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毓婕
摘 要 :錢灃是清代乾隆年間頗具影響力的云南地方文 人,一生剛正不阿、清廉耿介,兩度出任御史,官至通政使 司副使,為官期間以高潔人格撐起一片清正的天地。與此同 時,錢灃的詩歌古樸沉雄、天機自成,內容多承儒道之學并 與其人生經歷密不可分,藝術趣味總體呈現儒家文人的審美 方向。
關鍵詞 :錢南園 ;清廉耿介 ;詩歌 ;古樸沉雄 [ 中圖分類號 ] :I206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002-2139(2020)-23-062-02
云南山高路險,自古以來為官者人數遠遠少于中原、江 南等富庶地區,能官至朝堂受皇帝青睞者更是少之又少。錢 灃(1740-1795),字東注,號南園,云南昆明人。清代乾隆 年間錢灃官至通政使司副使,皇帝親自任命其兩度出任御 史,實屬少見。錢灃在為官期間清潔奉公、直言納諫,一時 之間社會正氣上揚,歪風邪氣有所收斂。此外,錢灃的詩書 畫俱佳,技法嫻熟且不著修飾之感。錢灃瘦馬御史之稱便是 由于他身形清瘦又時常騎瘦馬,并且擅長繪馬而來的。錢灃 繪馬往往妙手丹青,看似了了幾筆便躍然紙上。從流傳于世 的書法作品來看,錢灃的字遒勁流利,沉著痛快,力透紙背, 可謂字如其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錢灃的詩文雄渾老道, 被后世冠以“滇南翹楚”的美譽。今年正值錢灃誕辰 280周年, 他甘于淡泊、剛正耿介的高潔人格精神是后人學習與傳承的 寶貴財富。
一、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成長學習的第一場所,錢灃自幼家境貧寒,但 家風十分淳樸。錢氏一族累世至錢灃的父親錢世俊這一輩生 活已十分困難,錢世俊本人一生也多苦難,但其始終重情重 義,常濟人于水火之中。而錢灃的母親李氏賢良淑德、通情 達理,李氏的教導對錢灃年少時克服求學路上遇到的種種困 難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良好家風熏陶下成長的錢灃盡管 生活上要面對物質匱乏的困境,學業上也曾面對徘徊不前的 彷徨,但是錢灃始終牢記父母的教導孜孜不倦地求學。純良 質樸的家風對錢灃的人生觀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也在一定 程度上影響著他的詩歌創作方向。
二、求學之路
錢灃求學之路跌宕起伏,但其始終不忘初心,從不諂媚 他人求取官名。錢灃六七歲時始讀書認字,八歲時在李榮之 夫子處學習,在錢灃十五歲的時候,家母李氏患病,沉重的 家庭負擔讓他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 , 于是在十六歲這年曾 想放棄學業,外出“寫糧”。因李氏對此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錢灃才有了繼續求學的信念。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八 歲的錢灃投入了父親曾經的同窗好友王瑾門下,并在同年 考取了童生,通過院試成為了秀才。可在往后乾隆二十七 年(1762)的鄉試,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的拔貢,鄉試 中錢灃均未順利通過,處于學業上的低谷期。乾隆三十三年 (1768)錢灃再一次進入五華書院學習時,建水人陳世烈成 為了五華書院的山長,并對錢灃頗為贊賞。錢灃也終于在這 年中舉,邁過鄉試的難關并決定入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錢 灃此時曾請畫師為其畫一幅全身像,題名為《守株圖》。畫 中錢灃面樹而坐,雙臂環膝不動。守株待兔本諷刺希望不勞 而獲的人,但錢灃則反其道而行,以守株暗寓自己靜待機會、 堅守理想的入仕原則。但中舉次年的會試不第,錢灃于《守 株圖》上再題四首五言詩,如下 :
吾生匪無涯,隨地宜有處。
藐此七尺軀,萬缺未寸補。 而復多越思,如尫學暴虎。
黃鳥定何物,綿蠻識止所。[1]
食味三十年,薺荼歷已萬。
洪流赴鼠吻,腸溢復何愿?
