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涵
《故鄉》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初,是由張帆作詞、陸華柏作曲,結合了抒情風格和朗誦風格,附加戲劇性的藝術歌曲。這首歌曲結合了中國藝術歌曲風格及西方創作手法,融入時代真實背景,切實地反映出抗戰時期老百姓的心聲,警示世人時刻把國家榮辱放在首位,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
一、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這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9月,國共兩黨宣告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揭開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下南京。作為愛國人士,詞曲作者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與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悲慘遭遇,于1937年冬天在廣西桂林創作出這首抗日戰爭時期的藝術歌曲——《故鄉》,其于1938年春在桂林首演,1942年獲得文化創作獎。
二、詞曲作者生平
詞作者本名張安治,筆名張帆,是我國著名藝術家、油畫家,還是徐悲鴻、潘玉良、蔡任達等先生的弟子,著述有《中國話論縱橫談》《呂鳳子》等。曲作者承榮,字華柏,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1年以美術專業師范學科考入武昌藝術專科學校,1934年畢業,畢業后在多地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代表作有歌曲《故鄉》《勇士谷》《汨羅江邊》,鋼琴曲有《潯陽古調》《東蘭銅鼓樂》等。他注重結合西方和聲與中國傳統音樂特點,而《故鄉》在創作成功后成為抗日戰爭初期的一首代表性獨唱歌曲。
隨著當時老百姓抗敵斗志和愛國熱情的高漲,張帆和陸華柏合作創作出《故鄉》這首歌曲,兩位生在異地的藝術家有著同樣的愛國之心,用他們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表達著我國人民抗爭到底的決心。同時,通過詞曲作者的描述,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老百姓受到侵略壓迫、迫切渴望回歸故鄉的心情。所以,《故鄉》具備很高的藝術性、社會真實性,是一首反映當時社會情況的中國藝術歌曲。
三、分析作品歌詞,體會作者創作情感
《故鄉》第一段是朗誦抒情帶著敘事性表達的樂段,“故鄉,我生長的地方,本來是一個天堂”是第一段第一句歌詞,直接進入音樂主題,把故鄉當作“完美的世界”,體現作者對家園故土無限的贊美,但是“本來”二字又透露出一股隱隱的心酸,同時又為第二段翻天覆地的變化做了鋪墊;“那兒有清澈的河水,垂楊夾岸;那兒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崗”,第二句作者用簡單的詞語向人們描繪了上句中“天堂”的樣子,“河水、垂楊、松林、山崗”四個名詞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美景無比親切的懷念;緊接著用“春天新綠的草原,有牛羊來往;秋天的叢樹,燦爛輝煌”描述春天與秋天里的自然美景,在日本侵略者還沒有踐踏中國土地的時候,家鄉的美就是中國人通往幸福的路;最后以“月夜我們曾泛舟湖上,在那莊嚴的古廟幾次憑吊過斜陽”結束。曾經在這如同詩境般的家鄉中生活,給人們留下無限美好的回憶。第一樂段便在一邊回憶一邊敘述中結束。
第二段歌詞的描述呈現出的音樂情緒則是“緊張”“恐懼”“仿徨”。作者直接用一句“現在,一切都改變了!現在,已經是野獸的屠場”開啟第二段,“野獸”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屠場”指的是中國人的家園,作者在這兒指出了侵略者在中國人美好的家園中犯下的罪行。同時,這里的音樂情緒和第一段的音樂情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二段與第一段風格完全不同,風格差異大、戲劇張力大,音樂表現力強。這種情緒的轉換方式與我國近代另外一首藝術歌曲《黃水謠》相似。
最后一段“故鄉,故鄉!我的母親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懷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無恙?”這一段為整首《故鄉》的高潮段落,作者連用了三個疑問句,整首作品在這里情緒達到高潮。當作者看到天堂般的故鄉被侵略者踐踏、蹂躪時,無助、憤怒、痛心的情感噴涌而出。
四、演唱體會
(一)咬字發音方面
咬字吐字是演唱漢語歌曲表達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漢語歌曲咬字吐字問題一直是我國聲樂學習者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其技巧方法,對提高歌唱者整體演唱水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很多人在唱歌時都覺得咬字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除了地域差異,并不是普通話還算可以的就合適演唱。下面,筆者結合個人經驗來說說這首作品中會遇到的咬字問題。首先,第一句歌詞“春天,新綠的草原”中,容易咬字不清的是“春”這個字,每個地方的方言不盡相同,許許多多的人說普通話可能會帶有一點點方言,就拿“春”字來說,普通話中正確的讀音是chun,但由于地域、方言的影響,很多人分不清ch和c,“春”的正確讀法是chūn,很多人可能會讀成cūn,還有就是一些人會把“春”字的前后鼻音弄混,“春”字為前鼻音,“春”字收尾的時候應該落在n上面,而不是ng,所以這點也得注意。這首藝術歌曲中,人們要注意這個“春”字。在學習這首歌曲時,筆者還為三次出現的“故鄉”這兩個字以及所有的“ang”感到苦惱不已,最終在課后的反復練習下,才有了一點好轉。
(二)音色轉換方面
流傳至今的藝術歌曲《故鄉》成為各大專業院校學生必唱的聲樂曲目之一,在演唱這首作品時,人們需要注意控制情感,轉換音色,并掌控好力度。細節處理部分需要嚴格按照譜子上的標記來練習。從抒情性轉變至戲劇性的過程中,演唱者必須做到聲音的張力與爆發力相結合,不然在音高和情緒上無法達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在幫助男高音從演唱藝術歌曲轉變到演唱歌劇詠嘆調的過程中,《故鄉》是訓練聲音最重要的曲目之一。
(三)情感表達方面
《故鄉》這首作品有著豐富的情感,其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深刻地體現出音樂價值。情感表達的方法眾多,在《故鄉》這首作品中,演唱者的聲音力度、節拍的把握尤為重要。演唱這首作品時,人們不僅要注重聲音,更要把握好強弱力度,掌握好節拍,準確、合理地演唱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聲音是表現歌曲情緒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東西,然而不同的音樂作品就需要不同的聲音來演唱,由于演唱的作品內容的不同,其需要表現各種各樣的情感。在這首歌中,有些地方比較適合用低沉寬廣的聲音來演唱,有些地方適合用高亢、洪亮的聲音來演唱。聲音力度的強弱變化是情感表現的重要途徑,人們應該按照譜子上的強弱標記來要求自己,按照節拍,唱得恰到好處,這樣才能把歌曲的情感唱出來。最后,在學習歌唱和演唱的過程中,要全面注重科學的發聲方法,深刻了解作品創作背景與人物內涵的表達方式,舞臺表演的能力不止是聲音,要多方面演繹歌曲完美的音樂形象,讓聲音有不同的情緒。
五、結語
本文闡述了中國藝術歌曲《故鄉》創作的時代背景,通過分析作品歌詞內容來體會作者的創作情感,并自主研究了作品的演唱技巧。《故鄉》是我國近代以來較為經典并且有著極高品味的聲樂作品,這首作品從時間上形成對比,從“從前”的美好到“現在”的痛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通過歌詞、曲調、鋼琴伴奏中透露出的深厚情感和強烈的藝術效果,作者用這首作品向人們控訴中國人民被日本侵略者凌辱、折磨,向后人展示了侵略者的罪行。這首歌曲在抗戰期間曾被廣泛傳唱于大后方,雖然至今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但仍具有豐滿的藝術魅力。它是中華民族的悲歌,也是中華民族苦難的見證,可以當之無愧地被列為抗戰歌曲的優秀作品。
(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