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藝芝 (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文化創新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傳承與創新民族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南嶺民族走廊區域范圍內的瑤族民間工藝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瑤族民間工藝不僅是瑤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之一。

圖1 瑤繡紋樣——雙花圖案
瑤族民間工藝主要有織錦、刺繡、挑花、蠟染、紙扎、編制、雕刻等(如圖1 所示)。漢朝時期,瑤族先民就有“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一說。至隋朝時期,瑤族婦女服飾則改為“青布衫,斑布裙”,這種彩色斑斕的“瑤斑布”是織錦、刺繡、挑花和蠟染在瑤族服飾上的裝飾。而到了宋代,瑤族民間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也提及瑤人服飾的特點與制作工藝。明清時期,瑤族民間工藝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清代同治年間《象州志》中提到瑤族織錦、刺繡、挑花、蠟染等被廣泛地用于瑤族民間生活中。特別是色彩斑斕艷麗的瑤錦,不僅深得本族人民的青睞,甚至連漢族人民也爭相購買和仿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瑤族民間工藝的發展達到鼎盛,織錦、刺繡、挑花、蠟染不僅成為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品,而且成為供人欣賞的藝術品,服飾、被面、背帶、床毯、壁掛、坐墊、臺布等均有應用,成為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難看出,瑤族民間工藝以其功能性、美觀性在歷史發展中一直保持優勢地位。
南嶺是五嶺山脈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從行政區上看,包括廣西的桂林、賀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懷化、邵陽,廣東的韶關、清遠、河源,江西的贛州等地?;谀蠋X走廊區域范圍內的瑤族人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進程,在民間工藝傳承的問題上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更不用說創新與發展。每個區域的瑤族人民在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時效性都不一樣。如廣西和廣東的瑤族鄉對于傳統的瑤族服飾、工藝和習俗保存尚好,湖南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在瑤族文化和民間工藝傳承的問題上也特別重視,但是對于創新發展還缺乏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而湖南郴州的瑤族文化卻正面臨著瀕臨消失的危險。湖南郴州莽山瑤族鄉歷為瑤族聚集地,其淵源可追溯到明永樂年間。據最新人口普查,現居住于南郴州莽山瑤族鄉總人口約8000 人,長期居住人口不到4000 人,因家庭經濟來源問題,大量青年男女外出務工,漢化程度非常高,對于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有著很大的影響。
南嶺地區瑤族民間工藝在各民族博物館的建設中保存了大量珍品與資料記載,但由于歷史和時代等諸多因素,部分資料已遺失。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現有的瑤族村寨中,已難以讓世人感覺到瑤族文化的存在,除了在特有的民俗活動中能看到由機器數控生產的服飾和物品外,手作的瑤族民間工藝屈指可數,對瑤族民間工藝的傳承也是青黃不接,甚至瀕臨失傳。除廣西、廣東部分瑤寨仍然保存著原始瑤族服飾的穿戴與傳統,湖南大多數瑤民已被漢化。所以,南嶺地區瑤族民間工藝文化的傳承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社會文化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式媒體文化的發展。傳統老舊的產業得不到發展與技藝的傳承,出現了工藝技術斷層的現象。南嶺地區瑤族的刺繡、蠟染、編織、銀飾制作等民間手工技藝已瀕臨失傳,尤其是湘南地區的瑤繡、銀飾與竹制工藝讓人堪憂。即使面對民族旅游產業的開拓,眾多的傳統瑤族手工藝產品也被義烏小商品覆蓋。當它面臨著被曲解或淡忘,被洋節擠兌,失去原有意義等諸多問題時,究其原因,一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認識不足。二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和保護。三是民族傳統文化未緊跟時代發展,內容和傳播形式過于老舊。四是現有智力資源不足,介于位置偏遠,沒有新鮮血液注入。


圖2 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師生作品
高校是培養青年才俊的搖籃,根據學校的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則是重要職責和必然使命,基于南嶺瑤族民間工藝現有的問題與需求,結合高校自身特點與地域優勢,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實現繼承、借鑒與創新,并主動融入世界文化,通過社會化、生活化、教育化和網絡化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傳播民族傳統文化,針對南嶺地區瑤族民間工藝的現狀,進一步探索瑤族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發展的著力點,分析南嶺民族走廊中瑤族民間工藝的留存和優勢:
