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摘要:本文所說的堆場即集裝箱堆場,是在集裝箱碼頭周邊地區用于交接和保管集裝箱的場所。對于海運集裝箱出口來說,堆場的作用就是把所有出口客戶的集裝箱在某處先集合起來,待到截港時間之后,再統一上船。因為此類物流輔助行業服務差異化較小,所以,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基礎上盡量降低成本,才能贏得市場空間,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本文以青島口岸的堆場為例,從其戰略定位、價值鏈及成本動因等方面分析堆場在戰略成本管理及運營方面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堆場;戰略定位;價值鏈分析;戰略性成本動因分析;運營性成本動因分析
引言
戰略運營一體化成本管理,是基于日常運營和戰略視角,通過對具有戰略相關性的成本進行分析,將成本管控空間從企業的內部拓展到企業外部,從企業的日常活動拓展到企業的戰略層面,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
一、課題報告內容
本課題理論依據:戰略運營一體化成本管理注重綜合運用管理學、系統學、運籌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技能,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如價值鏈分析、戰略和運營成本動因分析等,將成本信息貫穿于戰略及經營管理整個循環過程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成本性態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因此,可以說戰略成本運營管理理論是個開放的系統理論,它適應戰略管理的需要,進行不同側重點的成本管理。
二、旨在解決的問題
擬通過運用戰略運營一體化成本管理相關理論,分析探討堆場應采取的戰略類型和如何配置資源才能使股東價值最大化,如何從戰略和運營層面對成本進行管控,提高堆場效益。
三、應用方案
(一)價值鏈分析
1.外部價值鏈分析
出口貨物價值鏈分析:(見圖1)
貨物物流鏈分析:工廠生產的出口貨物,通過貨代訂艙后,安排車輛到堆場提取空箱,集裝箱裝貨后重箱返回堆場,或者工廠直接安排將貨物送到堆場裝箱,堆場根據船期安排集港。
集裝箱物流鏈分析:見圖2。
集裝箱物流鏈分析:船公司進口空箱碼頭卸船后,堆場安排車輛將集裝箱運到堆場,工廠需要用箱時,堆場根據船公司指令將空箱發放給工廠,待工廠裝完貨后,將集裝箱返回堆場,或者工廠直接將貨送到堆場,在堆場裝箱,以上重箱根據碼頭要求進行集港。
2.內部價值鏈分析(見圖3)
市場(箱源、貨源):箱源來源于船公司,貨源來源于工廠或者貨代,箱源和貨源直接決定堆場的市場規模,決定堆場的收入水平。
戰略資源配置:通過整合場地、機械、人工、信息系統等資源,在靠近碼頭的位置,建立集裝箱堆存堆場。基礎設施是進行空重箱堆場保管發放等操作的基礎。
系統流程設置:通過先進的生產系統對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實現空重箱的有序堆存和發放,通過對業務流程的科學管理,提高生產作業效率。
生產操作:從協調車隊將空箱從碼頭拖回,到進場檢驗箱況,對空箱進行堆存保管,從外點發箱或內裝擺箱、重箱返場歸垛,到集港等操作,為客戶提供出口貨物裝船前服務。
客戶維護:一方面協調船公司,確保根據船公司的要求及時提供疏港、修箱等服務;一方面協調貨代和工廠,及時準確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3.價值鏈導向圖(見圖4)
堆場通過配置場地、機械、人工等資源進行生產,為了獲取上述資源需要承擔租費、人工和折舊攤銷等成本,這些成本一般占堆場總成本的40%,這些資源投入后,短期內很難進行調整。因此,根據未來業務量的預算對上述資源進行配置就顯得非常重要。
堆場在生產過程中,集裝箱需要集卡車進行運輸,運輸成本是堆場最重大的變動成本,約占堆場成本的29%,燃油維保成本是因堆場操作機械對集裝箱進行堆存搬移產生的,約占堆場成本的5%。
(二)戰略成本動因分析
戰略成本動因是與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組織架構密切相關的成本動因。分析的目的是明確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找出提高組織資源利用率的辦法,最優化堆場組織資源配置,降低成本。
堆場組織的戰略成本動因:
規模:堆場的規模主要受制于靠近碼頭的場地和熟練的技術工人,場地、人工等要素要與業務量匹配。業務量既定的情況下,提高場地的周轉率和機械的使用率,能顯著降低成本。
信息化系統:通過車號、箱號識別技術、無人出場技術等的運用,能夠顯著提高空重箱進出場的效率,提高閘口通過率,降低成本。
市場開發:市場開發至關重要,在場地、機械等生產要素既定的情況下,要保持業務量的穩定。業務量增長過快,不能保證客戶的服務,業務量達不到預期,影響企業盈利。
(三)運營成本動因分析
生產能力:場地、機械、人工決定了堆場的產能,也決定了堆場的固定成本,場地、機械的租費、人員的工資,資產的折舊攤銷等成本是堆場最主要的固定成本,約占堆場總成本的40%。
