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暢依娜|文
17年來,身為玉溪礦業有限公司選廠磨選工段工段長的繆沅振,愛鉆研、樂傳授、精改造,帶領隊組開展小改小革、創新創效和工藝流程改造,從20歲風華正茂的青年成長為玉溪礦業的杰出代表,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成就了一個精彩之我。
近4 小時的車程,終于到了戛灑鎮。熱浪和熱情同時向我們涌來。我看了看車上儀表盤顯示的溫度:40 度。玉溪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玉溪礦業”)黨群工作部的謝鵬程在路口等著我們。“這里真是熱啊!”他的面頰滿是汗痕,頭發像被雨淋過。“夏天有點熱,冬天這里還是挺舒服的。”旁邊的黨群工作部副主任楊樹榮說。
戛灑位于哀牢山河谷地帶。冬天,低海拔河谷的暖氣與高海拔沿山下滑的冷空氣相遇,導致逆溫層,形成厚厚的云海,覆蓋著這片山谷,經常終日不見太陽。對于遠道而來的游客,冬日哀牢山的云海讓人驚鴻一瞥,可對于常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沒有太陽的冬季終究是難的。而我們礦山上的工人呵,對這片蘊藏豐富寶藏的土地充滿深情,用智慧和汗水把位于哀牢山戛灑鎮的玉溪礦業建設成心中最美的家園,走出了以繆沅振為代表的勞模。而正是無數礦山人的精神品相,鑄就了勞模精神的豐厚內涵。

第二天早晨6∶20,我們從山腳逶迤到大紅山礦山。山腳是昆鋼的玉溪大紅山礦業有限公司,山腰是玉溪礦業的選廠,“一山二用”。據說兩個廠子每天能給戛灑小鎮貢獻8 萬元的GDP,哀牢山腹地的小鎮因此有了比別的山區小鎮更多的活力。
到達礦區,繆沅振已經在等我們了。這是我第二次見到繆沅振。第一次是在去年年底中國銅業黨代會上,他作為代表,帶著哀牢山的氣息坐在大會現場。此刻,換上工裝的繆沅振與玉溪礦業選廠渾然一體。高高的井架和廠房成為這身工裝最契合的背景。

“這就是我的地盤了!” 繆沅振帶著我們走進他的作業現場,在說這句話時滿滿的自豪。17年來,他已經把根扎在玉溪礦業,從20 歲風華正茂的青年成長為玉溪礦業的杰出代表,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成就了一個精彩之我。先后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云南省勞動模范”“云南省浮選工技能比武大賽狀元”“第二期(屆)最美中鋁人” “感動云銅十大人物”等榮譽。目前,繆沅振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候選人已公示結束,近期將到北京接受表彰。
班前會,繆沅振帶著班里11 名成員學習“早安中鋁”,抽查大家“十條禁令”“三規兩必”等“保命”條款是否記得準確。這樣的規定動作每天重復,一絲不茍。“安全來不得絲毫馬虎,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這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玉溪礦業已連續安全生產無工亡1798 天”(截至2020年7月8日)。他告訴我們,原來管安全只是班里安全員的事,現在推行“人人管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都當安全員。“不僅如此,對安全問題,我們進行‘精準考核’‘量化考核’,每天大家的安全記錄全部上墻,安全積分與月度績效掛鉤。”

