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潔 張 鵬 胡 爽
沈陽工學院,沈陽113122
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是指高校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構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育體系,從而起到助力地方經濟的作用[1]。東北三省是我國飼料原料(玉米、大豆)的主產區,近年來大批養殖集團紛紛到東北地區投資建廠,養殖業向飼料主產區遷移已是大勢所趨,同時,寵物診療行業也呈蓬勃發展之勢,對高素質執業獸醫人才的需求迫切。沈陽工學院動物醫學專業經過認真調研,在掌握遼寧地區職業獸醫人才需求情況的同時,認真分析、深入研究,主要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改革和校企合作體系構建3 個方面完善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的執業獸醫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是教師,培養高水平執業獸醫人才,首先要求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時刻堅持與時俱進,始終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并具備靈活的專業思維,能夠引領學生在專業領域不斷創新。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構建雙師型師資隊伍,以期為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以期為培養適應地區行業發展的應用技能型執業獸醫提供師資隊伍保障。主要包括以下3 種方式:
1)引進擁有企業實踐經驗的高水平人才,強化教師隊伍。
2)建立專業教師赴企業頂崗實踐鍛煉長效機制。
3)以校企合作為基石,聘請企業資深一線執業獸醫授課,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基于執業能力培養的“三模塊,兩整合,一結合”課程體系見圖1。傳統的動物醫學專業培養方案,將培養方向分為基礎、臨床和預防3 個方向,與各高校的研究生報考專業方向相一致。沈陽工學院作為應用型高校,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在對《獸醫臨床診斷學》進行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將改革后的該課程作為動物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樞紐”,將課程劃分為“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模塊”“臨床實踐模塊”。在完成第一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的學習后,通過《獸醫臨床診斷學》的學習,對專業知識進行第一次整合,使構建的“獸醫思維”模式,做到知其病“處”;在完成第二模塊“專業課模塊”的學習后,通過《獸醫臨床診斷學實習》的學習對專業知識進行第二次整合,使學生建立完整的臨床診斷體系,做到知其病“因”;最后通過綜合實踐模塊,完成專業知識體系與臨床生產實踐的結合。
完成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在不同階段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進行2 次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同時從思想層面構建完成的知識體系,最后通過專業綜合實踐模塊使學生將專業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做好工作前的準備。
沈陽工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位于沈陽、撫順兩市接壤地帶的國家改革創新示范區——沈撫新區,動物醫學專業作為校重點建設專業,多年來以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為導向,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助理沈撫經濟區發展。動物醫學專業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根據企業和行業需求,構建3 種校企合作平臺。
第一平臺,“冠名班”校企合作平臺:面向已有一定合作基礎的集團化企業。

圖1 基于執業能力培養的“三模塊,兩整合,一結合”課程體系
第二平臺,“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模式:面向有一定科研合作需求的畜牧企業和動物診療機構。
第三平臺,企業+政府+高校+學生“四位一體”合作模式:面向急需人才支撐,但規模較小無法與高校獨立開展校企合作的中小型畜牧企業或動物診療機構。
執業獸醫是指具備獸醫相關技能,依照國家相關規定取得獸醫執業資格,依法從事動物診療和動物保健等經營活動的獸醫[2]。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應用化、大眾化的背景下,作為地方高校,如何順應地區、行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不僅關系到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構建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導向的執業獸醫人才培養模式,為地區發展提供優秀的執業獸醫人才,在帶動地區畜牧業和寵物診療行業發展方面,不僅具有助理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具有為動物健康保駕護航、促進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