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佳|文
2020年1-3月份,中國有色金屬出口貿易額63.6億美元,同比下降10.94%,其中鋁材出口112.7萬噸,同比下降12.14%,鎢、鉬、錫、銀、鈷、鋯、鉭鈮產品出口同比下降26.1%、19%、52.6%、31.2%、23%、63%和61.41%。二季度受國外疫情的影響,各國下游消費行業恢復緩慢,貿易摩擦形勢加劇,在這兩種因素疊加的情況下,預計我國有色金屬出口形勢愈加嚴峻。
中國作為世界有色金屬的生產、消費、貿易大國,主要有色金屬產量、消費量連續17年居世界首位。在國際貿易方面,我國既要進口大量原料性產品,也要進口部分高精尖加工產品,同時,產業體量大,中高端產品出口日益增加,引發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也快速增多。面對復雜的國際經貿形勢及疫情全球大流行對經濟的巨大沖擊,“穩外貿”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大舉措之一。為此,筆者梳理了近30年來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出口遭遇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并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對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出口企業或面臨的貿易救濟案件的認識和預警有所幫助和啟示。
本文所指有色金屬是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品,其他以有色金屬為主要材料的制品均不是本文的研究對象。
第一起有色金屬案件是1990年美國對中國金屬硅提起的反傾銷案,自那時至2019年年底,全球有20 個國家(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有色金屬工業產品啟動59 起貿易救濟調查,措施涵蓋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涉及銅、鋁、鋅、鎂、鎢、鉬、硅七種金屬。現正實施貿易措施的案件有37 起,仍在調查的有2 起,其他20 起終止調查或者已到期終止措施。
從1990年到2019年,這30年間,中國于2001年11月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邁上了新的臺階。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經貿格局發生深刻的變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因此,根據這兩次對中國貿易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本文將中國有色金屬出口貿易救濟調查分成三個階段,并結合三個階段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
第一階段(1990年-2001年),中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從1990年的239萬噸達到了884 萬噸,十種有色金屬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為12.6%、20%和10%,出口貿易額從9.15億美元達到39.82 億美元,年均增長14.3%。出口貿易摩擦方面,5 個年度共遭遇7 起反傾銷調查,申訴國家(地區)有4 個,分別是美國、韓國、印度和歐盟,其中美國有3 起,涉及金屬品種有鋁、鋅、鎂和硅,鎂有4 起。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資源狀態決定了和發達的工業化經濟體在國際貿易方面具有更大的互補性而不是直接貿易競爭,在這種環境下,貿易救濟調查發生在少數國家(地區),即使立案并采取措施,對中國有色金屬出口影響微弱。如鋅錠反傾銷案終止調查,鋁箔反傾銷案只征收了15%的普遍稅率,而從1994年到2000年受到4 個國家(地區)反傾銷調查的金屬鎂,出口數量從1994年8033 噸,逐年上升到2001年的117447 噸。這一時期國際貿易環境總體友好,對中國產品的抵觸意識并不強烈。
第二階段(2002年-2007年),2002年中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1012 萬噸,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十種有色金屬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為18.55%、47.8%和78.63%。出口貿易額2007年達到263.89 億美元,年均增長35.16%。出口貿易方面,連續6年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共10 起,申訴國家(地區)有8 個,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俄羅斯、巴西、印度和歐盟,涵蓋銅、鋁、鎂、鎢、硅,其中銅和鎂分別受到調查3 次,硅受到調查2 次,鋁和鎢受到調查各1 次。
由于中國加入WTO 時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反傾銷調查國可用“替代國”來證明中國廠商存在傾銷行為,使得對中國產品立案容易,并且調查國選擇經濟發展水平高于我國的第三國來確定價格,也容易裁定為反傾銷。我國有色金屬的高速增長使得產品成為比較集中的調查對象。該時期鎂受到3 次調查,未鍛軋鎂出口數量雖然維持增長,從2002年15.82萬噸到2007年31.42 萬噸,但出口價格受到貿易措施影響,呈現出不穩定性變化,出口依存度也從2004年85.26%,降到2007年61.88%。頻繁的貿易救濟促使鎂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從2005年開始,出口產品結構開始向深加工產品轉變,同時注重開發國內鎂消費領域。

圖1 2008-2019年有色金屬行業出口救濟案件統計表(按申訴國/地區)

