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萍 許春芳
小天(化名)是一名3歲半的小男孩,就讀幼兒園小班。入學第一天,小天走進教室后就對班級花花綠綠的墻飾很感興趣,把墻面的裝飾品一片一片撕了下來,走到午睡室,又把小朋友床上的標記撕掉了。教師告訴他撕了小朋友的標記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床位,說著把他帶到教室的座位上,可老師一轉身他又走進午睡室撕孩子們柜子上的照片。他有時對辦公室轉動的電風扇觀察許久,有時專注凝視投影儀燈,還經常不停地開關電腦主機。戶外活動中,他反復推扯周邊的孩子,個小的孩子被他一把推倒在地號啕大哭。午餐車推進教室,他就走到推車前用力推餐車撞教室門。
教師開始擔心小天的行為擔心,主動與家長進行晤談并給家長看了孩子在園行為表現視頻,對家庭情況作了進一步了解。父母工作比較忙,父親是三班倒,基本沒時間和小天互動,日常生活起居大都是外公外婆照顧。小天是早產兒,7個多月就出生了,出生時只有3斤多,家人特別寵愛,家里的門鎖都是拆除掉的,因為孩子淘氣會把自己鎖在家里,從小就待在家里很少外出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教師期望小天能慢慢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因此,除了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同時近期需要陪同在園。醫院檢測后,給予的診斷是觸覺遲鈍,需要反復刺激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教師同時也了解到家里老人對小天的溺愛,孩子的情緒不好大吵大鬧時,老人基本都滿足他的要求。這使教師意識到,家長的妥協加劇了小天的攻擊性行為。因此,教師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讓家長學會堅持原則,使小天無法通過大吵大鬧達到目的。家長和教師需要一起教會小天正確表達愿望的方式和策略。經過溝通,小天的家長與幼兒園達成了一致意見。
要解決小天的問題,首先應該弄清和了解什么是觸覺遲鈍,主要障礙和表現有哪些,孩子生理和心理上有哪些不一樣。了解掌握觸覺遲鈍康復訓練技術,以及相關機構和家庭的訓練方法,如何輔助,如何強化。但幼兒園教師畢竟不是特教,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特教技能,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對某個孩子一對一輔導,所以,必須以家園共育方式解決小天的問題。老師需要知道孩子目前訓練的內容和重點,家長也需要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泛化情況。小天是早產兒,根據醫生的要求,對觸覺遲鈍的孩子要反復刺激,通過被動的撫觸讓孩子增加觸覺的感受,盡量使孩子多接觸周圍的物品,并從中感受這些物品不同的性質。鼓勵患兒用手去觸摸日常物件,觸摸自然界的物品,如讓孩子接觸平滑的、柔軟的、有絨毛或皮毛的玩具,讓他有不同的感覺等。
在教育小天的過程中不特殊化對待,小天雖然能力弱一些,但是智力完全沒有問題,屬于高智能的特殊孩子,完全有觸覺學會自理。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教師和家長都要鼓勵和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日活動中不孤立孩子,雖然孩子社交意愿和能力普遍偏弱,喜歡自己玩,作為教師,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就算某些事情做得不到位,哪怕很多時候發呆,也不要把他孤立起來。
家園同步培養。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是規律的,有明確的作息時間。可是回到家庭中,父母的生活不規律導致孩子的常規行為在家庭中弱化。所以建議小天的家長在家中也給孩子一個明確的作息時間表,和幼兒園同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回到家中知道什么時間做哪些事情,多長時間完成,有哪些具體要求和約束。
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天剛入學,在戶外活動時推周邊的小伙伴,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小天媽媽來園陪同孩子一起活動,休息時約小伙伴一起去戶外游戲。家長意識到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小天的成長來說很重要,這些習慣需要在生活和學習中建立,讓小天從細小的事情做起。通過一段時間訓練,小天升入中班后,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在作畫時選用的顏色已是多種,在數學操作材料興趣很高,對數字非常敏感。于是,教師和家長通過放大小天的這一興趣點,增加他的信心。
在和小天相伴成長的兩年中,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特教,但是通過“理解、尊重、關心、幫助”的家園共育,解決了小天觸覺遲鈍的問題,讓他回歸到正常孩子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