繆沅振帶我們巡視所管轄的工段。現場機器轟鳴,藥劑的味道是礦山工人熟悉的。原礦礦石在井下經過粗碎,到選廠碎礦工段進行破碎、篩分,到磨選工段通過磨礦、選別作業再到產品工段進行脫水,變成銅精礦粉,成為冶煉廠的原料。
繆沅振講起他的過往。“我技校畢業后回到戛灑,在工地里當過磚頭搬運工,賣過水果。家里人都希望我有一份正經事情做。”一個舉全家之力供他讀書的彝族男孩,在一個貧困的家里意味著全家人的希望。
繆沅振從小生長在哀牢山深處的平田村,這是新平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民世世代代在石頭窩窩里刨食,當時,人均年收入不足1 千元。“遠看是大山、近看是陡峭的山頭,一個老南瓜不小心就能滾到戛灑鎮”,坊間流傳這樣一句話。村里人評價誰有出息,就是看誰走出這山溝溝,務到一份正經差事兒。
2003年,正在賣水果的繆沅振在醫院大門口看到了一則招聘信息,玉溪礦業要招工了!繆沅振的目光有了動靜,蒙起一層暖色。但聽說有2000 多人報名,繆沅振沒有把握,“只能聽天由命了。”
讓他喜出望外的是,一個月后接到了玉溪礦業的錄取通知書。
“我當時那個興奮啊!幸福來得太突然了!你想想,一個搬磚頭的‘泥腿子’變成了國企員工,端上了‘鐵飯碗’!這感覺真是做夢一般!”17年過后,繆沅振回憶起這些,眼睛依然在放光,那種光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欣喜,是幸福就在視線之內的快慰。

山上的氣溫要稍低一點。無人化的廠房機器轟鳴,廠房整潔干凈。我們跟著繆沅振履行工段長職責,認真巡視所管轄的工段。
“這個‘小發明’解決的問題還挺大的。”繆沅振指著給礦機上的一個裝備,“過去是用電,耗電量也比較大。我們成立了一個‘兩帶兩創’項目小組,技術攻關‘電’改‘氣’,現在全是用氣了,又降低了粉塵。這個項目還被評為中鋁集團“典型管理案例”。“外面那么熱,我們廠房感覺還挺涼快的!”我說道。繆沅振指了指掛在墻壁上的幾個大型風機,“你看,這個設備是我們工段自己搞的,隔10 米放一臺,既解決了人的問題也解決了機器的問題,大家都不熱了!”
基層的智慧無窮。正是這些“小改小革”解決了生產上的很多問題,為企業極限降本出了不少力。
“我們有2 個選廠,現在我們所在的一選廠有3 個生產系統,10 臺球磨機。這個球磨機就是我們戰斗的武器。”這些龐大、轟鳴的家伙,在繆沅振眼里是如此可愛,那些從球磨機流出的礦漿,似乎是他的心血和結晶。機器轟鳴,但我卻感覺一種別樣的安靜和平靜。

“當年,我收到錄取通知書,我就發誓,一定要好好珍惜崗位,干出點名堂來。” 繆沅振的老領導介紹,“這小伙子簡直就是個拼命三郎,能把一天當兩天用。”
自進廠那天起,繆沅振就有個明顯的標志:每天最早一個到車間,隨時揣一小本,一有空就向師傅們問這問那,也不怕自己的問題傻。
笨辦法也是好辦法。半年,各個師傅的“真經”積累成好幾本“寶典”,繆沅振已掌握球磨崗位的操作知識,對浮選、磁選、藥劑添加等工藝及關鍵設備的操作也有了一定基礎。至今,繆沅振還保留著這個習慣,小本子不離身。
“我工作不久后,有個班長崗位空缺,領導讓我試試。我當上了班長,這多少讓一些老員工不服氣,但也暴露出我工作上的一些短板。”繆沅振談起,一次,班間礦石性質發生改變,球磨機磨出的礦石粒度達不到要求,現場亂成一片,繆沅振把所有的調整方法都用上了,仍不見好轉,急得滿頭大汗。有人在嘀咕了,“看他,還當班長呢,一點小問題都處理不了!” 對于干勁十足的繆沅振來說,這些話像初降的暴雨落入樹叢。
繆沅振被懟以后,更是憋足了一口氣,成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把8個小時的班上成十多個小時,一個班能記錄數十頁筆記,硬是攻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沒有機會,我自己創造機會。只要廠里有檢修任務,我就報名參加。這樣,我才能知道這些機器的工作原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機器的‘脾氣性格’,為我所用。”