貂錦日以親,褐麻日以遠。
青青中途蘭,催傷復誰怨。[2]
生平最昵子,娟娟冰雪姿。
持囊貯芳露,朝來餉我饑。
笑指赴壑泉,中有石離離。
無與固其根,千秋終見移。[3]
故株可以守,胡逾半步地。
豈曰無少欲,終然廢機事。
大椿與朝菌,造物同一制。
順生以為常,倘來適所寄。[4]
第一首五言古詩首聯“吾生匪無涯,隨地宜有處”便表 達了錢灃隨遇而安,不執意追求功名利祿為人生目標的態 度。反思自己是否如空手搏虎般不自量力,連小鳥都知道哪 里是可以休息的地方,反觀自己的人生腳步是否也應該有所 停留。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錢灃正值三十歲,故曰“食 味三十年”。這三十年來薺菜和苦菜已食無數,錢灃道出了 生活的清苦,但并未抱怨,反而化用莊子《逍遙游》中“偃 鼠飲河,不過滿腹”告誡自己要知足,不要有過多的欲望。 第三首題詩正是南園不為斗米折腰的獨立精神的展現,表達 了其不愿急功近利的人生態度。在最后一首題詩中錢灃則再 次點明守株之旨,又一次化用莊子《逍遙游》中“大椿”、“朝 菌”等事物體現自己順其自然、淡泊致遠的精神境界。這四 首五言古詩詩風清俊自然、天機自成,多化用《莊子》中的 典故可一窺南園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錢南園在詩歌方面的 創作已然成熟。同時,《守柱圖》四首古詩的內容雖然表明了其不愿為名利折腰,盡人事、知天命的淡泊心境,但靜守 待株也體現了南園積極入世的儒家精神。所以,錢灃之后一 直在湖北公安等地輾轉等待機會再次參加考試。
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新春,錢灃在河南獨自登上 偃師縣城寫下《元日登偃師城》,原詩如下 :
獨上孤城朓洛東,異鄉新歲喜春融。
輕冰奇下三川水,修樹連遙二室風。
商邑到今余細麥,宋陵鎮夕轉枯蓬。
三年不與椒盤薦,怯見南天返塞鴻 [5]。
詩中寫到錢灃一個人登上偃師縣城,看到異鄉新春一片 熱鬧景象時不禁喜上心頭,眼前的景色也變得明快了起來, “奇下”、“連遙”都反映了其愉悅的心情。可想起三年未用 盤盛椒敬獻父母,又“怯”見返塞的鴻雁,頓生思鄉之情。 真摯的情感在字詞間體現,可見此時錢灃的詩文更為老到, 功力深厚。錢灃的學識和文采也在這反復的磨練中不斷提 升。終于,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錢灃中進士,后由皇帝 親點為庶吉士,從此踏上了風云莫測的官場生涯。
三、官場生涯 錢灃為官廉潔自守,不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同時堅守 官場正道,直言納諫。首先,錢灃迎來了十年(1771-1781) 的翰林院編檢生活。錢灃在京任職后,曾與文泰運等人一起 居住在龍泉寺,錢灃也為此賦詩一首《移居龍泉寺》:
生前瓶缽老枯僧,欲界雖離半未能。
誤作宰官終不稱,佛堂還與伴秋燈。[6]
龍泉寺在北京城南的郊區,詩人長時間居住在龍泉寺不 免產生自己也成為一個老僧的感嘆,做官不稱卻常與秋燈相 伴于佛堂。錢灃也在這段期間結交了許多名士好友,時常圍 爐夜話。乾隆四十年(1775),昆明遭遇洪水災害,錢灃返 鄉,在返鄉途中一路和友人寫詩唱和。其中《赴隨州》頗具 古風,該詩描述了寒冬漫長,天還未亮時詩人已經匆匆踏上 返鄉路途,霧濃孤燈下雖無鬼魅相伏,但是一路上的坑壑卻 讓人難以提防。在行駛一段路程后,看見“或負或擔步或 坐,或持兒女扶爹娘。東南回首覬出日,晨風吹破單衣裳”[7] 的景象,詢問后方知是這一帶的百姓不堪高額的賦稅不得已 離開家鄉,這時的錢灃不禁反問“人生所愿適樂土,終然惜 汝輕去鄉。祖宗墳墓寄誰所,誰供麥飯酬椒漿。況彼水土既 未習,疾病醫藥求誰良。誰為相保誰相愛,相恤寇盜賙婚 喪。”[8] 錢灃對窮苦百姓為生計離鄉而無法供奉祖先,以及 去到新環境是否會水土不服、生病求藥又要找誰等一系列問 題做出了切實的關心和理性的思索,體現出了錢灃深知實際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復雜而艱巨的,從而表達對飽受背井離 鄉之苦百姓的深深地憂思。