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當代的文學經典書寫中,審美情緒的把握是一個關鍵點,亦是社會各界所研究的熱門話題。通過文學創作的主題、語境及手法的差異,能探究到作品審美情趣的變化。由于人的情感與審美方式的轉變,許多傳統的文學經典早已失去原有的經典意義,故此,對于經典問題的探討在當下變得切實且必要。本文主要闡述情景與審美視角下的現代文學經典書寫面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現當代文學;經典;書寫
作者簡介:高洪嬌(1988.10-),女,滿族,吉林白城人,教育碩士,白城師范學院講師,從事文學理論與語文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02
引言:
在情感與審美視角下,如何衡量現當代文學中經典以及如何書寫文學經典的問題,即成為文學界應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目前未過時的一部分現當代文學經典作為案例,分析探討目前應如何界定和甄別文學經典,以及應如何書寫等問題,提出參考性意見。
一、情感與審美視角下的現當代文學經典書寫中作品的主題
文學創作可反映現實社會,唯有現實生活中的美好才可激發作者的寫作欲望。眾所周知,文學創作需具備一定的主題,文學作品主題的選取不但與作者自身的體會、經歷與需求相關,還與作者的審美能力、審美需求有極大的聯系。換言之,作者身處的環境、時代與情境均會對他的創作方法產生影響,亦會影響作者的審美情趣。與此同時,背景與經歷不同的作者對文學創作的理解與認識也存在差異性。針對現當代的許多文學家而言,處在不同社會環境的作家,其作品情感亦截然不同。處在戰亂與遷移環境中的現當代作家,其作品往往呈現出一種家國情懷、憂國憂民甚至憤憤不平的氣息,此種審美情趣的形成是由于作者愛國愛民的本性。身處和平時期、新中國社會的現當代作家們,其作品主題大多以歌頌和平年代與偉大的祖國為主,作品的審美情趣主要呈現出和平建設時期的欣欣向榮與日新月異。故此,現當代作家文學寫作中審美與情趣的把握并不是單一的文字組合與語言游戲,而是切實需要斟酌作者處在的環境、時代與社會,并且還要與此時此景相結合,文學寫作主題的不同必定會引起作品審美情趣的截然不同,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如,民國時期朱自清創作的荷塘月色,文章主要與清華大學中的荷花塘作為寫作主題,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秀美景象。通過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可體會到朱自清對寧靜、安詳、靜謐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既是作家的審美情趣,亦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主旨訴求所在。然而根據朱自清所生活的年代與所書寫作品的背景可發現,朱自清在當時所追求的美好幾乎不可能實現。換言之,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在當時的情景下即顯得尤為可貴,然而這種審美情趣亦是文學作品自身所具有的魅力。
二、現當代文學創作中的寫作語法及手法的審美情趣
在現當代文學寫作中,作者不但要特別重視對作品主題的把握,還要注重創作的語言與手法。亦可說,文學寫作的魅力即在于語言的應用和手法的變化。一方面,文學語言是文學作品的靈魂,一時文學作品美的介質,是讀者審美文學的媒介。另一方面,文學書寫的手法應用是作者創作能力的呈現,亦是文學作品存在差距的主要體現。在現當代的文學書寫中,多數作家均具備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是因不同作者均具備不同的語言與手法的特性所決定。一部分作者可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其主要原因是因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作方式與寫作語言均具有個人特點。例如,中國現代著名余秋雨先生以優美的語言、精煉的手法進行文學創作而舉世聞名。余秋雨的諸多歷史散文軍成為目前家喻戶曉的文章,例如《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等,揭示目前散文中較優秀的文學作品。余秋生的散文語言及寫作手法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較有辨識度,亦成為余秋雨的獨特風格。因此,現當代文學寫作當審美情趣主要源于作者的作品語法及書寫手法。通過書寫的語言,可加作者的審美情趣與作品魅力由內而外的散發。通過寫作手法的變化,可使作品的審美情趣更上一層樓,被大眾讀者所理解、所認識、所接受,這既是文學創作的一個基本訴求。再如,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孫犁先生,他的文學作品主要以清新簡練組成,他創作的小說文字詞匯樸實、簡練,寫作手法剛勁有力,平鋪直敘。所以孫犁先生的諸多小說軍事樸實文學的代表作,亦是中國現代文壇的旗幟。因此,文學寫作的語言與手法的差距,均會導致審美情趣產生不同,這正是文學千變萬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魅力所在。
三、情感與審美視角下的現當代文學經典書寫界定與甄別
以往對文學經典的界定,始終停滯在敘述文學史的范圍之內,多數人心目中的文學經典均是在大學生時期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內容,故此其理所當然將巴老曹、魯郭茅的作品看作是經典,而保林青山、三紅一創確實屬于經典。然而目前,人們閱讀過一些所謂文學經典后,卻如同嚼蠟,絲毫感受不到審美愉悅以及閱讀快感。多數學者會將社會現狀作為文學作品創作的邏輯基線,并以政治思想為依托約束文學經典的書寫。在以往文學經典的書寫當中,往往會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將社會現實事件用作文章標題,或以社會事件年限作為文章書寫線索,或以文學史分期及社會史分深度結合的方式進行文學創作。這一文學史書寫模式,勢必會將那些具備強烈社會意識的作家、作品列于經典當中。[1]這種界定,在曾經那種狂熱化的時期屬于合情合理的。然而人們應清楚,如若文學經典具備共時特點,那么在歷史的變換過程中,其可能會丟失原有的經典地位。由于時代、語境在不斷變換,人類的思維想法以審美情感,也皆隨之產生變化。因此,曾經的經典,現在未必依舊是經典。一部分作品以目前的審美標準進行評判,它早已丟失了經典所具有的意義。