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名的裘德》是托馬斯·哈代于十九世紀創作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受到了廣大讀者歡迎。在這部小說中,哈代描繪了主人公裘德悲劇的一生。本文將通過對這篇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裘德和淑·布萊德赫的悲劇性進行分析,來探究人物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有如此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與個人原因。
關鍵詞:《無名的裘德》;悲劇性;社會原因;個人原因
作者簡介:王全龍(1990-),男,漢族,安徽桐城人,文學碩士,馬鞍山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3--02
一.《無名的裘德》中主要人物的悲劇性
1裘德“基督寺”理想的幻滅及其第一次婚姻的失敗
小說中,裘德寂寂無名卻胸懷大志。小時候,其父母婚姻生活不幸且早亡。老姑太太收養了他,住在瑪利格倫的小村莊里。他酷愛讀書,勤奮好學,但老姑太太沒有能力支持他上學,給他找了一個在莊稼地趕鳥兒的活兒,后來因為他同情小鳥,“來吧,你們吃吧,親愛的小鳥兒,你們飽飽地吃一頓吧!”[1]8結果遭到雇主的毒打并被解雇。由此只能在老姑太太的面包店里做工。但他并不滿足于這種生活,努力學習拉丁文,甚至驅趕馬車時也忘我地學習。他比大學里的那些富人子弟更聰明、更有學識。
他對“基督寺”這個大學城充滿幻想,渴望成為那里的一名大學畢業生?!八麑剿潞喼倍紣鄣们榘V意醉了。”[1]18在那兒裘德可以實現他的夢想,謀一神圣的職位,改變他的生活和命運。但對他來說這座城市像空中樓閣,理想卻又遙不可及?!拔覀冞@兒的人,從來沒有跟基督寺打過交道的;基督寺那兒的人,也從來沒有跟我們這個地方打過交道的。”[1]12因為大學是專為那些百萬富翁的兒子開的,因而是不會為沒地位裘德敞開大門。哈代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裘德的悲劇基礎,就在于“一個人想過的理想生活同他命中注定要過的悲慘生活之間的對立”。[2]183
裘德長大后意識到要想到他所向往的基督寺去,必須得有謀生的能力,于是他去阿爾夫銳屯學石匠工。但不久被艾拉貝拉引誘,裘德被壓抑的性欲因遇到艾拉貝拉而得以釋放,“其實那種像磁石一般的吸引力對他所引起的感覺,不用說出來就夠明顯的了?!盵1]38他暫時把他的基督寺置于一邊,而事實證明他錯了。艾拉貝拉把婚姻作為工具來滿足其物質追求的虛榮心。后來發現裘德并不能滿足其對物質的要求,便把他拋棄。這是裘德理想的破滅和婚姻失敗的開始。
1.2裘德與淑婚姻的失敗
淑與裘德一樣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中,缺乏父母的關愛養成了她獨立自主的性格。長大后,淑閱讀了很多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思想見解和人格魅力。
裘德后來與淑相遇,兩人志趣相投,后來相愛。這段違反社會傳統倫理的愛情受到了社會的譴責。淑所在的學校將她開除,結果她被迫和費勞孫結婚,從此開始了和費勞孫沒有感情的婚姻,其婚姻合法卻不合乎道德。
淑和費勞孫結婚后并不幸福,淑意識到她的真愛依然是裘德,于是不顧一切地離開了費勞孫,并和裘德開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他們違背傳統的結合挑戰了世俗,這使裘德失去了再當教長的可能。裘德作為“第三者”破壞了別人合法的婚姻,其行為違背了當時的宗教、習俗及道德,所以他們承受著社會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壓力。裘德被解雇,他們生活拮據,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八麄冊诓贿h的地方上又找到了第二家,但是這一家的主人卻不但端詳淑,而且連裘德,連他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也都端詳了一下,跟著挺客氣地說:‘對不起,我們這兒的房子不租給有孩子的房客,說完了就把門關上了。”[1]343因為他們沒有結婚而又帶著孩子,也找不到住處。
