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幼兒教育中心園,江蘇蘇州 215000)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開展,教師應努力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在游戲中學習與成長。教師應從關注幼兒的知識學習向關注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過渡。《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中班幼兒經過小班一年的藝術熏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美術創作的基礎技能,能用簡單的線條畫出心中所想,能用廢舊的材料嘗試制作玩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幼兒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美術活動,而是需要通過有挑戰性的美術活動,來證明自己的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有利于其身心發展,適合其興趣、認知水平,可供他們自由選擇的寬松的環境。”那么,作為一名中班教師,該如何引導幼兒創設優良的美術環境,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看法。
美工區的創設應是符合幼兒年齡特征,能激發幼兒創作欲望的。教師在美工區可以通過提供材料、展示幼兒作品,營造一個寬松、愉快又有美術啟發的氛圍。在這個美術區域內,幼兒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各種材料、選用不同的工具,自己創作或者與同伴合作創作,滿足自己的藝術追求[1]。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是繪畫、涂色、橡皮泥、手工、剪貼畫、樹葉貼畫、種子貼畫、棉簽畫、沙畫、植物造型等。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在美術游戲中享受創作的快樂。
小班時,幼兒給圓形添畫過各種圖形,使圓形變成了太陽,變成了鈴鼓,變成了餅干,變成了許許多多幼兒喜歡的事物。筆者稱這個游戲為“變形記”。到了中班,幼兒對“變形記”游戲仍然樂此不疲。根據幼兒認知特點,在幼兒感知了三角形、梯形、半圓形、方形、橢圓形后,園區投放了許許多多的畫和圖形的操作紙,鼓勵幼兒在美工區進行添畫藝術創作。有的幼兒設計了三角形的手提包;有的幼兒將半圓形當成大海中正冉冉升起的太陽;有的幼兒將方形設計成機器人、火車的車廂、老爺爺的帽子、老奶奶的竹籃等。可見,添畫游戲促進了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為了升華“變形記”游戲,園區又在美工區投放了手電筒、開了洞口的紙箱。一開始,幼兒很好奇,不知道教師投放紙箱有什么用。后來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幼兒學會了玩“手影”游戲。在手電筒的照射下,隨著幼兒手指的變化,箱子對面的紙板上呈現出了不同的手影畫面。幼兒把它們畫下來,手影變成了小狗、小兔。幼兒興高采烈地將老游戲的新玩法介紹給同伴,稱為“影子變形記”,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新材料的投放使得“變形記”游戲掀起了新潮,讓越來越多的幼兒喜歡上了這個游戲。
所以,在區域美工游戲中,教師要找對幼兒的興趣點,適當投放新的材料,不斷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提高幼兒的動腦、動手能力。
在我園“十三五”課題研究精神的指導下,園內組織幼兒開展了很多閱讀活動。幼兒在形形色色的閱讀活動中,接觸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隨著繪本廣泛地被運用于教學活動中,筆者發現,幼兒對圖畫的敏感程度勝過文字。每名幼兒都是看圖小天才,都能根據畫面形象地講出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繪本中的畫面、構圖、色彩運用更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創作興趣[2]。
自從幼兒聽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幼兒的“創作”熱情被極大地激發了出來,想要把故事中的人物畫下來、剪下來,在展示臺上表演出來。唯一不足的是,大部分幼兒的創作內容仍然是《小蝌蚪找媽媽》中的人物形象。隨著幼兒在動作、語言及心理諸方面的發展,其創造力的發展表現為幼兒的好奇心和創造想象的發展。在廣泛而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幼兒特別喜歡從事以前沒玩過的游戲,嘗試做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并從中表現出創造性。因此,在充分肯定幼兒創作行為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幼兒在原有故事中適當加入新的動物原型。想象力豐富的幼兒很快便創造出了新的故事情節:小蝌蚪們在尋找媽媽的途中又遇到了小花蛇、大白鵝等。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將故事內容進一步擴充和改編,使得故事情節越來越豐富,表演也越來越有趣。
