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旺華
(福建省武夷山市三中,福建武夷山 354300)
從現階段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教師更加關注課文內容的傳授,而在實驗教學及社會實踐方面有所忽視。另外,教學形式也比較單一,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應該關注核心素養理念,不斷優化和改進教學策略,以提高初中生物學科的教學質量,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
1.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學生通過觀察生命現象、生命體之間的聯系、生命特征后,進行解釋、實證之后的觀念,最終對相關事件、現象的理解與解釋的能力。培養初中生生命觀念,有利于初中生科學自然觀、世界觀的形成,以及生命活動規律探究能力的提升。
2.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在尊重事實與證據的前提下,秉持嚴謹、求知的態度進行現象實證或者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有利于學生演繹推理、建模與批判思維的形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對生命規律及現象進行探究[1]。
3.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對現實世界中特定生物學問題、現象進行觀察、提問、探究、討論的能力。科學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團隊合作、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
4.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是學生在參與社會事件的過程中做出理性理解、判斷解決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造福人類的意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缺乏足夠重視
核心素養是近些年提出的教育理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普及度還不是很高。另外,生物學科在初中教學中長期處于從屬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關注,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核心素養理念的落實[2]。
2.課程內容單一
傳統生物課程以課本知識內容為主,課堂氣氛相對沉悶。核心素養的出現,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課程內容單一的情況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善的,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和研究。
3.缺乏實踐探究
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其中包括大量的實踐內容,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依舊以理論知識為主,且學生成績基本體現在卷面上。學生缺乏大量參與生物實驗、實踐探究的機會,從而對各種生命現象的認知和理解不足,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生物學科屬于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實驗是生物學科的核心。初中生物教師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生物教學,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實驗,借助實驗教學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3]。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和引導,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獲取其中所蘊含的生物知識,對各種生物現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細胞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實驗室對細胞進行實驗探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實驗:先采取一小片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然后在上面滴入清水,之后蓋上蓋玻片;完成實驗觀察的標本整理之后,開始對實驗觀察的工具進行調節,先將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進行調節,其精度都調節無誤之后,再將載玻片放到觀察臺,然后根據情況調整光圈,進行細胞的觀察。學生之前學習過實驗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自主進行生物實驗,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生物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意識與能力的形成。
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生物學是對各種生命現象與規律的探究,因而,與人類生活發展密不可分。生物科學的特點和優勢,可以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勇于擔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進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影視資源中包括很多生物學知識,同時,影視資源的形式更加多元化,還可以直觀展示生物知識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提升。
例如,在進行有關“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構建趣味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被破壞等日漸嚴峻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還在不斷惡化。這說明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不容忽視。紀錄片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環境問題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使學生從小形成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理念和品質。同時,影像直觀、生動的特點,也很好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強化了學生“保護自然、愛護自然”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再如,在教學了“如何測量血壓”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其應用于實踐中,課后給自己的家人或者有需要的人測量血壓,使學生認識到家人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學生照顧家人、愛護家人的責任感。
理性思維是學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也是學習生物知識、理解生物知識的關鍵,還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4]。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引導性提問,一步步激發學生的思考,進而促進學生歸納概括、演繹推理、建模等理性思維的形成。
例如,在“激素調節”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學習激素的內分泌調節作用,并幫助學生認識到內分泌腺分泌激素的特點,從而調節人類生命活動;通過激素與腺體的對比分析,強化學生的記憶,避免學生對這兩方面的內容產生混淆。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性實驗:破壞蝌蚪甲狀腺,蝌蚪會發生什么變化?說說你的結論。在被破壞了甲狀腺的蝌蚪的水池中再加入甲狀腺激素,又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搜集、整合實驗素材。小組長則作為實驗的指導者,分配實驗記錄員、資料搜集員等,實驗時間為一個星期,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借用學校生物實驗,整合學校實驗資源與網絡資源等。學生自主完成探究實驗,最后得出結論:破壞了蝌蚪的甲狀腺之后,蝌蚪就不會再繼續發育,也不會發育成青蛙;而在破壞了蝌蚪的甲狀腺之后,再加入甲狀腺激素,發現蝌蚪又發育成青蛙了。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總結出:甲狀腺有促進新陳代謝和發育的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之間通過合作探究、自主搜集、整理資料及相互幫助合作完成了相關實驗,并總結了實驗結論。這是學生歸納總結的過程,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樹立生命觀念,就是樹立對生命體的一種態度,包括對生命體的認知程度及對其本質概念的理解,由此可使學生了解生命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進而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探索觀。生物學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主要研究的是生命現象和活動規律。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生命觀念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從小就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及生物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5]。這是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前提和保障。另外,生命觀念的形成,還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類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及中學生未來的生物學習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例如,在“人的生殖”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觀念。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生命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一顆精子與卵子結合,卵子細胞分裂形成胚泡,再到胚泡中細胞繼續分裂、分化,進而成長為胚胎、胎兒,這個過程要經歷十個月的時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個生命的誕生是如此不易。不僅如此,母親還要經歷劇烈的疼痛。可見,生命十分寶貴,因此,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是每位中學生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學生在觀察胚胎發育的過程中,直觀看到其形態變化,感受到了這個過程的神奇和美妙,從而強化了對生命的理解和體悟,進而培養了生命觀念。
生物學科作為自然學科之一,在培養中學生認知生命活動、感受生命現象的能力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可見,培養初中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初中生物教師要通過優化教學策略和手段,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和分析結論,強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進而提高學生對生命現象、生命規律探究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此基礎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也會有所提升。這對中學生生物學習以及健康成長都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