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部優秀的短篇小說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小說營造出來的情調和美感。《如果大雪封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哀而不傷的詩意美,在平和從容的敘述中表現詩意,在省略節制的含蓄中潛藏詩意,在與外界環境和常人思維不相符處追求詩意,傳達出一種悠悠情愫。
關鍵詞:《如果大雪封門》;詩意敘述;詩意追求
作者簡介:齊新垚(1996-),女,漢族,河北保定人,天津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02
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如果大雪封門》以幾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為底,敘述了在艱難生存中帶有理想色彩的精神追求。此篇小說并沒有大眾意義上底層文學過度強調的殘酷與辛酸,而是重在表現一個一無所有的青年的詩意理想。在匆忙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一個執著看雪的人為了看雪所做的堅持,最后在一場大雪中營造了沖淡平和的詩意空間,充分洋溢著詩意美感。在此,筆者對小說的詩意美進行研究分析。
一、平穩節制的詩意敘述
(一)從容平暢的敘事
小說以“我”與林慧聰相識,和他一起等待大雪,最終看到大雪封門的景象三階段結構全篇。主要圍繞想看大雪封門這一愿望的實現展開,在等待過程中有過差錯與緊張,但始終沒有達到劍拔弩張的狀態,而是有一股無奈的憂傷和理想即將破碎的恐慌。
首先這一主題并沒有過多的對立面來阻礙,愿望的實現只是因為鴿子的失蹤變得有些緊迫,作品沒有快節奏的沖突敘事,哪怕是在惡劣的天氣下鴿子減少,敘述的節奏仍然平緩,語調沉著,“鴿子還在少,雪還沒有下”。其次小說的敘述者是一個夜間工作者,在白天是相對清閑的,所以在小說的敘述中,白天的場景占大部分,是從一個休息者的視角來看待生活,沒有過多的壓力。與同伴合伙打鴿子來享受美食,為鴿哨聲所擾跑步追趕,看林慧聰放廣場鴿,交代林慧聰的來京緣由和生活狀況,和林慧聰一起保護鴿子、等待大雪封門。作品始終以平穩的敘事節奏和敘述語調講述這幾個青年人的生活,即使是鴿子越來越少,也是幾句淡淡的“增加清點次數,林慧聰很焦慮”這樣的表述。這種從容平暢的敘述是構成小說詩意美的首要條件,在樸素的描繪中感受到簡單的質樸之氣。
(二)省略節制的含蓄手法
徐則臣的小說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謎團”的存在,在省略中凸顯節制。《如果大雪封門》是一個精煉的短篇,最突出的謎團就是鴿子的不斷丟失。鴿子隔三差五在少,附近沒有鴿群,不存在被拐跑的可能性,行健和米籮也沒有明目張膽地射殺過,彈弓始終放在顯眼的地方。“我和慧聰也在一直追著鴿子跑,出門之前和回來之后都會清點一遍,可鴿子還在少。后期,林慧聰夜間也會醒兩次。凌晨一點半一次,五點一次,到院子看鴿子們是否安全。行健和米籮夜里起來撒尿也會幫他留一下心。可鴿子繼續丟。”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個謎團在小說中留下了空白,使小說情節空曠悠遠,在整個敘述環境中給人一種朦朧的詩意美。還有一天晚上,“喝酒之前我們仔細地檢查了每一個鴿子房,確信即使把這些鴿子房原封不動地搬到西伯利亞,鴿子也會暖和地活下來的。”但第二天一早,“四只鴿子,硬邦邦地死在他們的小房間前。不知道它們是怎么出來的,也不知道它們出來以后木盒子的門是如何關上的。”謎團增添了小說的神秘性,這些省略使小說更具吸引力。在鴿子不斷丟失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無法言喻的不安,這種不安的感受讓讀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構成了小說詩意美的精神世界。
同時,小說的敘述也十分節制。小說一共提到十個人物,交代比較清楚的只有林慧聰一人,但林慧聰以后的去向還是一個空白,留待讀者創造。占據小說開頭和結尾這兩處重要位置的卻是兩個刻畫很少的人物。開篇第一句就是“寶來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來了。”充分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后,寶來的事件就此戛然而止,只是在與林慧聰相識的時候一句話交代過去,“寶來為了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在酒吧門口被幾個混混打壞了腦袋成了傻子,被他爸帶回了老家。”淡淡幾筆就完成了一個人物的出場和離去,這種有節制的敘述使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主次分明又不會單一無趣。結尾處是女人的離去,她只在小說中出現過一次,還是在“我”遠遠注視下的一個形象。人物都像是一個橫截面,表現出這個面后就可以離場。徐則臣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過,“小說家一定要會講故事、要會講精彩的好故事,這毫無疑問。但你不能把注意力僅僅放在講故事上,因為小說往往是在故事停止之后才真正開始,這一段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才需要我們下大力氣去經營。”這種省略節制的敘述使小說有形象卻不繁雜,充滿了含蓄的詩意情調。而且開篇和結局都是人的離開,給小說籠罩上一層朦朧的憂傷。
二、逼仄環境中的詩意追求
(一)屋頂和地面
