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營 杜 江
(湖南省煤炭地質勘查院,湖南 長沙 410014)
研究區位于湘中凹陷中北部,其構造位置如圖1所示。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研究區內主要沉積了石炭系測水組、二疊系龍潭組兩套海陸交互相煤系。測水組形成于瀉湖或潮坪環境,厚30~85m,下段為主要含煤巖系,含煤1~7層,其中3#、5#煤層為主采煤層,厚0~7m。區內龍潭組以“北型”為主[5],形成于潮坪環境,僅發育上段,厚34~53.01m,含煤2~3層,2#煤層為主采煤層,厚2.0~3.2m。
(1)顯微煤巖特征
測水組宏觀煤巖類型以半亮型煤和半暗型煤為主,次為暗淡型煤,光亮型煤不常見。顯微組分以鏡質組為主,次為惰質組,殼質組(穩定組)少見。鏡質組主要由均質鏡質體和基質鏡質體組成,次為結構鏡質體,其余組分少量;惰質組由絲質體或半絲質體組成,或主要由粗粒體組成。無機組分主要為石英、黏土礦物,次為方解石和微量黃鐵礦、赤鐵礦。
龍潭組宏觀煤巖類型一般以半亮~半暗型煤為主,光亮型煤較少,鏡質組為47.7%~96.4%,惰質組為3.6%~35.6%,殼質組0%~13.3%。鏡質組中主要以基質鏡質體、均質鏡質體、結構鏡質體常見,偶見團塊鏡質體、膠質鏡質體;惰質組中主要以半絲質體、粗粒體、絲質體常見,另外還有微粒體、碎屑體。無機組分為0.62%~9.84%,以黏土礦物為主。
(2)煤質及煤類特征
測水組原煤灰分(Ad)一般為7.6%~78.7%,凹陷邊緣原煤灰分高,凹陷中部原煤灰分低;干燥基全硫(St,d)0.04%~24.18%,靠近凹陷邊緣硫分較低,而凹陷中部硫分較高。
龍潭組原煤灰分(Ad)一般為8.61%~24.26%,多為低灰~中灰煤;干燥基全硫(St,d)0.48%~6.44%,洪山殿礦區為高硫煤,其他地段多為特低硫~中硫煤。
測水組煤類以無煙煤為主,在西側古陸邊緣為貧煤條帶。龍潭組凹陷邊緣均為高變質煙煤或無煙煤,中心是低變質的煙煤,一般為氣煤。

圖1 研究區構造位置
(1)孔裂隙特征
研究區煤層中宏觀裂隙較為發育,裂隙面大多光滑平直,密度為13條/m;微裂隙較發育,密度為19~35條/5cm,其中一部分為張裂隙,并且有的連通性較好。
研究區煤層中微觀裂隙亦較發育。測水組3煤孔隙為殘留胞腔孔(如圖2a所示),發育靜壓裂隙(如圖2b所示)、層間裂隙、層面裂隙,剪性裂隙(X形)、角礫孔等。煤體顯微構造有的原生結構完整,有的煤體已變形,角礫、碎粒、糜棱質多見。5煤組分以鏡質組為主,瀝青質體較多,含礦物質,局部可見裂隙(如圖2c所示),組分間隙,煤體顯微構造的原生結構完整。龍潭組發育殘留胞腔孔(如圖2e所示),氣孔,局部見裂隙(如圖2f所示),組分間隙。測水組與龍潭組煤體顯微構造的原生結構均較完整。
(2)比表面及孔徑分析結果
測水組3煤比表面積為0.532m2/g,BJH最可幾孔徑為4.048nm,總孔體積為1.436×10-3cm3/g;5煤比表面積為24.987m2/g,BJH最可幾孔徑為4.074nm,總孔體積為20.99-3cm3/g。總體上,測水組5煤相對于3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有利于吸附更多的甲烷氣體。此外,低溫液氮吸附曲線顯示(如圖3a、3b所示),3煤與5煤孔隙類型相同,均以兩端開口的孔和墨水瓶孔為主。

圖2 煤儲層鏡下特征
龍潭組煤層比表面積為0.425m2/g,BJH最可幾孔徑為4.066nm,總孔體積為1.7603cm3/g,具有較低的比表面積和總孔體積,不利于煤層氣賦存。煤的低溫液氮吸附曲線呈倒S型(如圖3c所示),表明孔隙類型以四面開放的尖壁形孔和錐形或雙錐形管狀孔為主。


圖3 研究區煤樣低溫液氮吸脫附曲線
(1)孔隙度特征
測水組煤樣孔隙度介于8.61%~21.04%之間,分布范圍較廣,屬于中、高孔隙度儲層;龍潭組煤樣的測試值介于6.59%~15.94%之間,分布相對集中,且大部分都在9%附近,屬于中、高孔隙度儲層。
總體上研究區主要煤層隨著鏡質組含量增加,孔隙度具有減小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鏡質組多含小孔、微孔,從而導致孔隙度減小。隨著惰質組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這是由于惰質組通常多含中大孔,因此惰質組含量與孔隙度正相關(如圖4所示)。


圖4 研究區孔隙度地質控制
(2)滲透率特征
研究區垂向巖心滲透率普遍較小,集中在0.004~0.030mD之間。垂向巖心滲透率偏小的主要原因是埋深大,煤體破碎,地應力高。水平巖心滲透率相對垂向滲透率較大,主要是集中在0.01~0.1mD之間。總體上看,研究區煤層滲透性較差,滲透率較低,為低滲透性儲層。
研究區煤儲層壓力及壓力梯度都比較高。由圖5可知,煤儲層壓力受埋深、地應力影響較大,線性關系較好。較高的儲層壓力表明煤層具有較高的地層能量,有利于儲層壓力釋放,促進煤層氣解吸。僅從該角度來看,有利于煤層氣開發。
通過對研究區煤層等溫吸附實驗數據分析,研究區煤層臨界解吸壓力較高,達到4.26MPa,臨/儲壓力比為0.92,說明儲層能量較高,有利于煤層氣的解吸。計算得到研究區煤層的理論飽和度為66%,實測飽和度為97%,飽和度較高,為近飽和煤層,煤層氣資源較好。理論采收率高達61.7%。

圖5 研究區煤儲層壓力與埋深、地應力關系圖
(1)研究區煤儲層孔裂隙較為發育,測水組5煤相對于測水組3煤及龍潭組煤層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有利于吸附更多的甲烷氣體。
(2)研究區煤儲層屬中、高孔隙度儲層,屬低滲透性儲層。
(3)研究區煤儲層具有較高的地層能量,有利于儲層壓力釋放,促進煤層氣解吸。
(4)研究區煤儲層臨界解吸壓力較高,有利于煤層氣的解吸,為近飽和煤層,煤層氣資源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