圖2 2002-2007年有色金屬行業出口救濟案件分品種占比圖

圖3 2008-2019年有色金屬行業出口救濟案件分品種圖
第三階段(2008年-2019年),中國主要有色金屬的產量、消費量、進出口貿易量都居世界第一。2019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到5842 萬噸,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為7.8%、8.9%和2.6%,均比前期降低,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僅1%。有色金屬產品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共42 起,申訴國家(地區)有17 個,除美國、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地區)外,更多發展中國家也提起貿易救濟調查,如土耳其,越南、阿根廷等。涉及銅、鋁、鉬和硅,鋁案件33 起,占79%。其中鋁材29 起,包括鋁擠壓材14 起,鋁軋制材15 起,鋁擠壓材中,針對鋁型材并采取貿易措施的案件有10 起,鋁軋制材(包括鋁板帶和鋁箔)中,采取貿易措施的案件有13 起。
中國鋁材出口數量逐年增加,但是,鋁型材出口自2015年開始降低,軋制材出口數量卻逐年增加。比較立案情況,鋁型材案件60%集中在2011年之前,軋制材案件69%集中在2016年后。說明型材案件持續一段時間之后,救濟措施效果顯現,出口開始向板帶和箔轉移,進而引發對這兩種產品的救濟調查。2017年鋁板帶和鋁箔貿易救濟調查達到高峰,2019年這兩種產品的出口同比降低4.1%。鋁板帶、鋁箔貿易救濟立案及出口開始復制鋁型材的發展軌跡,自發達國家始,向發展中國家蔓延,隨后出口數量減少。
貿易救濟成為常規貿易武器,摩擦常態化。三個階段有色金屬貿易救濟調查年均案件分別為1.4 起、1.6 起和3.8起,最多一年7 起案件,呈現明顯上升態勢。第一階段世界貿易包容性大,第二階段按照WTO 規則開展,第三階段世界貿易格局開始改變,保守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抬頭,發達經濟體開始強調自力更生。在全球貿易環境趨向緊張,“中國恐懼癥”大行其道時,中國有色金屬站到世界巔峰,也即成為眾矢之的,貿易救濟成為一把易用的利刃,隨時出鞘。
案件密集提起,對有色金屬出口影響顯現。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色金屬工業乘此東風,出口貿易連年增長,被調查產品出口在入市前后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2008年后,案件和申訴國(地區)數量驟增,貿易救濟調查的不利影響顯著出現,調查案件數基本與出口額呈負相關,影響甚至會延續一段時間。此次疫情對世界貿易格局帶來的沖擊更甚于2008年,預測貿易救濟的影響今后會更加顯著。
調查以發達國家為主,發展中國家增長迅速。提起貿易救濟調查的國家(地區)中,以美國,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地區)為主,提起案件分別占19%,14%,12%。自2011年開始,陸續有哥倫比亞、土耳其、墨西哥、黎巴嫩、阿根廷、越南等11 個發展中國家(地區)對中國的鋁產品提起貿易救濟調查,這種現象的出現與發達國家采取貿易措施導致的溢出效應密不可分,也警示企業在出口活動中,要注重規范自身行為,及時關注出口國產業的接受能力和市場的容量。
案件一旦裁定,貿易措施持續時間長。自1990年至2019年,世界各國(地區)對中國大陸出口的有色金屬產品啟動59 起貿易救濟調查,正在實施貿易措施的案件有36 起,其中經過多次日落復審,繼續實施措施的案件有25 起。最長的是1990年美國對中國金屬硅提起的反傾銷案,至今已30年,仍在征收23.16%~139.49% 不等的反傾銷稅,在高額稅收下,中國金屬硅已失去美國市場,主要向東南亞,中東等地出口。迄今美國對中國發起的11 起案件,無論經歷多長時間,全部都在實施措施。
涉案品種趨向集中,鋁成為重點。30年間,共有7 種金屬受到貿易救濟調查,其中鋁占59%,在第三階段,鋁占比高達79%,從2015年至2019年底,18 起案件全部對鋁提起。案件的密集發生雖然與美國對中國鋁產品一系列的貿易救濟調查產生的溢出效應有關,但也與中國鋁工業的高度發展密不可分。自2010年起,中國鋁半成品和鋁合金半成品出口量就一直占據世界第一,出口與第二位德國逐年拉大,2014年起,出口基本是德國的兩倍。盡管出口只占中國產量的10%左右,但是對于進口國,數量十分顯眼。從中國鋁工業體量和結構來看,未來案件可能會更加突出。
疫情終將過去,但疫情對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在逐漸加深,中國外需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土耳其為了降低新冠疫情對本國經濟的消極影響和保護本國工業面臨的進口壓力,對眾多進口商品實施加征額外關稅,在這種嚴峻的貿易形勢下,未雨綢繆,方得周全。
打鐵還需自身硬,實力說話,不畏調查。貿易救濟調查針對的是價格,就是進口國所認為的低價。價格是市場競爭行為造成的,價廉不是企業的本意,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在實現質優的同時,要加強行業自律,不打價格戰,在產品的多樣性、特異性上下功夫,在專業領域做精做強,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讓全世界的客戶都喜歡你、需要你、離不開你,用實力將貿易救濟調查遏制住。
面對貿易救濟調查,企業積極應訴,才可能保證合法權益。一旦貿易救濟調查發生,在充分評估案件的前提下,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積極應訴,有可能爭取到很好的結果。澳大利亞對中國鋁型材反傾銷案,最終認定廣東兩家涉案企業不存在傾銷行為,終止調查;加拿大對華鋁型材雙反案裁決中,8 家應訴企業的最高稅率為42.4%,而其他不配合調查的企業稅率高達101%;越南對中國鋁型材反傾銷案中,裁定征收2.49%~35.58%的反傾銷稅。這些案件中,積極參與企業都得到較好的結果,這一系列事實充分說明,只有積極應訴才可能保證自身的合法權益。
強化行業協會作用,企業抱團應對。在應訴過程中,行業協會的力量不可忽視。按照世貿組織規則,行業協會完全可以成為企業的代言人。行業協會組織應訴,比單個企業應訴效果要好得多。單個企業游說交涉,力度微乎其微,而由協會出面,可以統一本行業企業的行動,加大應訴力度,節省應訴成本,并利用對方經銷商,上下游行業的力量,促使對方改變態度。在越南對中國鋁型材反傾銷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兩次赴越南多方溝通,參與聽證,堅決維護國家和企業利益,最終爭取到比較低的反傾銷稅。
2020年前五個月,中國有色金屬產品已遭遇5 起貿易救濟調查,疫情將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重塑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世界經濟將更傾向于自給自足,新一輪貿易救濟的高峰或將來到。企業著眼產品,警惕貿易救濟的高發國家和品種,或可開辟一條新的發展路徑,煥發出勃勃生機;反之,企業故步自封,因循守舊,或將被貿易救濟的利刃封殺到無路可走。希冀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能承貿易救濟調查之力,早日擺脫貿易救濟調查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