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 敏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江蘇江陰 214000)
當代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信息技術依托網絡全面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是當今及未來社會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與途徑[1]。教育是為社會進步發展培養人才的社會事業。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與水平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基本條件。高中時期是學生步入高校學習的過渡階段,即使面臨嚴峻的高考形勢,也不能忽略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教學[2]。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要為學生大學學習做好基礎與準備,要讓學生具備扎實的信息技術課程基礎知識。因此,構建高效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刻不容緩。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并不屬于高考考試科目,因此,信息技術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往往受到忽視,教師、家長、學生大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高中生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存在明顯的“應付”心態,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基本無法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嚴重缺乏與大學學習接軌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時效性不足的問題。影響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效性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信息技術課程大多是在計算機實驗室中的實踐課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高中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課程獲得有益的信息技術知識,而是在課堂上按照自己的需求隨意瀏覽、任意操作。從根本上而言,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忽視源于應試教育的弊端。高中生將考試內容作為學習的重點,將信息技術教學視為放松的課程,沒有意識到重視信息技術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單一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為本來不重視學科學習的高中生增加了枯燥意味。大部分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沿用初中時期的教學方法,沒有呈現階段性教學手段的差異化。高中時期的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更加深入、全面。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更適合高中生興趣發展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巧妙融合實踐教學與信息技術知識教學的方式。總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缺乏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
不同地域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水平有所不同。信息技術教學水平一般取決于經濟基礎情況、文化發展情況等,因此,相對閉塞區域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相對較差,通常落后于發達地區。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教育采取了大力扶持政策,但總體來說,較弱的經濟基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貧困地區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較差。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不在高考范圍之內,既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優勢也是其劣勢。在這種形勢下,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活動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和空間,賦予教師多元化教學方式更多機會。教師可根據時下流行元素設計教學內容,如設計學習資源小程序、網頁等。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通過合作、互助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此外,信息技術教師可構建微信、微博等信息溝通平臺,讓學生和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溝通與交流,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通過交流平臺的互動方式,學生的學習疑問能夠快速得到解答,既減少了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困難,又提升了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
把握師生關系的前提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正確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學習評價。在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將學習能力和思維素養評價作為教學評價的重點,突破以分數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教學評價現狀,使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更加主動和積極,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教師要將以往的教學評價方式作為基礎,構建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以最傳統的試卷測評方式測試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情況,通過計算機實踐活動掌握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思維素養,增加生生互評項目,給予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的機會。此外,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該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狀況進行評價,以便了解自身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由此則需要實施師生互評,鼓勵學生提出對教師教學的看法,不斷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評價體系反饋的內容不斷優化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與內容等信息,逐步形成完善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更新比較緩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陳舊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感到非常乏味和無趣,削弱了高中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則需要教師在教材內容方面做出努力。教師應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前提下,融入社會中的熱點技術,不斷更新教學資源與內容,賦予學生實用性的信息技術能力。教師在更新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的需求變化,合理地迎合高中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趣味,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濃厚的興趣并有所收獲。
從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角度而言,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還需將內容聯系實際,深化教學效果。因為信息技術學科本身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能夠深深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容易調動高中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有效結合課堂教學和學生經歷,會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與時效性。例如,在開展“網絡搜索”教學時,教師可教會學生如何搜索學習中的問題,在互聯網中得到解題思路和答案,從而幫助高中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其他學科。學生還可以搜索生活中遇到的奇異現象,在網絡中尋找科學的解釋。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積極調動學習興趣,在教師引導下實現情感溝通及價值觀的教學滲透。
教師作為學科知識的傳授者肩負著培養社會人才的艱巨任務。各學科的教學效果一定程度上由教師個人專業素養決定。教師團隊的培養與優化是改善各學科學習效果和時效性的基本保障。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需打造高素質的信息技術教師團隊,使其具備設計科學教學方案、實現針對性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這也是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效性的基本保障。首先,教師自身應進行階段性考核,如教師對信息技術教材的理解、在教學上的創新見解、教學中的革新措施等。學校應向教師提供充足的社會實踐機遇,促使其了解時事新聞、積極與學生展開溝通,使其在全面了解學生所思所想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展開信息技術教學。其次,教師要有完善信息技術的能力,根據時代變化與時下熱點更新信息技術知識儲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理論知識的研究,將理論作為信息實踐教學的依據,更好地指導實踐,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熱點問題應對自如。最后,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領域的技術探索,在學術方面做出顯著成績。教師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有效解決信息技術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提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
在信息時代,每名高中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差異較大。為提升教學時效性,教師可采用課上分組協作的方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相對于統一演示與針對性輔導而言,小組學習方式營造了知識共享、互幫互助、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分組學習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根據學生自身意愿自由分組,迎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二是根據每名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興趣程度分組,基于實際學習效果進行分組。分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學習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建立明確的考核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參與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的標準,使組內成員都實現預定目標,保障每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小組協作的信息技術學習模式促進了學生自愿性的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能力,體現了團結的力量。因此,構建合理的互助教學模式有助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效性的提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對接軌大學階段學習具有較大幫助,對信息素養形成有著深遠影響,是培養國家未來棟梁之材的基本教學內容之一。總體來說,由于我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歷史較短,缺乏一定的經驗,導致教學時效性不足。大部分高中學校具備開設機房的能力,但是教學效果仍不太理想,阻礙了高中生信息素養的形成。本文針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效性低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提出可從使用多元化方式展開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構建小組協作學習模式等角度來提升教學時效性,令高中生所學與時代接軌,并形成與大學教育良好對接的信息能力。如今信息技術的發展瞬息萬變,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握時代脈搏、實時了解信息技術變化,著力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時效性,進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養與信息技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