優化每臺球磨機鋼球添加、降低起泡劑單耗、聽球磨機聲音可以辨識球磨機是否正常運轉、是否斷礦、是否脹肚……一說到自己的專業技術,繆沅振就打開了話匣子。
“他提出的浮選崗位‘三辨’‘四調’‘穩當先’的操作方法,對規范和優化操作流程非常管用!”繆沅振的工友告訴我們,這“三辨”“四調”和“穩當先”的“繆氏工作法”可觀察磨礦細度、礦漿顏色及濃度、氣泡大小,采取調節水量、礦量、藥量、充氣量,有效對氣泡量、氣泡大小、泡沫層厚薄進行調整,極大地穩定提升浮選經濟技術指標,提高工作效率。
“今天這精礦的品位還可以!”繆沅振指著浮選槽翻動的銅花泡沫,給我們講解工藝流程。日積月累,繆沅振練就了一身絕活,能僅憑肉眼就可以分辨出精礦品位是否達到合格品位。
工作17年來,繆沅振已忘了自己主導過多少個創新創效項目。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治療”設備的“華佗”,改革創新的“先鋒”。
“想干,就有舞臺,肯干,不會吃虧,會干,成就人生。”工作17年來,繆沅振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外人看來,繆沅振似乎每一步都“踩在點”上。

