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鳳


8月5日下午,在美姑縣農作鄉卡俄村的食用菌(香菇)大棚里,種植戶吉拉布前正掀開卷簾為香菇透氣。去年10月,吉拉布前貸款1萬元,入股了村里新成立的專合社,還流轉出2畝土地,專門種植食用菌。“今年有個2萬元的收入應該沒問題。”吉拉布前笑呵呵地說道。
在吉拉布前身邊做技術指導的叫張曉華,是農作鄉綜合幫扶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的一員,這個食用菌(香菇)項目就是他幫助發展起來的。2018年以來,來自四川省7個市的27名干部組成綜合幫扶工作隊,進駐農作鄉,與當地鄉、村干部一起,通過發展產業幫助當地脫貧,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產業多元化? ?拓寬致富門路
“去年我家賣了14000斤,收入11200元。”“我家要多些,總共賣了31000斤,收入24800元。”走進農作鄉依色村,漫山遍野新翻待種的土地,散發出泥土的芬芳,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在休息時圍著工作隊隊員和村干部,爭先恐后地說著馬鈴薯產業發展帶來的收益,臉上滿是喜悅。
依色村位于農作鄉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適宜種植苦蕎、馬鈴薯、玉米等傳統農作物。過去,依色村以種植傳統馬鈴薯為主,產量低,加上機械化程度低、植保技術水平低,無法形成產業優勢。
“產業扶貧最重要的是借助政府扶貧政策對傳統產業進行提升,在技術上扶持,在銷售上打通。”工作隊隊長陶峰認為,通過提升傳統產業的種植規模和種植技術,才能為脫貧奔小康奠定基礎。
引進優質良種“青薯9號”、協調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種植、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協調資金創建優質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工作隊駐依色村的干部楊永是都江堰市農業農村局派遣的農技專家,他介紹說:“現在,依色村的馬鈴薯產量已實現翻番,不僅能幫助群眾增收,而且馬鈴薯產業也成為農作鄉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之一。”
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還不止這些。甲谷村建立起了以黑山羊現代化養殖為主的現代肉羊養殖加工示范基地;瓦一覺村、卡俄村等發展起了食用菌(香菇)種植。“這些產業不僅能讓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還能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說起工作隊發展產業帶來的成績,張曉華滿臉笑意。
5月23日,甲谷村村民曲比爾洛一大早來到林地旁的小溝里挖池蓄水,并為新嫁接的42株核桃樹松土施肥。陶峰說:“現在甲谷村已嫁接清香核桃枝條5萬多枝,種植了優質馬鈴薯600余畝,飼養美姑多胎山羊1000余只,家家戶戶都有產業,都是增產增收的好門路。”
培育新模式? ? 電商來加碼
“朋友們,我們的香菇不管是燉湯還是清炒,都巴適得很,你們看它的生長環境……”6月21日,工作隊邀請農作鄉鄉長曲比爾潔化身“網紅”,在網上賣起了農作鄉卡俄村的香菇。網友們一邊發彈幕“這么綠色,來兩斤”,一邊通過屏幕下方的聯系方式下單……
這是卡俄村農產品在線上銷售的一幕。產業做起來了,銷路如何解決?工作隊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和各自的資源,拓展當地農產品“雙線”銷售渠道。
線下,來自成都、廣元、樂山等地的隊員發動下派單位所在地的企業、社會團體開展“以購代捐”活動;來自本縣的隊員則發揮熟悉本土情況的優勢,聯系美姑縣內食堂、餐飲店等簽訂農產品長期采購協議。
線上,工作隊率先在卡俄村創辦美姑縣村級電商平臺運營示范點后,隊員胡敬松、張曉華幫助卡俄村成立了美姑彝城商貿有限公司,暢通銷售渠道,提高銷售和帶貨能力。
農作鄉及下轄的村能夠搭上“電商快車”,源于工作隊開展的摸底大調研行動。2018年工作隊進駐伊始,胡敬松、張曉華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因地理因素、交通條件等原因,卡俄村農產品常常面臨滯銷的問題。經過反復研究后,工作隊決定建立網絡營銷平臺,利用網絡平臺來推介銷售農特產品,并加大對村民網絡營銷知識的培訓。
“2019年初,美姑彝城商貿有限公司成立,并注冊‘黃茅埂商標。”胡敬松介紹說,隨后工作隊相繼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建立店鋪,為卡俄村土豆、蕎麥、核桃、花椒、干香菇等農特產品銷售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6月,美姑彝城商貿有限公司與卡俄村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自主自愿的基礎上達成長期供貨協議。目前,公司已累計幫助農戶銷售農特產品3萬余斤,實現銷售額21萬余元,村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阿以洋體曾是卡俄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在美姑彝城商貿有限公司務工,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每年還能拿到兩畝地的流轉費和村級集體經濟分紅。“現在網店開到了我們村委會,我也準備搭乘電商的‘快車,開個自己的網店。”切實感受到了電商帶來的紅利后,阿以洋體有了自己的計劃。(作者單位/范宇興? 美姑縣委組織部)(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