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 要】:目的:總結血液透析護理不安全因素,為血液透析護理安全提供依據。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不同方法護理的實際效果。結果:患者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后,血液透析患者其護理不良事件以及護理投訴率顯著下降,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較多護理不安全因素,通過影響因素分析與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提高服務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液透析;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護理投訴
【中圖分類號】R3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1
血液透析在臨床有較高的使用率,多用于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或者急性中毒患者,通過血液透析幫助患者凈化血液。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需要使用透析液,并有較多導管連接,護理期間容易發生護理不良事件[1]。本文結合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不同方法護理資料,總結護理不安全因素與防范措施,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相關資料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其中2018年1-12月常規護理(對照組),2019年1-12月采取風險護理管理(觀察組),各隨機抽取90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33歲-78歲、平均年齡(56.95±5.27)歲。觀察組: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齡:35歲-76歲、平均年齡(56.93±5.25)歲。兩組患者均滿足血液透析適應癥,護理資料均有建立,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差異較小,滿足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對血液透析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觀察病情、遵醫囑用藥、詢問患者感受等等。
觀察組:總結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不安全因素,針對護理不安全因素采取風險防范措施,包括:(1)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建立以護士長為領導的護理風險管理小組,負責各項管理制度實施監督,評估不同患者護理風險,收集并分析護理不良事件發生資料;(2)加強業務培訓,參與血液透析護理人員進行層級管理,定期進行針對性業務培訓,比如熟練掌握血透機與相關設備的使用及其操作流程、血液透析過程中自查等,基礎業務熟練后不斷提高護理人員核心素養;(3)通報制度,每周對血液透析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患者投訴情況予以通報,相關責任人需要做出深刻檢討,建立與之相應的賞罰制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1)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2)護理投訴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完成數據分析,數據均為計數資料,表示為(n,%),X2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比較
觀察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小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投訴率比較
觀察組投訴率為0,對照組投訴率6.67%(6/90),數據分析χ2=6.207,P=0.013,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血液透析在終末期腎臟疾病治療方面應用較多,但是實際護理過程中會因為較多因素出現差錯,引起護理不良事件,增加護理投訴率。
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護理不安全因素較多,總體可歸納為人員因素、管理因素以及儀器設備因素等,比如護理人員對血透機操作不熟練、責任心不強;現有管理制度無法調動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儀器使用后沒有及時處理等[2]。
針對血液透析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觀察組患者護理期間加強風險護理管理,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可保證由專人負責管理,提高不同人員對工作的重視;加強業務培訓能夠提高儀器操作熟練度以及規范化,提高無菌操作意識等;通報制度能夠及時發現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問題分析與處理,不斷進行護理質量改進,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根據研究結果,觀察組2.22%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小于對照組17.78%,證實采取的風險護理管理措施能夠達到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目的。與此同時,護理投訴率從6.67%下降到0,進一步證實了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研究結果與張力維報道一致[3]。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較多護理不安全因素,通過影響因素分析與采取風險管理措施,可降低風險事件發生,提高服務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陳河梅,陳敏,郭小燕.血液透析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21):53-55.
呂愛香.護理安全管理對血液透析室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7):104-105.
張力維.血液透析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的對策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0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