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錄異記》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撰的一本道教仙傳筆記小說,口語化程度較高,有較高的語言價值。把杜光庭《錄異記》與《漢語大詞典》對照,發現后者存在漏收詞目、釋義不確、義項缺失和書證滯后四個方面的問題,文章分別選取若干詞條進行考辯說明。望所舉資料可供《漢語大詞典》再版時做一些參考。
關鍵詞:錄異記;漢語大詞典;詞匯
作者簡介:田雪(1996-),女,漢族,重慶開州區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方向:上古漢語。
[中圖分類號]:H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2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一部集古今漢語語詞之大成的巨著,是我國目前最權威的大型語文辭書,也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漢語詞語、閱讀古籍、研究古代文史的極其重要的工具書。《錄異記》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所撰的一本道教仙傳筆記小說。該書原本十卷,今存《正統道藏》洞玄部記傳類,載八卷。書中所收古今怪異故事,分編為仙、異人、忠、孝、感應、異夢、鬼神等十七類,體例類似于《博物志》、《搜神記》。《錄異記》中所收材料頗富,用語平易、口語化程度較高,具有較高的語言研究價值。我們將《錄異記》詞語作為基礎材料,與《漢語大詞典》對照,發現《大詞典》對于《錄異記》中所收錄的一些詞語存在不少疏漏,主要包括詞目漏收、釋義不確、義項缺失和書證滯后四個方面。文章將分別擇取若干條詞條進行考辯說明,以期對《大詞典》的再版做一些補充資料。
一、《漢語大詞典》漏收詞目
【塑畫】
乃售與塑畫之人,為佛額珠而已。(《錄異記》卷二)
按:《說文》:“塑,從土,朔聲。”《廣韻·暮韻》:“塑,塑象也”。塑,本義即為用泥土、石膏等造出人或物的形象。《大詞典》:“畫:(6)繪畫;作畫。”此為“畫”的常用義項。因此,“塑”、“畫”并列成詞,可表塑像、描繪之意,其對象多為神佛。“塑畫”一詞,文獻中用例頗多。例:唐代《地藏菩薩本愿經》:“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宋代邵伯溫《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十六: “他叢祠妄以土木丹青塑畫鬼神等物者,當從州縣按舉置于理。”金劉祁《歸潛志》:“雜學,通太玄數,又善繪畫及塑像,雖居官,輒為人塑畫自神。”元代祥邁《辯偽錄》:“京通玄關觀音院正殿三間塑畫完具。”《大詞典》當收。
【奔問】
是時車駕已巡幸陳倉,諸侯奔問相次而至。(《錄異記》卷二)
按:《說文·夭部》:“奔,走也。”本義為疾走,快跑。如《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漢語大字典》:“問,(7)問候;慰問。”如:《論語·雍也》:“伯牛有病, 子問之。”奔問,形容急切地奔相問候,多用于君臣之間。《錄異記》書中一共出現了兩次“奔問”,除了上列示例,還有一例,《錄異記》卷二:“良久方蘇,自草遺表,懇陳晉王忠孝誠節,自言老病,不得扈衛奔問,詞旨激切,覽者感動,公嗚咽涕泗,移時絕筆而薨。”兩次“奔問”都表示,下臣急切地奔向君主,表達其問候,以示誠心。“奔問”一詞歷代文獻有載,最早出現在《左傳》:“臧文仲曰:‘天子蒙塵于外,敢不奔問官守。”后如:《資治通鑒》:“荊、江諸郡聞玄播越,有上表奔問起居者,玄皆不受,更令所在賀遷新都。”《舊唐書》卷二十:“故吏感恩,爭來奔問。”《新唐書》:“克用遣使者奔問行在,帝因詔克用、珂以兵趨新平,又詔涇州張鐇會克用軍以扼岐陽。”《大詞典》失收此詞,當補。
【息跡】
自是杜門息跡,養疾累月。(《錄異記》卷三)
按:《漢語大詞典》:“息,(14)滅絕;消失。”如《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鄭玄注:“息,猶滅也。”跡,跡的異體字。《說文解字》:“跡,步處也。本意腳印、足跡。文獻中首見“息跡”于《莊子》:“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文中的“息跡”,從語法結構上來說這是一個使動用法的短語,表“使足跡消失”。而后“息跡”逐漸固化為一個詞語,表義整體抽象化,多為休息之義、也有消失之義。《錄異記》中“息跡”,表休息之義。此義后世文獻用例頗多,例:唐代《釋迦方志》:“北顧吠舍厘城中息跡處,寺東三十里。”元代陳性定《仙都志》:“轍跡峰前聊息跡,忘歸洞口未能歸。”宋代黃庭堅《巖下放言五首之靈椿臺》:“人就陰而息跡,鳥投暮而來歸。”還有表消失義,用例較少,如:《清史稿》 :“時患匪,設方略擒其渠,盜賊息跡。”《大詞典》當收。
【群隊】
諸小蛇,如椽如柱,如十石五石,甕者數百頭,隨之自東向西,群隊行旅。(《錄異記》卷五)
按:《說文解字》:“群,從羊,君聲。”本義:羊群;獸群;人群。《漢語大詞典》:“隊,(3)行列。”群隊即為雙音節同義聯合詞,表示成群結隊,隊伍。后世文獻多見,如宋代悟明《聯燈會要》:“多有鬼神群隊。”宋代朱熹《朱子語錄》:“物事有當散底:號令當散,積聚當散,群隊當散。”宋代《太平廣記》卷四百四十六:“生于深山中,群隊動成千萬。”元代宋方壺《南呂·一枝花·蚊蟲》:“相趁相隨,聚朋黨成群隊,逞輕狂撒蒂帶。”《大詞典》失收此詞,當補。
二、《漢語大詞典》義項缺失
【情旨】
