文質觀。比賽現場,白影抽中了經典直播節目《共同關注》,講述主題是關注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題目給的信息是校長陪餐和一位71歲的老人護送孩子上下學。白影將給予的信息與主題無縫連接,《共同關注》主持人朱廣權點評白影,他喜歡白影的語言風格,很喜歡白影用“仰望星空,躲避日常……未來會更好嗎?不妨問問孩子們”等話語將學生午餐、上下學交通每天的小事情升華到民族對下一代的關懷,對美好生活的層面,她的描述不光符合新聞語言顯而不淺的表述要求,通俗易懂、印象深刻,還不淺陋膚淺、浮夸自大,讓觀眾感受到新聞背后的溫度和魅力,既有深度又有溫度。這不正應了那句話:深遠的思想依靠美麗的語言來傳揚。反觀另外一位選手,在第一場比賽中,崔爽的語言表達同樣生動傳神,將人的行為與故事的感人融為一體,準確地把握住“我在現場”的感覺,讓觀眾有一種聽覺享受,而第二場比賽現場抽中的是難度較高的《環球瞭望》節目,其語言組織方面無法達到新聞信息故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的融合,達不到文質并重,故而只能離開比賽現場。
一本好的書應該是帶給現在的人們以思考,那么人們如何寫出“文質相符”的好文章呢?劉勰在《體性》一篇中提出“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也就是說,文章的風格是和作者的性格息息相關的,“各師成心,其異如面”。人們需要寫出“文質相符”的文章,就必須先要求自己做一個“文質相符”的人,神態可以欺騙讀者,但是內心實體外現化的文字不會欺騙讀者。周振甫提到劉勰在《體性》一篇中太過于強調先天而忽視后天的塑造,這就不禁讓筆者聯想到先天家庭的環境對于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這也是一個“文質相符”的人的重要組成因素。另外,在《風骨》篇中,劉勰不止一次提出一篇文章的好壞,先拋去風格基調來看,主要就是抓整體,看整篇文章是否有風骨,因此劉勰在開篇便寫道“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剛健既實,輝光乃新”。也就是說,一篇文章需要擁有志氣,才能展現出文章應有的光輝。先立人,再立文,也成了筆者心中寫出“文質相符”文章的兩個最基本的底線。
四、結語
周振甫的《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筆者已不是第一次看了,以前因為上課,所以課堂講哪幾篇筆者就看哪幾篇,譯釋本只是被筆者當作一個簡便的翻譯本,筆者只用它來理解字句,所得的都是一些關于《文心雕龍》的零散認識,對其中一些字詞解釋可以說還是一知半解。這次從頭到尾讀一遍,先看《序志》,然后是“文之樞紐”五篇,接著是《神思》以下的二十四篇,最后是文體論。之所以選擇如此閱讀順序,一是聽從教師上課所說《序志》就是一本書的序,總體概括了這本書所包含的大體內容,二是其實十分害怕閱讀《明詩》等篇目,怕讀不下去而后放棄閱讀整本書。但將周振甫的翻譯本整本書讀下來,比直接閱讀《文心雕龍》原著更加通俗易懂,筆者也接收到了周振甫自己的辯證思維,使筆者萌生其他想法。
書中大家都研究過的“龍學”對筆者吸引不大,反倒是那些隱藏在一篇篇白紙黑字后的人生道理令人動容。劉勰曾在《知音》篇章中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筆者以為,這里的知音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人們與書本即前人智慧之間的。周振甫如此評論此章:“俗監之迷者,深廢淺售,此莊周所以笑《折楊》,宋玉所以傷《白雪》也。”劉勰在這里強調讀者(接受者),拋棄內容深沉的經典著作,反而追求淺薄的文章。這不由讓筆者想到了當今社會,有一些人熱衷暢銷書、成功學等寡而無味的文章,喜歡的原因是這些書可以帶來一時的歡愉,可老話有道:所有讓你短暫歡樂的,都不要碰。放棄經典名著的同時,也就是放棄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傳承與理性思考。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創作如此,其實讀書也是如此這般。《文心雕龍》文字典雅,用典精深,體量龐大。作者周振甫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接觸《文心雕龍》,研治時間長達50余年,將學術生涯的大部分心血都奉獻給了它,在注、譯、考、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對當代人來說,《文心雕龍》值得花費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好好研讀,甚至可以說,《文心雕龍》應該可以每年都從書柜拿出讀一讀,是一本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讀懂一本書,需要很多要素,筆者認為,除了一座橋梁,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見識與閱歷。如果沒有儲存足夠的對于當時社會的了解,那一定是對于這些字句有距離的,而周振甫為何能從容地譯釋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辯證思維,筆者認為這一定與他的筆耕不輟是分不開的。筆者不由從此書想到自己,其實真正讀通讀透這本譯釋本或是《文心雕龍》,確實還有距離,在寫讀書報告時,有些字句在嘴邊卻寫不出,筆者明白這正是沒有保證閱讀量的后果,積累總在平時,而不關乎在顏如玉或黃金屋中得到的東西,總有一天會發揮作用。
(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