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緩緩 葉永芳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二二四地質隊,江西 南昌 330002)
在厚~巨厚煤層條件下,煤層一次采全厚和分層開采對覆巖活動的影響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哪種開采對覆巖活動產生的影響大,不同的分層方式又會有什么不同。論文擬圍繞上述問題,依據FLAC3D數值模擬軟件,以淮南潘二礦11223工作面3煤開采為理論研究對象,以期建立較為完整的厚煤層多分層開采覆巖活動規律,為該地區或類似地區厚乃至巨厚煤層開采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
11223 工作面位于潘二礦東一采區,工作面走向長度1400m,傾斜長180m,回風巷標高為-464~-496m,運輸巷標高為-521~ -556m。區內可采煤層3煤厚3.0~8.4m,平均厚度為5.5m;1煤厚3.1~4.8m,平均厚度為3.53m。3煤頂板由泥巖、砂巖及中細砂巖組成,巖性變化大,厚度不穩定,屬于不穩定~中等穩定頂板;1煤底板巖性也為砂泥巖層,煤層賦存較穩定。地質構造為一單斜構造,煤層傾向北。
由于巖體及其結構的復雜性,在使所建模型盡可能反映原始地質條件的情況下,對其作了一定的假設和簡化,以利于數學計算。本次模擬作了如下假設:
(1)由于松散層與上部巖層厚度大,在一定范圍內可用補償荷載來代替;(2)巖土層在巖組內為均勻連續介質;(3)采用自重應力場為原始應力場。
根據實勘及井下資料,結合11223工作面工程地質條件,選取-550m水平為背景,以3煤層為特征煤層,嵌入地質模型,巖層厚度根據實勘鉆孔數據資料近似取整,各層模擬厚見表1。依據巖石力學相近的原則將模型材料參數分為五大類,即泥巖、灰巖、砂質泥巖、細粒砂巖和煤層,數據來源于安徽理工大學承擔的《淮南礦區深部A組煤底板構造及采動變形破壞規律探測研究》項目。

表1 模型參數
模型形狀:長270 m,寬125 m,高222 m。模型底部荷載15.776MPa,平均密度2562kg/m3。模型邊界條件設置:底部全固定,四周水平方向限制,頂部自由邊界,并施加上覆巖土荷載。煤層沿走向分三種方式進行開采模擬:(1)一次采全高;(2)分2層進行開采;(3)分3層開采。其模型見圖1。

圖1 計算模型
2.2.1 一次采全高模擬
分別模擬開采50~135m和135~220m兩種情況,即工作面分別推進85m和170m。根據莫爾庫侖理論,采用迭代法并利用 FALC3D計算出3煤層開采后頂板巖層的采動變形破壞特征,獲得巖層屈服破壞特征圖、應力云圖和位移圖,見圖2。


圖2 一次采全厚模擬覆巖變化圖
結果分析:
(1)應力重分布特征
隨工作面推進,工作面兩端煤壁出現應力集中現象,最大垂直應力為17.827MPa。這是由于開切眼和工作面煤壁處支撐頂板,使得此處形成應力增高區。而采空區頂、底板由于上覆巖層垮落,應力減小,且卸載范圍逐漸增大,垂直應力呈現“兩端大,中間小”的盆狀形態,如圖2(a)所示。
(2)巖層位移變化特征
隨工作面推進,底板巖層卸荷回彈量逐漸增大,影響深度也逐漸增加,頂板巖層下沉量同樣在逐漸增大,如圖2(b)所示。工作面推進170m時對應的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6.506cm,對應的底板巖層最大卸荷回彈量為22.639cm。
(3)塑性破壞特征
隨工作面推進,頂、底板破壞范圍沿走向加大,破壞深度增加的并不明顯,如圖2(c)所示。當工作面推進170m時,其頂板破壞深度為16.0m,底板破壞深度為16.0m。
2.2.2 分2層開采模擬
此時,分三種不同的開采方案,具體如下:
(1)第一種方案:先開采上分層2m,再開挖下分層的4m。
模擬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對應的特征圖見圖3。