直到有一天裘德找到了工作,與淑欣喜地回家后,卻發現裘德的大兒子“小時光老人”勒死了幼小的弟妹并自殺。淑受到了致命地打擊,失去了與世俗力量抗爭的戰斗力,她錯誤地把孩子的死視為上帝對他們違背社會傳統道德而結合的懲罰。
她在極度的悲傷中停止了反抗。她完全屈從于整個社會環境對她的迫害, 屈服于陳腐的社會習俗,屈服于命運,放棄真愛,重新回到她的丈夫費勞孫身邊。而裘德對淑念念不忘,頹廢度日,郁郁而終。
二.主人公悲劇性原因
裘德與淑的悲劇的形成是其自身的因素與社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他們不僅僅代表著自己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2.1裘德悲劇性的原因
2.1.1個人因素
裘德家庭不幸,父母早亡,心底里對愛十分渴望。他心地善良,對世間萬物抱有一顆仁慈之心。他在莊稼地轟鳥兒,不忍鳥兒無食,“親愛的小鳥兒,你們飽飽地吃一頓吧!”[1]8“看見剪晚枝的(那時樹里的汁液都已升到樹梢,一剪樹枝,就有好些樹枝流出來)他就心疼。”[1]10“他對命運手中的傀儡懷有憐惜之情,而這種憐憫同情從人類推廣到蚯蚓,乃至推廣到樹木的落葉?!盵5]84
他立志要到基督寺學習,謀一份神職,卻受到艾拉貝拉的引誘,“她把手放在胸前,從那兒把雞蛋掏了出來”,[1]53“但是還沒等他到她跟前,她就又同樣很快地把雞蛋放到原來的地方上去了”,“結果是裘德伸手探到她懷里,勝利地把雞蛋抓住了”。[1]54于是,他把基督寺的理想置之不理,陷入艾拉貝拉的圈套與之結婚,裘德內心對她的欲望戰勝了他的意志。裘德總是耽于自己的情欲,意志不堅定,“愛女人,比做大學畢業生,比做牧師,都好得多;不錯,比做主教都好!”[1]46對理想缺乏堅定的意志力,這是其性格的缺陷,決定了其理想實現的艱難以及這段只有陰謀的不道德婚姻的最終失敗。
2.1.2社會因素
事實上,造成其基督寺理想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19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教育制度。裘德渴望知識,夢想通過對教育的追求掌握自己的命運。盡管他通過自學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卻因為他的貧窮,沒地位,資本主義教育制度仍然拒之于大學門外。而有錢有勢的大學生即使沒有學識,卻仍可以當牧師。裘德的追求是當時“鄉村教育逐漸普及后有知識的一代青年勞動者要求改變自身地位的圖影”。[1]2殊不知作為下層階級的、沒有社會地位的裘德是找不到通往“基督寺”的出路的,他的這個理想注定會幻滅。資本主義下的教育制度粉碎了無名的裘德一生的理想。
2.2淑與裘德婚姻悲劇的原因
淑在這部小說中被刻畫為一位有思想的女性,但超前的思想與滯后的社會之間的矛盾使其時時陷入悲傷的境地。從開始與裘德相愛,到與費勞孫的無愛的婚姻,然后與費勞孫離婚而與裘德“非法”同居,后來遭遇孩子們的死之后離開裘德,回到費勞孫身邊,這一連串的不幸的經歷的出現固然有其家庭和自身的性格因素,但社會的壓迫是釀成其悲劇的主要原因。
2.2.1個人因素
淑小時候,父母因為一段不幸的婚姻分道揚鑣。她由母親撫養,缺少父愛的淑骨子里是軟弱的,缺乏一種堅定的意志與精神。說她是一個有思想、有見解的女性是不錯的,淑帶學生去參觀耶路撒冷模型的巡回展覽時,對耶路撒冷的古城模型作出了大膽的評價,“不論那個地方,也不論那個地方的人,都不能算是最優秀的,都比不上雅典、羅馬、亞歷山大城和別的古城?!薄安贿^,我親愛的女孩子,你要想一想,它對咱們,發生了多大的影響?。 盵1]109他對于別人的反駁默不作聲,她堅持己見的意志不夠堅定。
