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霞
(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貴州六盤水 553000)
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全部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其最大的特點是無論哪門學科,都提出了核心素養。那么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公民適應未來的復雜陌生環境,并取得成功需要的價值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1]。面對核心素養,我們不得不思考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模式,其中,生命課堂是比較有效的教學模式。
朱永新說:“生命是教育的起源與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人類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其實就是為了人的生命成長與發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2]”可以看出,生命的成長才是教育的起源、目的和歸宿。
2011年,網上一組照片引起大家的熱議。照片中只有三名學生在課堂聽課,可教師不僅津津有味地講了一個半小時,還寫了滿滿一黑板的板書。這是遼寧大學方凱老師《電工技術》選修課課堂的實景。這位兢兢業業的方教授已78 歲高齡,本可以安享晚年,可他依然堅守在大學的講臺上。那天授課結束后,方教授還轉身謝謝學生的捧場。這個帖子發出之后,他的課堂從此座無虛席,同時也被網友稱為“最盡職教師”。學生的轉變是因為這位教師的品質。筆者更深信,方教授的敬業品質促進了學生的生命成長。
用以往的課堂模式和生命課堂做比較可知:生命課堂是心靈與心靈的交融,生命課堂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生命課堂是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生命課堂是生命與生命的互動[3]。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姜伯駒認為:“做教師的最大樂趣是與學生的互動。學生求知欲旺盛,提出的種種問題引人思索、催人前進。學生使我感覺永遠年輕,并在相互的交流與切磋中,給我的教學和科研帶來靈感。[4]”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才能體驗到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價值,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意義的課堂。例如,在教授《蘇武傳》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艱難環境下,蘇武忍受饑餓,為什么不吃羊呢?筆者趁機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火花,最后在師生的共創中學生感受到了忠貞不渝、品德高尚的蘇武形象。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漣說:“課上得清清楚楚,教師要跨越時空和作者對話、與主人翁相處、與編者交流,洞悉其中的來龍去脈,對教材洞若觀火,方能心中透亮。”上課前,教師要先走近作者、走進那個時代,與作者有心靈的對話,課堂上就可飽含情意、熱情洋溢地喚起學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學《定風波》時,筆者先讓學生收集蘇軾的生平概況,再和學生共同探討蘇軾的人生突圍,最后帶領學生走進《定風波》。這樣,師生之間很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很容易體驗到蘇軾對生命的感悟。站在課堂上,那就是生命在唱歌。
到底怎樣的課堂才是生命課堂?筆者認為,生命課堂=學得愉快+教得有效+考得滿意。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目標包括核心素養、學習目標、學生經驗、學業質標等。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明了、可達、有效,即通過什么活動,學習什么內容,達到什么目標。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筆者首先拋出問題:蜀道難中的“難”有哪些含義?從哪里可以看出來?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分析。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有目標可尋了。
課堂教學就是給學生平臺:發現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學生的知識學習需要平臺、思維發展需要平臺、成長進步需要平臺。例如,在教學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呈現詩歌,而是先對學生做了一個鼓勵,讓學生做一次“高考出卷專家”,圍繞著平時分析詩歌的方向去出題,同時還要給出答案。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熱情度很高。最后,學生討論出了三種類型的題目。(1)煉字題。頷聯“兼”“連”兩個字用得特別好,請加以分析。(2)意境情感題。本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技巧題。本詩寫景有什么特點?試加以分析。學生的答案也很精彩,這些問題的提出及解答是令人欣慰的。高一的學生能對詩歌鑒賞的方向把握得如此精準,教師給他們的平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了這樣的平臺,學生不僅發現了自己,還成就了自己。
課堂不僅僅是一個空間場所,應該是有生命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心靈探究的過程,是師生思想碰撞、創造奇跡的過程,是挖掘師生潛能的過程,也是生命相互潤澤的過程。而這一切,只有在課堂生命“在場”才能發生。
例如,在教授《小人物譜寫大歷史——〈我和我的祖國〉群片賞讀》時,《我和我的祖國》選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七個重要歷史時刻,主人公要么是故事參與者,要么是故事見證者。教師讓學生梳理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作用、故事梗概、面臨困境、如何抉擇、觸動點/臺詞、精神體現等方面的內容,進一步熟悉影片內容。本部分的設計主要意圖是異中求同,明白人民是歷史的基石,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書寫,也就是電影中的這些“小人物”。他們或參與了重要歷史進程,或見證了歷史發展,但是“小人物”也有大情懷。如今高考喜歡出宏大主旨作文,但學生談到愛國時總是大而空,電影中一個個細膩的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根據觀影后的整理各抒己見,能夠說出自己對影片故事的真切感受。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找尋異同點。從故事人物的相似點中,得到一些思考:電影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他們雖然來自各行各業、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可以看到他們都曾面臨困境,通過權衡最終做出理性選擇。筆者要求學生根據影片內容,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做歷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課堂上,師生的“在場”構建了課堂生命場。課堂是一個時時閃爍火花、處處蘊藏生機的巨大“生命場”,是啟迪師生智慧、交流彼此思想、激發師生靈感的“生命場”。這就需要師生做到拓展與遷移、反思與評價、解釋與結論、收集證據、進行實驗、制訂計劃、猜想與假設、提出問題等。
語文課是與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所以語文課的活動也應豐富多彩。高一時,筆者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我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的活動。學生可以自己唱詩、朗誦詩、以詩作畫、寫詩等,期末時開展語文綜合性活動展示。同時,高一、高二持續開展讀書沙龍活動,每月統一讀一本書,月末開展讀書沙龍活動,并撰寫讀后感,選出優秀作品刊登在班級雜志《墨淵》上。學生對這些活動的參與度很高,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素養依賴情境,一切實踐均植根于情境之中。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與情境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情境性日益增強。在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走進課本、走進當時的社會背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跟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受生命的力量。例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時,由于這是我國最長的一首敘事詩,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學習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可專門拿出一節課來讓學生進行即興表演。這樣一來,無論“演員”還是“觀眾”,都對該內容比較感興趣,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也會更深刻。
新時代的課堂,已不再是教師一人的舞臺。學生能否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疑惑、能否順暢表達自己的想法,已成為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課堂上的合作探討等活動,既可提高學生間的合作性、自主性,又能促進生生間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與學者的對話,甚至是與歷史、與未來的對話,從而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和學生對生命的體驗。
例如,在教授《孔雀東南飛》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環節。
環節一:合作探究,穿越勸說
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身邊,你會怎么勸說他們正確處理“愛與孝”的關系,使他們打消自殺的念頭呢?請發揮你的想象,為他們兩人的未來出謀劃策。
一篇文章,一首詩歌,我們更不可遺忘與作者進行情感的交流。
環節二:以探求思,理解情感
在詩歌的結尾,作者說道:“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那么,作者想告訴后人什么道理?吸取什么教訓?
請以“作為父母,不應該,而應 ;對于愛情、婚姻,我們不應該,而應 ;對于親情,我們不應該,而應 ”的答題格式作答。
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有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才會創造奇跡。課堂上,學生活動的展示、教師得體的評價,都會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任何知識都是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課堂教學要喚醒文本生命。有生命的課堂讓學生經歷學科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有生命的課堂讓學生經歷學科探索的過程;有生命的課堂還原學科專家的研究發展過程;有生命的課堂能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問題;有生命的課堂能將學科觀念和思維遷移應用;有生命的課堂能讓學生享受生命體驗。有生命的課堂,能讓學生體驗真實應用問題的解決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體驗情感的變化和生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