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珂,黃艷麗 Ma Ke & Huang Yanli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梅山文化發源于上古時代的湘中地區,是一種保存較為完備的文化形態,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中國梅山文化園位于湖南省安化縣仙溪鎮,其建設旨在重現和傳承這一古老的神秘文化,打造以梅山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生態文化公園,并將梅山文化影響的地域符號和文化信息進行充分展示。作為公共環境中的視覺語言,梅山文化園的導視系統應通過標志、色彩、字體和符號等元素形成一整套引導系統設計[1],不僅具有空間的識別及定位等實用功能,也兼具園區品牌塑造和傳播等精神載體功能。本文通過對梅山文化園景區的實地調研,以原生態理念為理論指導,結合具體的設計實踐案例,闡述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的設計原則和方法,探尋生態旅游區導視系統設計的新途徑。介,以自然協調的整體風格和原生態的材料技術,帶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空間體驗和文化領悟。
原生態一詞源于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領域。原生態概念通常被定義為: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擾的自然原狀,或生態環境中人類痕跡較少的自然狀態[2]。原生態可分為自然的原生態和文化的原生態,后者是對前者的借用及延續。原生態理念可被劃分為三個標準:其一,符合自然生態發展的人文環境;其二,未經人工修飾的自然形態;其三,伴隨特定風俗自然傳衍的生活方式與情感表達[3]。
近年來,原生態理念在設計領域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成為熱點研究方向。設計師借用原生態的設計理念,再現自然的形態、肌理、色彩等視覺要素和裝飾手法,將自然生態觀充分滲透于藝術審美,設計出質樸實用又富有人性化的作品,滿足體驗者返璞歸真的精神訴求。由此觀之,基于原生態理念下的導視系統設計,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呈現出具有原始古樸特征的空間視覺形式和信息溝通媒
梅山地區自古以來多高山密林阻隔,且地處蠻荒,自然環境相對獨立封閉,據《宋史g 梅山峒》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4]。梅山地區被視為蠻峒,梅山人則稱為梅山蠻,“蠻”象征一種未遭受人為破壞的純自然狀態[5]。梅山文化根植于當地土生土長的地域環境,且長期不受外界干擾,至今仍保留遠古時期的文化特性和自然風貌。因此,原生態理念契合梅山文化的自然環境及思想內涵,也與梅山文化園的整體規劃及主題內容相符合。導視系統設計在滿足空間引導、視覺識別及信息管理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從導視系統、體驗者、園區環境及三者相互關系出發,見圖1,將原生態理念引入到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的設計中,基于原生態理念的三個標準,總結出整體性、生態性和地域性三類主要設計原則,以提升梅山文化園獨特的空間環境和品牌形象。
作為公共環境中的視覺藝術,現今的導視系統設計已經突破傳統藝術的分類方法和局限,其涵蓋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和平面設計等多學科的交匯,是一種整合系統的信息界面設計,也是一種多元關系的藝術符號[6]。故此,梅山文化園的導視系統應在滿足游客獲取空間信息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注重與周邊整體環境的協調,并將色彩、圖形、字體等視覺元素形成統一整體的設計風格,以體現園區原生態的環境特征和總體定位。
從導視系統和園區環境的關系出發,梅山文化園的導視系統設計應遵循生態性的設計原則——師法自然,運用原生態的設計理念,摒棄多余復雜的人工裝飾,充分保留原生態的材料肌理和構件,細節之處流露出親切自然的視覺品質,同時使導視系統的節點構造、技術工藝、比例尺度等融入園區建筑和景觀之中,拉近人與物的溝通距離,為體驗者提供人性化的品質服務[7]。
一套完整的環境導視系統除了具備上述原則外,還需考慮本土文化的地域性表達。梅山文化是梅山山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歷史現象,蘊藉著梅山的地域精神和藝術特色。通過搜集整理梅山地區的歷史典故、民俗風情和宗教信仰等各種文化信息,挖掘其內在價值,并從中提取梅山當地原生態的文化基因,使之成為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的設計素材,再通過可視化的形象符號進行傳承。無形的地域文化與有形的物質實體有機統一,豐富了導視系統的外延空間[8],讓體驗者直觀感知并獲得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實現大眾對梅山文化園旅游品牌的地域文化認同感。
目前梅山文化園開發建設項目處于第三期工程階段,為了給游客提供具有可讀性、系統性、地域性和藝術性的信息導向媒介,設計團隊結合相關的國家標準規范及景區現狀條件,基于原生態的設計理念,遵循整體性、生態性和地域性的設計原則,提出導視系統的設計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梅山文化園設計實踐中。
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設計通過系統科學的全面定位,并對體驗者的游覽路徑和行為進行分析,由整體到區域,再由區域到局部,將各類導視牌進行功能分類,主要包括導覽標識牌、指示牌、景點牌、警示牌和場所服務牌,見表1。不同類型的導視設計對尺度、色彩、造型等視覺元素的要求略有差異,為了打造完整的旅游形象,提高梅山文化品牌的識別度,設計團隊針對導視系統的基礎內容,即標志圖形、標準字和標準色,進行整體規范設計,以達到統一的審美標準和整體的藝術風格。

