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松,原武紅,陳艷峰,張軍輝,薛彪,張艷紅,孫婧霞
(運城同德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早在1891年,Von Recklinghausen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與骨質疏松癥之間存在著關聯,嚴重和持久的甲亢必然會導致骨質疏松癥[1]。甲亢病因復雜,以彌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Graves病,GD)最常見,約占所有甲亢患者的85%[2]。病情尚未控制的Graves病患者,會對骨骼產生直接刺激作用,導致鈣磷代謝發生負平衡,骨量丟失,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活性指標均增高,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從而引起骨質疏松,這與血中游離T3水平呈正相關[3]。骨質疏松導致患者出現腰背疼痛,增加了骨折風險,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4]。目前臨床對于骨質疏松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以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常見藥物有活性鈣類、降鈣素及雙磷酸鹽等[5]。利塞膦酸鈉是第三代雙磷酸鹽藥物,在體內性質穩定,可通過結合骨組織中的膦酸鈣,抑制羥磷灰石結晶及其非結晶前體物質的溶解吸收、形成和生長,進而發揮抑制骨吸收的作用。由于具有藥物吸收快、藥效穩定的優點,已被FDA許可成為預防和治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常用藥[6]。研究表明,利塞膦酸鈉治療甲亢性骨質疏松癥療效顯著,具有高效、便捷優點[7]。目前甲亢合并骨質疏松的藥物治療研究工作正在不斷開展,但關于利塞膦酸鈉作用于甲亢合并骨質疏松癥的機制和效應,卻少見研究報道。因此,本文通過探討利塞膦酸鈉在治療甲亢合并骨質疏松癥中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甲亢(Graves病)合并骨質疏松癥患者共80例,其中,男33人,女47人;年齡45-65歲,平均(56±6.7)歲。甲亢入選標準:GD診斷以甲狀腺毒癥等臨床表現、甲狀腺131I吸碘率,血清T3、T4、FT3、FT4、TSH、TSH受體抗體(TRAB)化學發光法為依據。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標準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8],即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檢測骨密度T值≤-2.5及/或發生脆性骨折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腎病等,有服用糖皮質激素史。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藥物及器械:甲巰咪唑片(商品名:賽治;生產企業:德國默克公司;藥物規格:10 mg/片;批準文號H20120405);碳酸鈣D3片(商品名:鈣爾奇D;生產企業:美國惠氏制藥有限公司;藥物規格:元素鈣600 mg+維生素D3125IU/片;國藥準字:H10950029);阿法骨化醇軟膠囊(商品名:延迪諾;生產企業:上海信宜延安藥業有限公司;藥物規格:0.5 μg/片;國藥準字:H20010619);利塞膦酸鈉片(商品名:積華固松;生產企業: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藥物規格:35 mg/片);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美國HOLOGIC骨密度儀);骨代謝標志物試劑盒為德國羅氏診斷公司提供。
1.2.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甲巰咪唑片,初始治療劑量30 mg/d,根據病情遞減,維持劑量10mg/d,鈣爾奇D3片600 mg/次,1次/日,阿法骨化醇軟膠囊0.5 ug/次,1次/日,連續治療1年。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利塞膦酸鈉治療,35 mg/次,每周1次,治療1年,利塞膦酸鈉服用方法:晨起空腹200 mL以上溫水送服,30 min內不能進食和平躺。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骨密度及骨代謝指標水平,其中甲狀腺功能指標包括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促甲狀腺激素(TSH),骨代謝指標包括血清總Ⅰ型膠原氨端延長肽(P1NP)、β-膠原降解產物(β-CTX)。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 P>0.05
?
表2 兩組骨密度與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骨密度與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
2.1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FT4、FT3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TSH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相比,FT4、FT3、TSH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骨密度和骨代謝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骨密度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1NP、β-CTX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相比,實驗組骨密度、P1NP、β-CTX水平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實驗組患者出現發熱1例、惡心、上腹部飽脹不適各1例,輕微肝損害2例,輕微白細胞下降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5.00%(6/40)。對照組出現便秘1例,腹瀉1例,輕微肝損害1例,輕微白細胞下降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0%(4/40),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57,P=0.499)。兩組患者以上不良反應輕微,患者均能耐受,中途無患者因嚴重藥物不良反應退出本研究。
甲狀腺激素是人體正常發育和骨代謝的基本激素,對骨代謝具有雙重的作用,低濃度時可刺激骨生長和鈣沉積,高濃度時可抑制骨的形成和刺激骨吸收,直接調節胰島素生長因子在成骨細胞的表達[9]。控制甲亢后骨質疏松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逆轉,研究表明,有效的抗甲狀腺藥物治療9到12個月后腰椎、股骨頸、橈骨遠端骨密度均增加[10]。利塞膦酸鈉是骨吸收抑制劑,被證實可降低骨轉換,從而增加骨礦含量,降低骨折發生率[11]。本研究結果顯示:甲亢合并骨質疏松給予甲巰咪唑、鈣劑、維生素D基礎治療后,骨密度有所提升,但加用利塞膦酸鈉后骨密度明顯提高,同時抑制了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標,且藥物不良反應患者均能耐受,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