圖3 第一種方案(分2層)模擬覆巖變化圖
結果分析:
① 應力重分布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3(a)。最大垂直應力為17.685MPa。
② 巖層位移變化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3(b)。此時,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6.042cm,底板巖層最大卸荷回彈量為20.143cm。
③ 塑性破壞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3(c)。頂底板破壞深度分別為16.0m、13.0m。
(2)第二種方案:3m/層模擬。
模擬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對應的特征圖見圖4。

圖4 第二種方案(分2層)模擬覆巖變化
結果分析:
① 應力重分布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4(a)所示。最大應力值有所差異,此時,最大應力為17.924MPa。
② 巖層位移變化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4(b)所示。此時,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5.915cm,對應的底板巖層最大卸荷回彈量為20.034cm。
③ 塑性破壞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4(c)所示。頂板破壞深度為16.0m,底板破壞深度為13.0m。
(3)第三種方案:先開采上分層4m,再開挖下分層的2m。
模擬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對應的特征圖見圖5。

圖5 第三種方案(分2層)模擬覆巖變化
結果分析:
① 應力重分布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5(a)所示。最大應力值有所差異,此時對應的最大應力為17.98MPa。
② 巖層位移變化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5(b)所示。此時的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5.688cm,對應的底板巖層最大卸荷回彈量為19.982cm。
③ 塑性破壞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一樣,如圖5(c)所示。頂板破壞深度為16.0m,底板破壞深度為13.0m。
2.2.3 分3層開采模擬
將3煤層平分為3層進行開采,每分層2m。模擬方法同一次采全高,對應的特征圖見圖6。

圖6 分3層開采模擬覆巖變化圖
結果分析:
(1)應力重分布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6(a)所示。最大應力值有所差異,此時對應的最大應力為17.833MPa。
(2)巖層位移變化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6(b)所示。此時的頂板最大下沉量為27.251cm,對應的底板巖層最大卸荷回彈量為19.401cm。
(3)塑性破壞特征:變化規律與一次采全厚類似,如圖6(c)所示。頂板破壞深度分別為16.0m,底板破壞深度分別為13.0m。
根據前文模擬結果,工作面推進完全時對應的應力最大值、頂底板位移量、塑性破壞深度見表2。

表2 各模擬結果最大值統計
從表2可以得出:(1)分層開采時,整體上煤壁兩端應力集中的最大值比一次采全厚時均要大。這是因為在上分層開采完后,采煤已造成了覆巖的破壞,重復開采下,應力重新分布,使得應力進一步增加。除分3層頂板下沉量大于一次采全厚外,其他情況下的開采頂板巖層下沉量均小于一次采全厚時的下沉量。(2)分2層開采與分3層開采對比分析可知,在累積采厚相同的條件下,分3層開采時,應力最大值相對較小,但是頂板覆巖下沉量較大,此時,不利于頂板的控制。由此可以推斷,分層越多,在多次重復采動下,對地表的損傷較大,容易引起地表沉陷。(3)分2層開采時,三種方案相比,上分層越薄,對應的應力值越小,而頂底板巖層位移隨著上分層的厚度增加而減小。(4)頂板塑性破壞大小基本一致,整體上來看,分層開采的情況下,底板塑性破壞范圍小。另外,從圖及數據還可以看出,當頂板垮落,采空區充填后,頂、底板破壞深度是趨于穩定的。
根據前文模擬結果及表格分析可以得出累積采厚、分層采厚對巖層運動的影響規律:
(1)針對于厚~巨厚煤層,可選擇分層進行開采,以降低頂底板巖層的位移量及底板的塑性破壞。
(2)在相同累積采厚條件下,分層次數多,每分層采厚相對就較薄,此時,上覆巖層的下沉量增大,且多次重復采動增加了頂板失穩的概率。
(3)在相同累積采厚和分層層數相同的條件下,先開采的煤層厚時,頂底板巖層位移量就小,反之則大。結合上述模擬情況,在不考慮巖層應力的情況下,應優先選擇先厚后薄盡量少分層的開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