反之,曾經不被當時社會主流所看中、所認可的文學作品,例如張愛玲、蕭紅、沈從文等作家所書寫的文學作品,在如今反倒成為眾人最為喜愛的作品。產生這樣的變化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針對那些關于革命的小說與詩歌,人們早已脫離當時的革命時代,那能身臨其境地回到當時,難以有切身的體會與感受。其次,每一部作品如若想成為傳世之作,則需作家將自身的真實情感所體現在作品中。施淑清曾說,沒有真性情,則寫不出好文章,所以文學必須切實地反映出人生才可獲得才可是文學獲得真正的生命。[2]然而只有情感亦是遠遠不夠,應將文章的情感與讀者的情感相契合、相融合,將二者之間形成一種溝通聯系,給讀者留下思考與想象的空間,調動讀者的積極性,而不是應用教條式的教導。最后,文學和其他科目差異性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文學的審美性。如若優秀的作品缺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缺少精妙絕倫的敘述語言,缺乏深遠的生命旨意,這種作品必定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四、情感與審美是文學經典中“信息孤島”的聯動產物
情感與審美是當下判斷現當代文學經典的主要兩個關鍵詞,特別是在詩歌領域,更要注重一首詩的情感與審美效果。由于詩歌是最注重情感和審美的主情藝術,因此情感和審美是在寫作是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并且二者均必不可少。[3]缺少情感,只有審美的詩歌,就好似絢麗的空中樓閣,即便炫人眼目,但未能落到實處,未能打動人心。然而只有情感卻沒有審美的詩歌,即便情感真切,也極大可能變為情感的宣泄與堆積。因此,如若一首詩缺少作者的真實感情作為整首詩的情感底色,缺少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缺少朦朧的美感以及和諧的音韻,它將不會成為經典的詩歌。這正是大部分早期白話詩與政治抒情詩過時經典的原因。當然,并不可能無視這些詩歌曾經存在的意義,只是目前,這部分作品只有虛浮情感,缺少美感,不可再稱為經典。反之,那些作者將真實情感寄予的作品以及具有人類精神意緒和美感的作品,卻成為了當前的經典。例如戴望舒的雨港,其成為目前景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雨港真實反應了人類的精神情緒與情感特征。情感與審美同樣適用于小說領域,比如曾經不被重視的沈從文、張愛玲的作品,在目前卻逐漸浮出文學的水平面,并被人類所喜愛。其中主要原因,不僅因為夏至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提升了二者的地位,更多的原因在于二者所書寫的文學作品灌輸了自身的情感與審美。情感和審美不僅僅適用詩歌和小說經典的界定,亦可作為衡量散文與戲劇的標準。[4]
五、如何面對與書寫情感與審美視角下的現當代文學經典
陳思和與王曉明等多位教授在80年代就提倡重寫文學史的主張,目前為止,的確出現幾本質量相對較高的文學史范本,例如,錢理群、溫儒敏等編輯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朱棟霖、朱曉進、丁帆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以及曹萬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漢語文學史》等等。這些文學史,在現當代文學學科領域均具有較強的影響力,一部分文學史制作還具備開創意義。然而也必須承認,這些文學史存在一些瑕疵,如這些文學史著作多數停滯在對歷史的描述上,基本均是對文學史線索的整理與構架的創建,而缺少對文本的分析敘述。目前的文學史書寫缺少對文學經典再整理、再發現的過程,故此需將以往不被重視而當下已成為文學經典的優秀作品寫進文學史,亦需將目前遴選與整理的文學經典作品寫入文學史。與此同時,應打破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文學史寫作范式,將經典作品作為核心,圍繞經典作品進行詳細分析敘述。在分析敘述的進程中,不應只局限在政治視角、文學視角、思想視角,而應多重情感和審美的視角進行考慮和把握。一部優秀的文學史,不但需客觀的闡述,還需將作者精神與情感加入其中。如若一部文學史著作缺少思想,就好似板著面孔生活的人,看似冷靜,實則木訥。或許不是每一部文學作品均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具備閃光點,要具有作者的獨特見解和個性的特征,然而如若想做到這一點,切不可缺少情感和審美視角的加入。情感和審美的準則,不但適合傳統文學經典的界定,同樣適合考量當下文學作品好壞的法則。目前,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小說面世,但是真正具備水準的文學作品卻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諸多作品今缺少作者的情感投入,零度情感的寫作模式,必定會使小說詩意大范圍流失,而且多數作家皆在走極端形式,必定會使文學的審美效果降低。故此,如何才可書寫出優秀的文學經典,即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結語:
從本質意義而言,文學創作即是通過文字的有機組合實行創作文學美感的過程。優秀的文學作品,必定會給人美的享受,給人啟示與感悟,使人們可以根據文學作品你會到不同的人生經歷。故此,文學寫作中審美情趣的掌握尤為重要。特別在現當代文學經典書寫中,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一件光彩照人的文藝作品。故此,研究情感與審美視角下的現當代文學經典書寫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楊. 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范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陳雪. 初中語文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的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3]裴氏翠芳. 中國現當代文學在越南[D].華東師范大學,2011.
[4]王瑜. 現代文學史觀及其書寫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