除此之外,淑言語上對基督教極端不滿和不解,事實上行動遠未跟上思想。在她內心深處,害怕做錯事情受到懲罰。一次,淑買下了裸體的維納斯和阿波羅像?!八氲阶约鹤隽诉@樣大膽的事,身上哆嗦起來”,“她從樹籬上采了一些大個兒的牛蒡葉子、洋芹和其他長得茂盛的東西,用它們把這兩件很累贅的玩意兒盡可能地包起來?!盵1]95可以說,淑內心對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存在敬畏心理,這同樣可以說明她沒有堅定意志去反抗社會。所以在經歷孩子們的死后,她認為是上帝對她做錯事的懲罰。于是她放棄與裘德的婚姻,回到費勞孫身邊贖罪。這種性格下的淑易被社會傳統擊垮,無法堅定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對其最終的婚姻悲劇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2.2.2社會因素
首先,社會道德傳統的壓制。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封建觀念依然濃重,傳統的倫理道德否定未婚同居。他同居的對象是自己的表妹,而且那時裘德并未與艾拉貝拉離婚,法律上,艾拉貝拉仍然是裘德的合法妻子。這段不符社會道德的婚姻受到了社會的阻撓,他們遭受人們的蔑視,裘德被剝奪了工作,家庭陷入貧困,居無定所。他們每每搬到一個新住所,一旦被人們知道他們是未婚同居,都要被驅趕,這段不會被世俗認可的婚姻,注定以悲劇收場。
其次,婚姻制度與宗教的禁錮。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婚姻制度十分陳舊。當時對婚姻的觀念是:婚姻是上帝賜予有德行的人的獎勵。因此,對于上帝賜予的婚姻,任何人都沒有解除的自由。這種婚姻制度與基督教聯系在一起,壓制人的真實情感。基督教教義不允許艾拉貝拉與裘德離婚、淑與費勞孫離婚,所以裘德與淑的“非法”同居不被社會所接受。淑與裘德大膽爭取自由,反抗社會道德、宗教禮法,結果卻受到了社會的譴責,生活困苦不堪。進而孩子們慘死使淑錯誤地認為這是上帝對自己的懲罰,于是她又回到了費勞孫的身邊進行自我救贖,她從一個大膽叛逆宗教的人最終變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過著痛苦不堪的生活,這是她對社會的妥協。“裘德的奮斗和反抗表面上是一個人在反抗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實質上他體現了被壓迫的普通人向舊的道德準則、宗教觀念、婚姻習俗和教育制度發出的挑戰”。[4]543
他們最終婚姻的失敗是整個社會的壓迫的結果,是當時人們所接受的婚姻倫理、宗教教義與人性追求自由、平等之間相沖突,社會道德與追求個人幸福相違背的結果。
三.結語
《無名的裘德》整體上描述了主人公裘德對事業和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和淑·布萊德赫兩人對愛情的追求。在此過程中,兩人為實現理想及追求與社會制度、道德傳統作了頑強的抗爭,但由于兩者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最終以裘德失去生命,淑終生遭受折磨收場。本文對裘德和淑的悲劇性進行了分析,并探究了造成其悲劇的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指出社會對下層階級的壓迫最終造成人生的悲劇,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旨在增加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了解和引導人們對當今社會的反思。
參考文獻:
[1]張谷若.譯,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2]哈代.《哈代傳》: 第 2 卷[M].倫敦: 麥克米倫出版社,1933.
[3]李全福,李崗.“從小說《無名的裘德》看哈代的婚姻與宗教觀”[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84頁.
[4]侯維瑞.《英國文學通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