員工技能:擁有技能嫻熟的員工,一方面可以規范操作,降低操作風險,一方面能夠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信息化系統:信息化系統決定了堆場集裝箱的堆存,高效的信息化系統可以減少集裝箱的搬搗,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全面質量管理:一是服務的及時性,能夠及時為客戶提供服務,減少客戶的等待時間;二是提高服務的準確性,出口環節任何一個小的失誤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只有減少錯誤和失誤,才能降低操作風險。
技術優化:無人閘口、驗箱手持終端、財務自助收款開票終端等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員工數量,降低人工成本。
四、通過建立標準成本模型,優化資源配置
(一)出口業務量-機械-駕駛員需求模型
思路:本模型擬通過建立出口業務量、機械需求量和駕駛員之間的關聯,用來根據堆場未來業務量預測叉車和駕駛員需求量,準確進行這兩項關鍵資源的配置。避免配置不足,影響對客戶的服務,配置過多,增加堆場的成本。
叉車操作系數是用來衡量每出口一個重箱,需要的叉車操作動作數。短期來看,叉車操作系數相對穩定。
1.叉車操作量分析
通過對不同月份不同車輛的叉車作業量進行比對分析,每臺叉車每月操作動作數多少不一,最高的高達18000個動作,本模型選用正常月份正常工況下的操作量15000個動作作為基數。
2.司機作業量分析
通過對司機作業量統計表進行分析,每位駕駛員各月操作動作數多少不一,最高的高達7000個動作,本模型選用月均操作量5000個動作作為基數。
3.叉車操作系數分析(見表1)
通過以上叉車操作系數表可以看出,叉車操作系數隨業務量波動,但相對穩定,本模型選用叉車操作系數3.20,也就是每操作出口一個重箱,需要叉車操作3.2個動作。
4.作業量-機械-駕駛員需求模型(見表2)
通過以上分析,每臺叉車月均操作量15000個動作,每一位駕駛員月均操作量5000個動作,操作系數3.20。表2中的模型根據下半年的業務量預算,測算出了每月需要配置的機械和駕駛員數量,目標堆場下半年配置7部叉車和21名叉車司機能夠滿足預算的業務量,和目標堆場6月底的10部機械和27名叉車司機配置比較,可減少3部機械和6名駕駛員,每月降低成本20萬元。各堆場存在業務外包和數據口徑不完全一致的問題,但不影響本模型在各個堆場的推廣和使用。
(二)業務量-場地配置模型
萬平場地月操作箱量指標是用月出口箱量除以場地面積,主要用來衡量場地利用率的指標,根據實際數據分析,在場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萬平場地月操作量指標主要受到堆場操作的船公司數量影響。
不同的堆場單箱場地成本差異巨大,從最低的單箱38元到最高的單箱96元,萬平場地月操作量從最低的783TEU到最高的1895TEU,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的巨大差異?通過對C、D、E、G公司的分析,以上堆場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資源配置過剩的問題,場地等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造成場地成本過高。另一個影響因素是船公司數量,船公司數量越少,箱屬越少,越可以集中堆存,提高場地利用率。
通過上表數據分析,船公司超過30個的A公司,萬平場地月操作箱量參考值為1300TEU,船公司在6-10個的堆場,萬平場地月操作箱量參考值為1450TEU,船公司為1個的堆場,萬平場地月操作箱量參考值為1800TEU。
通過以上分析建立的出口業務量和場地需求量之間的配置關系,為堆場配置場地資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能夠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堆場成本。
如果C、D、E公司能夠根據萬平場地月操作量1450TEU配置場地,上半年月均可節約成本31萬元、41萬元、31萬元;G公司根據1800TEU配置場地,月均可節約成本5.65萬元。
五、效果分析
1.通過對堆場外部環境分析,明確了堆場經營層面需要采取成本領先戰略,也就是成本管理與堆場經營結合,通過戰略成本管理,提高效益。
2.通過堆場外部和內部價值鏈分析,明確了堆場主要產品貨物和集裝箱的流通鏈條,通過內部價值鏈分析,找出了堆場的關鍵生產要素和關鍵生產環節。
3.通過對戰略和運營兩個層面的成本動因進行分析,理清了堆場的主要成本及其動因,明確了優化堆場成本的方向。
4.通過構建業務量和重要資源的配置模型,明確了駕駛員、機械、場地等重要資源的配置原則,并對配置效果進行了量化,對降低相關成本,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語
通過實施運用戰略運營一體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實現了對成本管理理念的轉變,成本管理要注重經營性控制與戰略規劃控制相結合,以及單個成本與產品總成本管理相結合,要注重靜態成本管理與動態成本管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