生活經歷是幼兒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創造源泉,但僅將生活中的經驗無限重復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幼兒重現某些經驗的時機,給幼兒提供創造想象的條件,使得幼兒的創造水平在原有經驗上得到升華,并形成新的能力、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中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不是所有的幼兒都是活潑開朗的,每個班級總有一些幼兒比較內向,不愛與人交往,有時總是自己一個人玩,動手能力相比其他幼兒也有一定的差距。這些幼兒與他人互動較少,其能力提升較慢。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有意識地關注這一群體,通過投放半成品材料,降低美工操作的難度,使他們“跳一跳,夠得到”,讓他們也能在游戲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比如,筆者班上的凡凡近些天迷上了用牛奶盒子做娃娃,可是他動手能力比較差,怎么也做不好,特別是上下兩個牛奶瓶子要粘在一起。他嘗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筆者看在眼里,在下一次美工游戲區里,投放了粘好的牛奶瓶子,有兩個粘在一起的,有三個、四個粘在一起的。這一次,凡凡選取了兩個粘在一起的牛奶瓶,將上面的牛奶瓶子當成娃娃的頭,撕了好多彩色皺紋紙粘貼在瓶子上,做娃娃的頭發。接著,凡凡用紅色布條在兩個瓶子的連接處繞了幾圈。一頭的布條掛下來,像是一條圍巾圍在娃娃的脖子上。隨后,他將下方的瓶子用橡皮泥黏上了許多五顏六色的點點,遠遠一看,就像五彩斑斕的裙子。凡凡將打扮好的“娃娃”放在展示臺上,收拾好剩余的材料,眼神雀躍地四處張望。這時,筆者走了過去,向凡凡豎起了大拇指。
在這個案例中,筆者用無聲的語言肯定了幼兒的行為,在第一次觀察到凡凡在美工區遇到的困難后,能隨之調整指導策略,投放了半成品材料,使得凡凡對美工區重燃興趣。當幼兒經過努力獲得成功后,需要與人分享快樂時,筆者適時出現,及時給予肯定,給了凡凡莫大的肯定,滿足了幼兒心里想獲得他人贊同的需要。經過此次游戲,幼兒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藝術是幼兒的另一種表達認識和情感的語言。幼兒藝術教育應在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游戲化精神表明,幼兒游戲不等于教師放任不管,而是在幼兒游戲時,教師用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幼兒的活動進程,以便進行策略性的游戲指導,在評價時有針對性、有指導性;能讓幼兒在教師的評價中接收到有用的信息,并內化為自己能理解的內容,從而在接下來的美術游戲活動中,對游戲有指導性的影響。
幼兒園美工區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自由欣賞和創作的舞臺。幼兒在美工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需要的材料,進行創造性的藝術表達,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3]。幼兒園可以開展“創意小達人”活動,對于那些思維活躍、想法與眾不同、有新意的幼兒作品,給予幼兒“小達人”的稱號,激勵幼兒積極思維、努力創新、突破自我,贏得更好的創意發展。
例如,在一次美工活動“樹葉貼畫”中,其他幼兒大都根據樹葉的原有外形,進行想象性的創作,如將樹葉貼成“小金魚”“孔雀”“小狐貍”“螃蟹”等。樂樂小朋友突發奇想,將普普通通的一張桑葉剪開來,剪成兩半,一組合,變成一艘“小帆船”。接著,他將銀杏葉撕成一縷一縷的小長條,均勻地鋪在帆船的下方,像是海水在流動。最后,樂樂從一堆的樹葉中,選取了紅色的小葉子,剪成圓形模樣,貼在紙上,一張優美的風景畫就完美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了。
在評價時,筆者肯定了樂樂的行為,通過剪刀等工具的使用,讓普普通通的樹葉更富有表現力。在畫面布局方面,樂樂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將帆船、海浪、太陽布置在相應區域,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大家的一致推選下,樂樂被推選為當日的“創意小達人”。“創意小達人”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游戲的積極性。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開拓幼兒思維,鼓勵幼兒表達心中所想,積極動手操作,最后實現經驗共享、共同進步的目標。
總之,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教師要給幼兒營造輕松的活動氛圍,投放的材料符合幼兒的認知需要。教師要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創新和個性化的創造。教師要觀察幼兒游戲中的狀態,及時調整指導策略,特別要照顧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使幼兒都能愛上美術活動,能大膽運用不同材料展現才藝,挖掘潛能,體驗美術游戲創新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