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選修4-5第二講的內容,是必修中不等式內容的延續。證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有比較法、綜合法、分析法等。比較法是證明不等式的最重要方法,是解決不等式證明和解決與不等式有關的數學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節課以介紹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為主。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理論依據,能利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培養對轉化思想的理解和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比較法的學習,體會數學思維的嚴密性。能熟練運用比較法來證明不等式。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和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依據。
2.難點:比較法的熟練應用。
【教學方法】
啟發引導式;應用類比的教學法進行比較式教學。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學
民用住宅的窗戶面積必須小于地板面積,但按采光標準,窗戶面積與地板面積的比值不應小于百分之十,并且這個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條件越好,若同時增加相等的窗戶面積和地板面積,住宅的采光條件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呢?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小問題引入新課,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二、基礎認知
1.作差比較法
2.作商比較法
如果a、b都是正數,要證a>b,只需證>1;
如果a、b都是負數,要證a>b,只需<1。
比商法要注意使用條件,若>1,不能推出a>b。這里要注意a、b兩數的符號是同正還是同負。
(設計意圖:通過基礎認知,明確作差比較法與作商比較法的理論依據)
三、典例剖析
說明:此題在證明過程中,采用了分組分解因式的方法,將差式變形為多個因式的積,然后由各個因式的正負得出因式乘積的正負,從而判斷差值正負。
小結:作差法步驟:作差—變形—判斷符號—下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例1的學習,掌握作差法的步驟,判斷符號是關鍵。通過適當變形達到目的)
小結:(1)作商法適用于積、商、冪、對數、指數、根式形式的不等式證明。(2)步驟:作商—變形—判斷與比較—下結論。作商變形要將商式化到最簡。當差式或商式中含有字母時,需要對字母的取值進行分類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例2及變式訓練掌握作商法的步驟、適用題型、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分類討論的思想)
四、鞏固提升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分組展示不同解法。
目標要求:(1)如何做;(2)哪種方法更適合;(3)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展示、教師點評等,深化學生對比較法的理解,并能靈活應用比較法解決問題)
五、課堂小結
請大家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總結、教師歸納,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達到掌握通法、靈活應用的教學目的)
六、課后作業
1.課本P23習題2.1的1,2,3,4題。
2.思考題:糖水加糖會變甜嗎?說明理由。
3.已知a>b>c,求證:a2b+b2c+c2a>ab2+bc2+ca2。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分為基礎題與思考提升題目,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在鞏固本節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