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秀菊 劉晨軒
(1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600;2 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經濟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我國正在建立以科技公司為主要參與者,以市場需求為指導的技術創新系統,推動科技創新。國家在財政和稅收政策方面也給很大支持,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不斷推進,無論是公司、科研機構還是國內各大高校,完成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數量都在穩步上升,科技成果轉化數量也在逐年增長。
表1 2016—2018 年科技成果應用及轉化
數據顯示:2018 年度登記的57618 項應用技術科技成果中,產業化應用的成果數達到31378 項,轉化數量比前兩年高,但所占比重為54.46%卻比前兩年低,說明科技成果登記數量增長很快,但轉化能力不足。2018 年產業化應用獲得經濟效益的成果有17896 項,占全部應用技術成果的57.03%[1]。
各級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到市場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為運用財稅激勵政策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中央、地方及相關部門的財政支出政策是政府有效利用財政支出政策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有力保證。近年來,我國積極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力求根據不同地區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和自身特點,形成上下統一,覆蓋全面且有一定競爭力的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財政政策體系。
1.財政支出政策給創新主體提供資金支持
多數公司、科研機構或是高校不愿意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所需投入成本較大,且收益有極大不確定性,尤其是技術創新的基礎知識和產業通用技術上的創新。而且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創新成果所有權難以界定,嚴重地削弱了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的創新積極性。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直接或間接的財政支持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有效地減輕創新初期的大量資本投資壓力,提高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降低創新風險。
2.政府采購支出幫助創新成果投入市場
通常情況下,政府整合并使用各類信息的能力非常強,因此,政府建立針對各類科技創新成果的采購制度,就給需要轉化的科技成果提供了一個非常可靠的、穩定的市場。政府的可靠性與號召力,使得該市場逐步完善并擴大,科技成果的應用及轉化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公司看得到穩定的市場,就能看到一定的收益保證,也就更有創新的動力,更愿意尋求與科技機構和高效的合作。
稅收優惠作為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通過減稅降費的方式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直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所帶來的預期收益。以2018 年上半年為例,鼓勵高新技術公司稅收優惠政策中,減稅達到了 2886 億元[2],顯著提高了公司的創新活力。而現有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稅收優惠政策增加創新投入
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間接地促進了公司在創新方面的投入資金量。如對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納稅人免征增值稅;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 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 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府給予公司稅收上的優惠,將減少公司資金支出,提高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增加創新投入。
2.稅收優惠幫助公司自身進行研發及轉化
與專業的科研機構相比,公司如果能夠獨立進行研發,則可以迅速將其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但由于大多數公司的研發能力遠遠不及科研機構,加上現金流緊張,公司就沒有動力去自主研發創新。政府通過允許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政策減少企業所得稅,使公司有更多的資源用于科研成果的研發及應用。2019 年我國大力推行的減稅降費為例,各大公司的稅收減免中有70%以上用于公司的新產品研發,老舊技術改造以及再投資[3]。
3.稅收優惠政策有利于股權激勵的實施
近年來雖然我國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都在穩步上升,但是存在研究者在發表了論文,申請了專利以后,該科技成果并沒有被實際運用的現象,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沒有被真正調動起來。稅收優惠政策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給予科技人員個人獎勵,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后,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國家鼓勵科技成果采用作價入股方式轉化,以股權作為激勵是一個合作雙贏的政策,不僅減輕了公司短期負擔,也會讓研發者更投入地進行長期的創新,從而使雙方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中提出:到2020 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近年來,我國每年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R&D)上的支出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 年國家科技支出統計公報》,可以看到2018 年研發支出(占GDP 的百分比)為2.19%,比上年增加0.04個點[4]。該比率雖然逐年增加,但與計劃目標仍有一定差距,財政資金投入強度未達標。
與我國當前財政支出的水平和規模有關,金融投資的階段和結構存在失衡。科技成果轉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研發階段,投產階段和市場開發階段。以資本投資為例,對科研成果和后續市場化階段的財政投資不足,限制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效率。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在三個階段投入的資金應呈現指數增長。目前我國特有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下,資金的支持完全不符合上述規律。在生產試驗階段的資金有很大缺口,甚至出現了與研發階段的資金斷檔,而有大量資金用于科技成果研發和市場化階段。
稅收優惠政策是凝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政策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的稅收減免支持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缺乏系統的設計和協調。尤其是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這一復雜的過程中,目前各個階段的稅收優惠政策尚不明晰。當前,大多數稅收激勵政策都對激勵方法,激勵目標,激勵聯系以及合格受益人的數量設置了條件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高校直接出資成立校辦公司形成的股權可以作為直接激勵給予技術成果發明人。但由于收益的不確定性,成果持有人往往不愿意長期持股,更愿意一次性獲取轉讓收入,而且公司成立之初無法完全確認股權激勵的目標,導致股權激勵難以落實。
根據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現狀,應該堅持嚴格貫徹落實我國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相關政策措施,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財政支出政策的扶持是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可以適當增加對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財政投入強度,到2020 年能夠實現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的目標。
就財政支出結構而言,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政府的科學技術計劃體系,明確資助方向,著重解決企業、科研機構以及高校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重大科技問題。優化財政資金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分配比例,尤其應該加大生產的試驗階段的財政資金支持,使得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資金強度呈現一個不斷擴張的趨勢,最終讓研發、投產以及市場開發三個階段的資金投入能夠實現1:10:100 的科學比例。
從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政策來看,將從稅率變化,稅收優惠政策的規范以及升級相適應的退稅制度等方面進行增值稅改革,重點在于改進抵扣鏈條;對涉及公司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及優惠稅率細化;利用稅收杠桿作用,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熱情,參與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保護科學技術成果創新主體的重要利益。
現行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優惠主要涉及個人所得稅上的優惠,即轉讓環節免交或遞延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幫助科研人員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優惠方式比較單一。通過加大股權激勵稅收優惠可以使其更多元化。首先,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適當地向長期持有股份的研發人員傾斜,在一段時間內享受較低的稅率;投資入股當期可暫不納稅,允許遞延至轉讓股權時,按股權轉讓收入減去技術成果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差額計算繳納所得稅。其次,對于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公司允許按技術成果投資入股時的評估值入賬并在企業所得稅前攤銷扣除。通過全面降低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效率。
我國現行的促進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的財政和稅收政策有效地提高了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效率,將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起到推動作用。國家通過財政支出政策與稅收優惠政策必須雙管齊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法律,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原則,使得財稅政策落到實處,對提升我國的創新實力,早日成為創新型強國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