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英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在40歲以后,許多中年及老年人都很容易由于高血壓而出現腦出血這一突發疾病。而在患病人群當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較高。一般來說,在冬季和春季這兩個時期內,這一疾病較容易發作,發作之后,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而腦出血這一疾病之所以會出現,與患者原本就存在的高血壓以及腦血管疾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患者本身就存在這兩類疾病的前提下,一旦出現情緒上的波動,亦或是過度用力,很容易使得自身的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出現腦出血。近年來,在各類突發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當中,腦出血疾病的發病率高達30%。尤其是在發病期當中,更有40%左右的患者死亡,而由此導致殘疾的患者人數也居高不下。當前,醫療界在應對這一疾病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采取手術的方式,來對那些病情較為危重的患者進行治療。而在這一手術治療之后,患者后續的恢復狀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手術之后的觀察以及護理工作是否到位。而在腦出血病人進行手術之后,應該如何對他們進行觀察以及護理呢?
一 如何為腦出血術后病人進行有效的觀察?
首先應該觀察患者手術之后的意識變化情況。通過對患者意識情況的觀察,我們可以直接了解到患者中樞神經的損傷情況。而手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患者手術之前的意識情況。因此,醫護人員及患者家屬,可以通過與患者對話、呼喚患者的姓名以及疼痛刺激等方式,來判斷患者是否出現嚴重的意識障礙。在觀察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患者出現意識上的煩躁不安現象,那么很有可能意味著患者意識障礙水平變得更嚴重了,而這也就說明,患者的顱內很有可能發生了再次出血的現象。除此之外,如果在患者的清醒期間就出現了躁動不安的現象,那么則很有可能意味著患者會出現腦疝。
其次要觀察患者的瞳孔變化情況。通過觀察患者的瞳孔變化情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在觀察患者瞳孔變化的時候,有兩個主要的指標,第1個是觀察患者雙側的瞳孔,在大小以及形狀方面是否統一。第2個是觀察患者的瞳孔在受到光的刺激的時候,是否能夠做出靈敏的反射。如果在觀察的過程當中,發現患者手術側的瞳孔不僅在接受到光的刺激的時候,出現了反應遲鈍甚至反應消失的現象,與此同時,瞳孔還有散大的癥狀,此外,觀察患者的意識變化情況,發現患者意識障礙加深的問題更為嚴重了,那么則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很有可能會出現繼發性的腦出血。
最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也是尤為重要的。特別是對于進行了手術之后的腦出血病人來說,定期觀察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患者的顱內壓是否發生改變。如果患者的顱內壓升高了,那么與之相伴的,很有可能是血壓的進一步升高。而血壓如果進一步升高,則很有可能會進而導致患者血管的破裂。因此,在手術之后的前24個小時之內,必須以每個小時一次的頻率,為患者檢查血壓。而在之后的24~48個小時,則要按照每兩小時一次的頻率,來為患者檢查血壓。往后則要保持每4個小時一次的頻率,為患者進行檢查,一直持續到患者的病情保持穩定了才能夠停止。除此之外,每一次的檢查結果都要為患者進行登記。如果在手術之后,發現患者的血壓出現升高的現象,與此同時,患者的脈搏以及呼吸的頻率都變慢了,甚至存在嘔吐的癥狀,那么則預示著患者很有可能會出現腦疝。如果血壓不升反降,而且是急速下降,那么則有可能預示著患者會出現中樞病變等癥狀。
二 如何為腦出血術后病人進行有效的護理?
首先是患者體位的護理。在手術結束后回到病房之后,護理人員要托住病人的頭部,然后放置在床上。與此同時,還要讓患者的頭部偏向其中的一側,以此來避免誤吸現象的發生。除此之外,要使得患者保持頭高腳低的體位。為此,醫護人員可以把患者床頭的高度進行調整,讓患者的床頭可以抬高15-30度左右。如此一來,才能夠幫助患者實現靜脈的回流,與此同時,也可以降低患者出現腦水腫的風險,使得顱內壓得以進一步降低。而在為患者進行翻身的時候,必須以輕柔的動作進行,避免患者再次出現出血的狀況。若非必要,必須盡量減少患者的轉動。
緊接著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連接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袋),使引流管開口高于側腦室平面10-15cm,以維持正常的顱內壓。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早期應適當抬高引流瓶(袋)的位置,以減慢流速,每日引流量以不超過500ml為宜,待顱內壓力平衡后再降低引流瓶(袋)。保持引流通暢,引流管不可受壓和折疊,必要時更換引流管。觀察并記錄腦脊液的顏色、量及性狀。嚴格無菌操作,保持整個裝置無菌狀態。腦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時腦水腫已消退,可拔除引流管。
其次是呼吸道的護理。進行呼吸道護理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始終保持患者的呼吸道處在通暢的狀態當中,另一個是避免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的癥狀。為此,醫護人員必須按時為患者進行呼吸道異物的清除。如果患者要嘔吐,那么則要幫助患者把頭偏向一側。這么做是為了避免患者不小心把嘔吐物吸入呼吸道當中,進而導致肺炎的出現。
除此之外,在患者吸氧過程當中,要讓患者能夠保持連續吸氧的狀態,每分鐘至少要吸3升到4升的氧氣。在患者嚴重缺氧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幫助患者增加氧氣的流量。但是在吸入氧氣之前,必須事先進行氧氣的濕化。只有在濕化之后,氧分子的彌散性才能夠得到有效的增強,而患者的氧療效果才能夠大大提升。與此同時,濕化之后的氧氣能夠令患者的呼吸道始終保持在濕潤的狀態當中,而在這種狀態當中,患者的痰液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排出。
結語:為了更好地促進腦出血病人手術之后的恢復狀況,必須為病人進行嚴密的術后觀察,做好各項基礎護理,促進病人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