南嶺地區瑤族民間工藝本身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文化內涵豐富,創作手法多樣化,應用范圍廣。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現有的高校教學活動中,應該植入民族文化的內涵,這種將傳統的實用性、題材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融合課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高校教育的發展,也為教師授課形式提供了新思路,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特色。
而作為高校的層面,除了應在專業教學中對南嶺瑤族文化及民間工藝,通過提煉后引入課堂外,還應當從市場背景考慮,在我們日常教學中,進行相應的旅游文創產品設計教學,形成系列的具有瑤族文化特色,融合瑤族傳統民間工藝,又具有現代氣息和功能的文創產品。
為南嶺走廊瑤族民間工藝傳承與創新拓展思路,結合瑤族民間工藝的特色和本土經濟發展的需求,從產品的功能、造型、材質、創意設計與傳承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與成果運用。尤其在傳統工藝與新材料、現代數控的相互轉化與結合上應有新的突破。同時借助政府與企業的力量,建設瑤族民間工藝傳習所,促使大量瑤族青年與熱愛民族民間工藝的愛好者進行學習與文化傳播。
如上文所言,在當下的眾多瑤寨中,昔日鼎盛的民間工藝已不復存在,大多數瑤民已被漢化,但部分高校已聚焦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根據各區域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策略研究,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工作。
如貴州民族大學為貴州本土少數民族文化及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建立了非遺傳習班,通過日常教學將民間工藝大師請進校園,結合課題訓練開拓相關文創產品與家居用品;又如吉首大學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過程中,致力于文獻資料的整理和產品的創新;浙江工業大學通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重點開發大湘西少數民族織錦刺繡工業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邵陽學院搭建協調創新中心,側重于民間竹制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湘南學院依托自身地理優勢,開展了“湘南木雕”傳承與創新產學研的深度合作,以及“南嶺民族走廊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基地的開辦等(如圖2 所示)。
以上院校,在民間工藝傳承與創新方面,都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力量進行重新整合與轉化。
過去,由于各地、各單位的支持力度和相關政策的出臺,各類實施策略上的方式方法層出不窮,種類多樣。
這種來自于第三方的“勢力”的干預,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資金量大,各種優惠政策也多,在這種背景下勢必會產生很多相應輔助產業的發展,這種輔助性產業的增多,看似會拉動短暫的內需,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會讓該區域的優質民族工藝文化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地域性整合,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是缺少主流文化的牽引作用。
因此,在工藝文化資源的整合方面,由相關高校牽頭,多方實力聯動。著力反映南嶺地區文化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統籌全域,根據區域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和開發基礎,合理布局,確定突出整體特色的重點發展區域,規劃和實施重點項目,以發揮規模效益;要構建發展統籌的線路,羅列出的整體主題鮮明,真正做到高校與地方區域之間的聯系性,讓嶺南文化內涵的實質與高校教育相融合,共建良性的工藝傳承新模式,與高校教育相連,對于傳統工藝而言,其中的促進作用也是“微妙的”,因此筆者認為,還應該辯證的看待,高校教育的發展也會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學術化研究過重,內部設施運行機械等,這些都需要多方進行協調發展,取長補短,綜合看待問題,才能讓二者合理發展,達到雙方共贏的制高點。
高校在實地調研與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瑤族民間工藝的傳承有具體的實施辦法,通過品牌的創立和明確的設計理念與目標,形成文創產業鏈,將設計風格本土化,對民族元素再創新,有效地關注和保護瑤族文化與民間工藝的傳承。在重點培養高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南嶺民族走廊瑤族文化和民間工藝起到的宣傳作用,也會讓更多的人能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去感悟與解讀。
南嶺地區瑤族文化及它的民間工藝構成,在以高校為引導的推動下,加速了南嶺民族走廊民族旅游經濟的發展,能為瑤民謀福利,從根本上解決了民間工藝傳承的問題。高校的介入與參與將為南嶺民族走廊瑤族民間工藝的傳承發展帶來一定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