南園的詩沒有無病呻吟或是傷春 悲秋之作,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現實意義。《赴隨州》 一詩更是極具杜詩風骨,古樸沉雄。錢灃返鄉后又作《還鄉 三首》。南園的《還家三首》淳厚古樸,情感充沛,實屬佳 作。特別是“人生固有窮,但恐行制低。齊人饕富貴,羞死 妾與妻。”[9] 化用《孟子》中《齊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 表達了自己的儒士之志。錢灃在任九年翰林院檢討后,于乾 隆四十五年(1780)出京至廣西擔任鄉試副考官。依照慣例, 中舉的舉人在發榜后要向座師獻禮,并建立一種終身制的師 生關系,但是錢灃從不接受。他認為 “寒士至京會試,資斧 不易,但愿勉為名臣循吏,吾與有榮矣。”[10] 錢灃出身尋常 人家,在為官后不見利忘義,體恤寒門學子,品行實屬高潔。 乾隆四十六年(1781)錢灃改官御史。錢灃一上任便參奏了 一起牽扯龐雜的貪污案,二十七天彈劾時任陜西巡撫的大僚 畢沅,由此獲得了耿介直言的聲名。事實證明,上疏彈劾畢 沅并不是錢灃為證明自己的倉促作秀之舉。接下來,“乾隆 四十七年(1782),錢灃上疏參奏國泰,于易簡貪縱營私及 種種不法,舉朝為之震動。”[11] 錢灃兩次不顧個人安危直言 進諫,乾隆對其有了良好的印象。
乾隆四十八年(1783),錢灃遷官至通政使司副使任湖 南學政。錢灃在湖南擔任學政期間對湖南學子關懷有加,從 不利用官職之便巧取豪奪,湖南一時學風清正。然而,由于 錢灃在兩次納諫中得罪了不少權貴,出任湖南學政雖勤奮肯 干,但難免出現失誤讓人有機可乘遭到貶官,家中又逢喪事 只得匆匆返鄉。此時的錢灃已年過半百,路途的奔波和內心 的疲憊讓他的身體大不如前,可是他的意志并未因此消沉下 去,等待服滿喪期再度歸朝。錢灃歷經變故后對政治的敏感 程度大大提高,處理政務也更加成熟。在他重新出任御史后, 約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上疏了《請復軍機舊規疏》,內 容既婉轉又直指寵臣和珅,得到了乾隆的重視,讓其以御史 的身份對和珅供職的軍機處進行監督。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錢灃竟于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十八日在北京猝然長逝。 錢灃去世后,同鄉師友,弟子均詩詞哀悼、灑淚嘆息,他的 清風勁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小結 中國邊陲之地,小小的瘦馬御史以高潔的人格撐起一片 清正的天地,錢灃的清廉無私、耿介正義為后輩樹立了學習 的榜樣。以錢灃的人生經歷觀其詩,詩如其人老道剛健、風 格沉雄。從錢灃的詩觀其人,又是其人格精神的最好佐證。
參考文獻: [1][2][3][4]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 局,2009:26615.
[5]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453.
[6]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487.
[7][8]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 2009: 13466.
[9]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467.
[10]云南省文史研究館.云南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434.
[11]朱桂昌.錢南園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