表1 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統計表

■圖3 梅山文化園導覽標識牌設計及分解圖

■圖1 基于原生態理念的導視系統-體驗者-園區環境關系圖

■圖2 梅山文化園標志圖形設計過程
①標志圖形設計。標志是品牌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而圖形則是品牌標志的視覺符號和綜合信息代表,承載了無形的價值[9]。梅山文化園標志圖形設計的靈感源于梅山文化中張五郎造像,原汁原味地呈現出梅山地區的宗教特色,給游客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梅山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張五郎被梅山人供奉為梅山教教主及狩獵之神,其倒立造型令人印象深刻,關于張五郎倒立形象的典故傳說不一而足,極具濃郁質樸的神性色彩。標志設計借用張五郎倒立造像作為梅山文化園的標志原型,通過形式的提取和簡化,運用具象與抽象結合型的表現方式,經過反復的圖形推敲比對而形成最終的標志圖形,見圖2。
②標準字設計。標準字的重要性僅次于標志圖形,可以強化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10]。在梅山文化園標志圖形下方寫有其品牌名稱,中文字體選用勁道十足的傳統書法體,流暢且富有筆鋒的藝術效果,頗具歷史滄桑韻味,與梅山文化的內涵相得益彰,反映原生態的主題特色。另外,字體設計還輔以英文黑體表達,規整大方,簡潔勻稱,具有易讀性,迎合梅山文化園品牌的國際化發展需求。圖形與字體的巧妙搭配,以獲得最佳的視覺效果。
③標準色設計。梅山文化園標志色彩選用紅與黑進行搭配。紅色用于圖形設計,能夠被人迅速識別,且紅色符合中國人熟悉的喜慶氛圍及傳統觀念中祈福納祥的心理特征。黑色用于字體設計,具有沉穩樸素的色彩個性,也暗示梅山文化的歷史積淀和原始神秘性。在此基礎上,背景直接留白的表現方式,充分發揮色彩的傳達功能,強化了標志的圖底關系和視覺表現力。