2015年末,云南省第十二輪職工技術技能大賽(浮選工)開賽,雖然自己“主業”是班組長,繆沅振還是決定帶領大家參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比起當年應聘,勝算要多,因為這時繆沅振已經有12年工作經驗的積累了。他帶領班里的員工進入“考前備戰”狀態。完成日常工作后,就一個勁地看書,比起實操,理論相對弱一點。另外,只要有丁點兒疑惑,他就請教技術員。考前,他還進行了幾次現場模擬競賽,確保萬無一失。
這次比賽,繆沅振一舉奪冠。此外,他的班組有8 人進入決賽,3 人脫穎而出,榮獲“選礦技術能手”榮譽稱號。這成為繆沅振“成名”的起點,更是給了繆沅振極大的信心。此后,繆沅振更是甩開膀子了。
帶著“執念”的繆沅振從不“中場休息”。2018年,以繆沅振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成立。他以磨選工段作為實操基地,借勞動競賽攻關關鍵指標,他牽頭的《新型起泡劑在大紅山銅礦推廣應用》《提高一選廠III 系列鐵選礦綜合指標》等項目,降本增效成效顯著,累計創效1000 余萬元。他參與的《米底莫區域礦石選礦回收率技術攻關試驗研究》,使米底莫礦石回收率的理論計算值提高到了79.43%,增加幅度達17.33 個百分點。
“班組要出成績,不是靠哪一個人,要人人是能手、人人當標兵。對如何激發組員,我們還是動了一些腦筋的,也向我們兄弟單位西南銅業取了經。”繆沅振指著一塊看板,“我們每月績效工資核到了班組,但班組的分配方案得服眾才行。我們班組制定的績效分配制度比較細,可量化,全員討論、每人簽字同意后就堅決執行。每個人發多少完全取決于自己,看板一目了然,公開透明。”
看板分很多欄,有業績指標、經濟指標、出勤率、安全積分、工資分配、獎懲情況等等。“對于我們選廠來說,盯指標降成本是關鍵。廠里給我核的生產成本是14.28 元/噸,我們的成本低于這個數,就可以拿到額外績效獎金。這也是動力啊!”
選廠主要成本在鋼球、藥劑的消耗,還有電耗,各種備件、配件、襯板等。圍繞這些,繆沅振帶領班組成員從現場工藝流程改造著手,向低品位礦石要效率,帶頭完成大大小小20 余次技改。2016年,繆沅振所在的班組選礦單位成本較上級公司考核降低3.96 元/噸,僅這一項就為公司節約成本1230 萬元。“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不斷優化指標、降本增效。”
繆沅振所在的班組,450 臺設備一天處理礦石近15000 噸,一年生產銅精礦含銅19000 余噸、鐵精礦40 萬余噸。這在國內同類型礦山中,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成績。除了大項目的改革,繆沅振對似乎可忽略的“跑冒滴漏”也不放過,持續推進一些‘小、實、活、新’的小改小革,為選廠降本增效工作持續發力,創造效益360 萬元。
繆沅振介紹,集體降成本,但也不是“利益均沾”,把個人貢獻和個人獎金績效掛鉤,幾乎“每天一考核”,考核都“上墻”,真正激發出大家的動力,精準考核。
選廠遇到的第二個難題就是礦石難選。
玉溪礦業經過幾十年發展,原礦品位逐年降低,難選礦占比較高。把0.4%~0.5%左右的原礦品位提升到含銅20%左右的銅精礦,中間還要平衡考慮選礦回收率。過度提高精礦品位,回收率就會下降,降低精礦品位,又達不到冶煉廠要求。繆沅振帶著大家動了一方腦筋,通過優化選礦流程和改進藥劑配比,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2019年,選廠在保證銅回收率完成考核指標的基礎上,銅精礦品位超考核計劃品位0.75 個百分點,為銅冶煉廠提供了優質原料,同時,鐵精礦數量突破50 萬噸,鐵精礦品位較計劃提高一個百分點。
作為中國銅業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繆沅振在歲月的淘洗中初心不改,立足崗位、艱苦奮斗,收獲滿足、快樂和尊嚴。
“當年玉礦‘挑選’了我,也就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努力工作,但我從國家、從企業得到了更多回報。”繆沅振指著戛灑鎮路邊一片漂亮的二層小樓房,“政府扶貧政策太好了,2 萬元給我們貧困戶一個壩子的宅基地,統一幫我們建房,材料費比成本價還低20%。我近年在玉礦也攢了一點錢,也建了一棟這漂亮的小洋樓。現在,我的父母兄弟也已經從哀牢山區的彝族貧困村搬下來了,我父母還可以幫我照顧一雙兒女,我媳婦也可以出去做事了,孩子在鎮里上學要方便很多。”比起十多年前,繆沅振一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玉溪礦業的優秀共產黨員,繆沅振更是把心里的感恩之情融入工作中、生活里。“我們礦山人工作在一起,下班了也是好兄弟。我是他們的工段長,他們也是我的親人。”
采訪中,繆沅振分享了一個小故事。2018年,班里一個同事無緣無故連續4天沒有上班,家人也不清楚他到底去了哪。繆沅振硬是自己開著車在戛灑小鎮一家一家找。第二天中午12 點多,終于在一家飯店找到了,這名職工正在喝酒,爛醉如泥。繆沅振硬壓著怒火,把這名職工拉上車送回家。第二天得知,當日剩下的4 名酒友和社會上的人員酒后鬧事,還死了一個……繆沅振后來多次與這名職工談心,幫助這個稱“酒仙”的職工改掉酗酒的毛病。
繆沅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挽救了有的人的一生,對其他組員也是盡心栽培。他積極推進“工藝技術人員授課”“師帶徒”“一對一現場操作培訓”模式推廣應用,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探索路徑。工作17年來,他共帶出20 多個“徒弟”,幫助大家補知識弱項、操作短板、經驗盲區,組建了一支10 名選礦技術員、30 名技師、13 名骨干組成的高素質團隊,他帶領的班組中先后涌現出2 名省級“巾幗標兵”、3 名省級“選礦技術能手”,他自己也在2019年玉溪市“千人計劃”中入選興玉技能大師。
炙熱的大紅山芒果搖曳。礦山人穿著洗不凈的帶油漬的工裝,我們站在他們身邊,心中充滿敬畏和感動。這些廠房、這片土地知道,礦山人的每一點成就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一番艱辛,他們的日常點滴卻從容得如礦漿一般汩汩流淌。他們把堅韌和付出轉化為特有的性格和語言,把艱苦的環境轉化為生存的歡樂,把中國銅業建設世界一流的期望轉化為工作的能量。
每一個個體可能是平凡的,而每一個奮斗的姿態都是可愛的、可敬的。結束采訪,回來的路上,一句詩不停在耳際回響,“我看到浪花如此樸素,辜負了花的美名。” 是的,每一個中銅人都是一朵浪花,無數浪花匯在一起,便成就了大海的壯闊。你看,無數個“繆沅振”們,正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是中國銅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