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利紅,劉旭梅
(山西省兒童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3)
臨床上先天性巨結腸主要的特征是肌間、黏膜下神經節(jié)細胞出現缺損,從而使得患兒的腸管發(fā)生持續(xù)痙攣,出現糞便淤滯情況,最后造成近端結腸肥厚以及擴張現象發(fā)生,也使得腸管始終處于痙攣狹窄的狀態(tài),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而此疾病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當患兒手術完成后需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對策加以觀察和護理,通過對術前、術中、術后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則能夠幫助患兒的進一步恢復,本文則是分析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先天性巨結腸中的效果。
患兒男,4月,主因間斷排便困難3月余入院。患兒有胎便排除延遲史,新生兒期反復出現腹脹,于我院行下消化道造影及肛門直腸測壓考慮先天性巨結腸,院外洗腸維持排便,現為求手術治療入院。專科查體:腹膨隆,無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肌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未捫及具體包塊,叩診鼓音,腸鳴音存在。肛診:入小指裹手感明顯,直腸壺腹空虛,拔除手指后有爆發(fā)性排氣排便。
輔助檢查:下消化道造影:先天性巨結腸(常見型)。肛門直腸測壓:充氣至25 mL未見直腸肛門抑制反射。心臟彩超:卵圓孔未閉。初步診斷:先天性巨結腸(常見型)、卵圓孔未閉。
以醫(yī)護人員自愿的原則,由專科護士2名,醫(yī)師2名,麻醉師1名,營養(yǎng)師1名,護理團隊等共同組建康復外科護理小組。
2.1 術前宣教。在術前向患兒家長宣教先天性巨結腸相關疾病知識,重點介紹治療過程,尤其是ERAS方案,便于患兒家屬配合術后康復及早期出院計劃,包括術后早期進食、早期活動、肛門護理方法等[1]。
2.2 術前腸道準備。術前常規(guī)腸道準備對患兒是一個應激刺激,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失衡。但對于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已習慣每日清潔回流灌腸,相對刺激小;且巨結腸患兒腸道內存在淤積糞便,清潔灌腸有利于減少手術感染幾率。該病例患兒入院前每日規(guī)律清潔回流灌腸,術前晚、術晨各清潔回流灌腸1次。
2.3 縮短術前禁飲食時間。目前研究尚無證據支持傳統(tǒng)的結直腸手術前長時間的禁食可避免返流誤吸,所以術前禁食固體食物6 h,禁食母乳4 h,禁飲2 h,而且術前2小時口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液體是安全的。該病例中采用術前4 h深度水解配方乳喂養(yǎng),術前2 h口服小兒電解質口服液的方案,縮短禁食時間,使患兒術前減少煩躁、哭鬧等不適。

表1 術前ERAS方案表

表2 術中ERAS方案表

表3 術后ERAS方案表
2.4 術前抗生素應用。在結腸手術中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對減少感染是有利的。該患兒使用頭孢呋辛,術前半小時給藥,預防性用藥小于24h。
3.1 優(yōu)化麻醉方案。ERAS不推薦常規(guī)術前麻醉用藥(鎮(zhèn)靜及抗膽堿藥)要求麻醉時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復合麻醉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減少術后蘇醒時間,降低了術后惡心嘔吐及腸麻痹的發(fā)生率,并且可減輕術后疼痛。該手術采用全麻醉氣管插管+骶管麻醉,術后未出現麻醉相關并發(fā)癥。患兒術后哭鬧次數少,有利于肛周護理。
3.2 手術方式。在全麻下行腹腔鏡輔助下Soave式巨結腸根治術,術中腹腔鏡探查見痙攣段位于腹膜返折上8cm,乙狀結腸僵直,增厚較短,切除部分直腸后壁肌鞘送檢,將腸管自肛門拖出直至外觀正常,擬切腸管近切緣送冰凍病理檢查,回報可見神經節(jié)細胞,切除腸管共28 cm。
不常規(guī)留置胃管:Meta分析表明,結直腸手術中不應常規(guī)放置鼻胃管減壓,這樣可以降低術后發(fā)熱、肺不張及肺炎的發(fā)生率,而且胃腸減壓管并不能顯著降低吻合口漏和切口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且可能延長術后麻痹性腸梗阻的時間。該例患兒術前未留置胃管。
3.3 術中液體控制。精準的個體化液體治療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該手術為腹部大手術,手術時間小于2 h,以補充術前禁食、禁水丟失液體為主,術中以30 mL/h的速度補液,術中監(jiān)測CVP值正常。
不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導尿管、肛管。Meta分析結果表明,結腸吻合后使用腹腔引流并不降低吻合口瘺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減輕其嚴重程度。因此,結腸切除術不推薦常規(guī)放置腹腔引流管。該例患兒行腹腔鏡輔助下巨結腸根治術,術中出血少,未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前留置尿管,術畢拔除。術后未留置肛管。
4.1 術后疼痛管理。術后疼痛擴大了手術應激反應、加重惡心嘔吐、腸麻痹和肌肉痙攣,影響患兒術后早期活動及進食,延長恢復時間[2]。術后鎮(zhèn)痛是ERAS的核心內容。術后鎮(zhèn)痛可采用聯合作用機制不同的鎮(zhèn)痛方法或鎮(zhèn)痛藥物的多模式鎮(zhèn)痛,使鎮(zhèn)痛作用協(xié)同,而每種藥物使用劑量減少,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充分的術后鎮(zhèn)痛可以減少應激,有利于患者康復。該患兒實施骶管麻醉,基本無疼痛,術中術后未作鎮(zhèn)痛處理[3]。
4.2 術后早期進食。研究表明,胃腸手術后禁食對比早期腸內營養(yǎng)或經口飲食并無明顯優(yōu)勢。早期恢復飲食,可降低吻合口漏的發(fā)生率,降低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及縮短術后住院時間。該例患兒術后6h飲水,術后10h少量深度水解配方乳喂養(yǎng)[4]。
4.3 術后早期活動。長期臥床不僅增加胰島素抵抗及肌肉丟失,而且減少肌肉的強度、損害肺功能及組織氧合,也會增了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該例患兒術后鼓勵家長早期懷抱患兒促進腸道運動和軀體活動[5]。
在該例患兒的診治過程中,采用ERAS措施加速康復,使圍手術期每一項措施做到精細、微創(chuàng)、減少應激,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減少,未出現術后并發(fā)癥,患兒家屬對治療滿意度高,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
目前,該ERAS方案已經運用到更多的病例上,通過總結積累的病例資料,為先天性巨結腸ERAS的循證醫(yī)學發(fā)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