■圖4 梅山文化園指示牌設計

■圖5 梅山文化園景點牌設計

■圖6 梅山文化園場所服務牌設計
導視系統不僅是標識或箭頭的設計,還要考慮與周邊建筑景觀相協調,形成系統化設計。心理學家認為,融入環境的導視系統更容易被大眾認知。將原始設計信息進行梳理,選取園區環境中的某些特征和要素作為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的設計依據,從而形成原生態自然環境與村落建筑、園區配套設施、交通路網等人工環境共同制約下的導視系統風格。如梅山文化園導覽標識牌設計,見圖3,其外部穿斗式結構造型參照梅山地區典型的民居建筑入口形式,再根據實際造型需求進行抽取優化處理,局部柱礎和掛落沿用梅山當地建筑的裝飾符號,導覽總平面圖選用綠色作為主題色調,其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和諧共生。
梅山文化園作為生態文化旅游區,具有山水秀麗的自然景觀及原始古樸的人文風情。為了突出其生態價值,形成親切宜人的生態氛圍,以園區自然風貌和本地資源為基礎,分別從天然材料和傳統制作工藝兩方面提出生態性的設計方法[11-12]。
材料是導視系統的物質介質,直接作用于游客的知覺心理。相較于人工材料,天然材料更容易塑造出原生態的視覺特征和自然趣味。且園區基地位于深山密林之處,木材資源豐富,長年累月的生活經驗讓梅山山民學會了就地取材,掌握了木頭的材料特性和制作原理。因此,梅山文化園的導視系統設計以木材為主,并結合石材、麻繩的搭配,見圖4。制作材料成本低,易于操作,而且天然材料通過自體降解,對周圍環境不會造成任何污染,間接喚起游客的環保意識,也符合梅山文化園“讓野草照樣長、讓野花照樣開、讓野獸照樣來”的山野理念。通過粗獷的木頭、硬山石與麻繩三種質感有機結合,體現了材料的天然肌理,指示箭頭隨形就勢,借助不規則的外部造型強化指引方向,并自然過渡于景觀環境當中。
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活實踐的造物方法,也是結構技術和文化價值的結合。梅山地區的傳統手工技藝隨口傳心授的方式沿襲至今,不僅具有豐富的施工技術經驗,還包含了當地習俗、行規等集體文化特征。梅山地區的施工技術主要為榫卯結構,其特點表現在各個木構件之間,以凹凸結合的方式連接并相互支撐,替換現代金屬和非金屬工業配件,力求表現材料原始簡樸的藝術風格,體現自然生態的美學觀。另外,當地工匠注重因材施工,減少材料浪費,符合綠色設計的價值理念。故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的施工沿用梅山地區傳統制作工藝,導視設施木構的連接處由榫卯結構緊密咬合,向體驗者展示了梅山地區傳統的木結構特性,也暗示導視系統和傳統建筑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
根據旅游市場調研發現,大部分游客選擇梅山文化園作為旅游目的地,關鍵在于其能夠滿足大眾獵奇的心理動機。通過挖掘當地文化因素,從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號,再把地域符號進行還原或變異,賦予導視設計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透過導視系統向游客傳達梅山本土化的地域信息。
①地域符號的植入還原。目前梅山當地仍然留存一些約定俗成的地域符號,包括建筑屋頂裝飾的牛角、建筑立面的窗花以及當地信仰的圖騰等,是地域化的可視語言。將梅山地區不同類別的符號經過分析和解碼,選取其中適用于園區導視系統設計的構成方式并直接完整地保留下來。如園區景點牌的設計,見圖5,植入了牛角符號作為肌理裝飾,既能豐富造型的局部細節,與當地建筑屋頂的形式產生視覺關聯,又向體驗者傳達梅山文化中隱喻的民情及信仰。
②地域符號的提取變異。地域符號的提取變異側重于對象深層次的主觀歸納和創新,可綜合運用分解轉化、打散重構及優化變異等多種設計手法,強調符號的視覺記憶和精神意蘊,而不照抄符號的具體形式。如梅山窗花,作為梅山地區民間傳統的剪紙藝術,是梅山民居中一種典型的圖形符號,通常用來寄托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等美好愿望,其渾厚飽滿的線條輪廓具有粗獷樸質的美學特征。梅山文化園場所服務牌設計在不改變原有符號語義的條件下,同時借鑒梅山地區典型的窗花紋樣并將其分解打散,提煉出新的符號樣式嵌入場所服務牌的肌理背景,以喚起游客對梅山歷史文化的聯想(圖6)。
在物質文明與設計多樣化的現代社會,人們日益重視綠色環保理念和自然傳統的回歸。將原生態理念引入到梅山文化園導視系統設計中,構建一整套導視系統-體驗者-園區環境三者相互關聯的信息界面系統,由點帶面烘托園區的文化主題氛圍,以整體形象強化游客的視覺認知,并體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實現地域文化的深度結合。進而讓游客在準確獲取導覽信息之余享受自然獨特的空間體驗和純粹地道的審美情趣,有利于梅山文化園鄉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廣,也為今后生態文化旅游區導視系統的研究思路和優化設計提供理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