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敏珠
之前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我買了一本書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利用休息時間我把這本書讀完了,并被尹老師的智慧教育深深折服。作為一名教師,一個媽媽,我能夠深刻體會到教育孩子的不易,尹老師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貴的玉,這塊玉能否成形要看我們父母怎么去雕琢他。”她在書中強調孩子學習的過程要輕松快樂,要用愛去引導孩子,要樂于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把學習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去威脅孩子,其實她就是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要讓學生做好一件事,就要先讓他愛上這件事,比如說學習。
教師需要用愛去引領學生,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俯身傾聽是有多么的重要。有時,我們會煩躁,我們會覺得學生的嘮叨和不斷的解釋都是沒用的,可是,設身處地想下,如果想傾訴的時候對方堵住了我們的嘴,那么我們是何等的郁悶,漸漸地就不想再表達自己,不敢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相互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捫心自問,我們可曾真正地聽懂孩子美好的心靈之音?
聆聽是一種美德,傾聽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是從心靈上去關懷他們的體現。有句話說得好:“蹲下身來看孩子,孩子看你更高大。”
對于聆聽,首先,我們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放下教師的架子,用溫暖的笑臉去面對學生,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交流。對教師與學生這兩個特殊的群體而言,心與心的對話必然由真誠的傾聽開始,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其次,我們要對學生有足夠的尊重,雖然我們是師生關系,但是在作為人與人的交流上,我們是平等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就曾經說過:“應當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孩子。”要鼓勵學生多講話,多表達,要全神貫注地聆聽學生的講話,如有不明白或矛盾的地方,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話題,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孩子以后會更加愿意和您交流,那么有些潛在危機也會在學生的表達,老師的聆聽中迎刃而解。
俗語說“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我們和學生朝夕相處,有時卻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其實只是因為有時我們缺乏足夠的耐心,沒有耐心去聽他們把話表述清楚,如果我們每次都打斷他們,那么如何讓他們把心窗打開?記得葉瀾教授說:“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可是在日常的教學與相處中,我們還是會出現種種問題,從而傷了學生的心,傷了師生的那份感情。尤其是高年級,孩子們功課忙碌,同時他們也處于青春期,更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老師們可能也會對學生更加嚴格要求。記得有次晨讀,大多數孩子都在認真讀書,有個孩子慢悠悠地在整理自己的書包,始終未見拿出書本,我當時就生氣地說了他幾句,因為我認定他是調皮搗蛋的,但是有時氣憤只能讓自己的眼睛變得更模糊,看不清事實的真相,如果我能耐心地聽他們把話說完,就能發現孩子這樣做的真實原因。一件小事,卻在師生的關系上割了一道傷口……
班里有個小男生,反應靈敏卻沒有紀律觀念,上課時特別喜歡插嘴,漸漸的,大家便對他的插嘴不予理睬。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的插嘴有時是非常理想的,可能那插嘴的瞬間就是他靈感閃現,容不得他舉手等待我的召喚,要是我強行扼制那一瞬間的插嘴行為,那么我們可能正與那些令人驚喜的答案擦肩而過,也或許因此而讓一個天才般的孩子從此默默無聞。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爭論的機會,聆聽他們訴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或許,這時驚喜就會出現。在教學中,教師要善待和利用好學生的插嘴,耐心地聆聽他們,或者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的傾訴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教師應該認真聆聽,在日常教育中和學生多溝通交流會讓教學更豐富,或許你能聆聽到孩子家里有趣的小事,或許你能聆聽到背后學生對你的評價,或許你能聆聽到孩子們課間好玩的事情。教師不能再高高在上,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機會去聆聽孩子們。高年級孩子們的心靈正處于比較叛逆脆弱的時期,他們可能不愿意和家長交談,但是如果老師愿意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會很樂意傾吐他的喜怒哀樂,只是在于你是否愿意聆聽他們。
俗語說:“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聆聽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一種習慣,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愿意跟我們傾訴,那便是教育的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