這幾個青年在地面上生活,但喜歡在屋頂上休閑。“寶來一直說要在屋頂上打牌打到雪落滿一地。”其他人也總是在屋頂上走來走去。屋頂這個高處是他們抬抬腳就能擺脫地面的地方,在這里可以暫時忘卻生活的艱難,盡情發泄不滿和暢想美好未來。屋頂是和天近的地方,看著地面是一種俯視視角,有一種高于普通的自豪感。平日這些年輕人在屋頂上打鴿子,打牌,放松自己。在林慧聰搬來與他們同住的時候,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一直想到你們的屋頂上。你們扔掉一張牌,抬個頭就能看見北京。”這種居高的位置是他們渴求的。關于大雪的想象和觀看也都是在屋頂上,屋頂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地面的反面,這兩者都是生活中的常見物,卻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在力所能及的自由中,高處的屋頂就帶給他們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在這里似乎會離夢想更近一些,離管束更遠一些。
(二)雪和風
本文的天氣描寫,基本就是雪和風兩者,而這兩者又如此不同,在單純的能指下還有別樣的所指意義。風是日常,它代表嚴寒、冷酷。雪是眾所期待的,是平等、純潔。通過在日常風中的生活來期盼雪,表現出逼仄環境中的詩意追求。開篇第一段便是對狂暴的風的描寫,“冷風扒住門框往屋里吹,門后擋風的塑料布裂開細長的口子,像只凍僵的口哨,屁大的風都能把它吹響。行健縮在被窩里說,讓它響,我就不信首都的冬天能凍死人。”這寒冷的風不僅在精神上挑戰這群緊張的青年,還在物質上造成損失。“西伯利亞寒流來的那天晚上,風刮到了七級。門外的北京一夜風聲雷動,夾雜著無數東西碰撞的聲音。”第二天醒來,已經有四只鴿子凍死。風在小說里的肆虐就像殘酷的生活給這些青年人的打擊,可盡管如此殘酷,他們仍有理想追求,渴盼雪的到來。在想象中,“那將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將是銀裝素裹無始無終,將是均貧富等貴賤,將是高樓不再高、平房不再低,高和低只表示雪堆積得厚薄不同而已——北京就會像我讀過的童話里的世界,清潔、安寧、飽滿、祥和,每一個穿著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來的人都是對方的親戚。”這是這群在外拼搏的人的理想世界,他們渴望這樣一種平等的認可。這種理想就通過詩意的雪來傳達。在大雪真的到來時,“他覺得積雪覆蓋的北京更加莊嚴,有一種黑白分明的肅穆,這讓他想起黑色的石頭和海邊連綿的雪浪花。腳下的新雪蓬松溫暖。”這場大雪終于圓了林慧聰的夢,在當時殘酷的環境下,這份詩意終于到來,這就像是一種儀式,一種朝圣,這種詩意是生活繼續的動力。
(三)平庸中的詩意理想
在平緩的敘述中,在含蓄的空間里,林慧聰出現了,那個白凈瘦小的像初中生的年輕人走進了這群北漂者的生活,同樣感受著凌厲的風和酷寒的冷,卻有著不一樣的精神世界。
家快遠到了中國最南端的林慧聰,在高考作文中竟然不管三七二十一寫下了《如果大雪封門》,在這個決定命運的考試中,他孤注一擲地選擇了理想,這個詩一般的追求讓他一百五十分的試卷連對半都沒考到。這個青年人就在眾人都想要高分考好大學、掙錢的環境中單純固執地走向詩意。“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門,而是想看到了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樣子。”這個理想支撐了整篇小說,也闡明了林慧聰的精神世界。“我要踩著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為了這個愿望能夠實現,林慧聰開始了奔波受凍的生活。鴿子越來越少,慧聰考慮的不是如何生活,而是能在鴿子數量接近那個危險而又精確的概數之前來得及看見一場大雪。這個從南方以南來的人把所有的詩意都寄托到了大雪上。
終于大雪來了,林慧聰的詩意理想得以實現,“他團起一顆雪球一點點咬,一邊吃一邊說:‘這就是雪。這就是雪。”讀者不知道林慧聰以后會變成什么樣,但都會記得,有一個少年為了看一場雪把高考考砸了,把生活放下了,這個夢一樣的少年讓奔波于途中的人感受到了理想的真誠和詩意的追求。
在獲獎感言中,徐則臣提到,“我相信一個人的內心總會藏著些隱秘的愿望,干凈到可以僅僅是看一場毫無功利的大雪;因為夙愿難平,因為種種錯過的機緣,它在我們心中糾結、纏繞,揮之不去,以致成為我們生活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筆者認為,這愿望就是此篇小說的精神所在。這種在平穩節制的敘述中傳達出的詩意、與人物逼仄生活相對立的巨大的心靈空間里產生出的詩意、在獨樹一幟中追求出的詩意便是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徐則臣.如果大雪封門[J].《收獲》2012,第5期.
[2]張清芳.省略和空白的敘事美學——論徐則臣小說的敘事特點[J].當代文壇,2007,6(6):32-34.
[3]孫海燕.論徐則臣《如果大雪封門》的疏朗品格[J].中國圖書評論,2017,4:13-15.
[4]李墨波. 徐則臣:小說在故事停止之后才開始[J].文藝報,2013.11.
[5]楊慶祥.輕的或重的——評徐則臣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J].文藝報.2014.9.
[6]劉宇華.省略帶來的別樣魅力:《如果大雪封門》[J].文學教育.2019.8.
[7]張琦.“鴿子”與“大雪”神秘意象的輕重轉換——評徐則臣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J].名作欣賞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