忽見其表丈祗待于生,供以湯茶所須,情旨敦厚。(《錄異記》卷四)
按:“情旨”在句中為情感、情義之意。《說文解字》:“情,人之陰氣有欲者也。“情,本義即為感情。《大詞典》:“旨,(3)意思;意義。”如《宋書·謝靈運傳論》:“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因此,情旨可以組成同義聯合詞,表情感、情義。《大詞典》詞條“情旨”有兩項義項:(1)猶情由。(2)心愿;想法。未收此條義項。但古代典籍中用例頗多。例:梁沈約《宋書》:“情旨無隱,已昭天鑒。”唐房玄齡《晉書·列傳》:“情旨慷慨,深所鄙薄。”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卷第十五:“其情旨哀槍,乃過于詞,前人未有此格也。”故“情旨”一詞的“情感”之義失收,《大詞典》當補此義項。
【摧落】
神武皇帝港龍之時,光化二年己未五月四日丙申,山土摧落,洞門自開。(《錄異記》卷六)
按:《大詞典》中“摧落”所載有兩義:(1)凋零;衰落。(2)頹喪。但《錄異記》中“摧落”,表“從高出墜落、摔落”之義,未載。《說文解字》:“摧,擠也。從手,崔聲。一曰挏也,一曰折也。”本義為折斷。《大詞典》:“摧,(3)毀;毀壞。”舉例如曾釗《詩毛鄭異同辨》卷下:“摧亦墜也……言先祖之業將墜也。”《大詞典》:“落,(3)下降;下墜。”舉例如三國魏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云重積而復散,雨垂落而復收。”因此摧落一詞,有表“從高出墜落、摔落”之義。其他文獻用例如: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銅柱摧落,炎燄息閑。”清代吳任臣《十國春秋》:“令其洪逺必東宮將來之慶,裁及八日而鐘隕于地、龍首摧落。后主果八年而亡。”清代張烈《讀易日鈔》:“山本髙于地而今附著于地,摧落之象也。”因此,“摧落”表“墜落、摔落”之義,《大詞典》失收,當補。
三、《漢語大詞典》釋義不確
【出牒】
即命出牒補署,俄爾受牒入謝,迎官將吏一二百人,侍從甚整。(《錄異記》卷四)
按:《大詞典》:“出碟,猶出牌。”有誤。出牌,《大詞典》釋義有二:(1)發出捕人或提人的牌照。舉例《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四兒到官,把首尾一五一十說了,事情干連著二女,免不得出牌行提。”(2)玩雀牌或撲克牌游戲時將牌打出。如:老李,該你出牌了。《說文》:“牒,札也。”本義為簡札。出牒,即指發出文書,通常由官方頒發的證明某事的文件。如上列《錄異記》的例子中“出牒”一詞,表授予官職的文書。(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縣家出牒,差人遞向登州去。”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問為何人,短衣人出牒,示令自審,第一即己姓名。”此二例中“出牒”,都表示為官府的公文。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女家訟于官,官即出牒拘攝。媼已攜女先逃,不知蹤跡。”此處“出牒”,指的是官府發出捕人或提人的牌照,與“出牌”的(1)義項相同。“出牒”泛指由政府官方頒發的文件,其中包括了“出牌”的(1)義項,顯然,“出碟”的表義范圍更廣。且“出牒”中沒有“出牌”中“(2)玩雀牌或撲克牌游戲時將牌打出”的義項。因此,《大詞典》:“出碟,猶出牌。”釋義有誤,只有”出牌“表“發出捕人或提人的牌照”之義時,“出牌”同“出碟”。當改。
四、《漢語大詞典》書證滯后
【浮爵】
今二子好云路之榮,慕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永延,貴一夕之浮爵,痛焉悲夫!(《錄異記》卷一)
按:《漢語大詞典》:“浮爵,虛榮的爵位。”最早引例為宋代洪邁《容齋四筆·鬼谷子書》:“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松之永延,貴一旦之浮爵。”過晚。
【覆載】
長七尺三寸,人跡稱之,指長尺余,文深一寸,健嘆曰:覆載之問,何所不有?(《錄異記》卷二)
按:《大詞典》:“覆載:(2)指天地。”引例最早為宋代陸游《賀曾秘監啟》:“雖身居湖海之遠,而名滿覆載之間。”過晚。
【呵殿】
忽遇列炬呵殿,旗幟戈甲,二百許人,若節使行李。(《錄異記》卷三)
按:《大詞典》:“呵殿:(2)指此類儀仗隊伍或隨從人員。”引例最早為宋代姜夔《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詞:“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過晚。
【漫沒】
每大潮水,漫沒其上,不見此浪,船則得過。(《錄異記》卷五)
按:《大詞典》:“漫沒:淹沒;沉沒。”引例最早為清代褚人獲《堅瓠廣集·海龍王宅》:“每大潮水漫沒其上,不見此浪。”過晚。
此外,還有人工、物業、留連、相酬、火燭、冥曹、擁爐、典切、健卒、等詞語不再一一列舉。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訂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3](前蜀)杜光庭撰 羅爭鳴輯校.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6.
[4](前蜀)杜光庭撰. 王斌、崔凱、朱懷清輯校.錄異記輯校[M].成都:巴蜀書社,2013.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