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剛
縱深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人才協同是重要牽引力、驅動力和支撐力。川西北地處長江、黃河上游,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擔負“建設生態屏障”“服務國家生態安全大局”“保護中華水塔”的重要使命。人才工作應聚焦生態定位,按照聚力產業、開放融合、一體發展新思路,構建生態、旅游、人文、科研等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新高地,探索資源共享、平臺共建、成果共用、環境共融的人才協同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不斷提高人才工作對生態示范、全域旅游、民族團結的創造力和貢獻率。
聚焦“生態示范”定位,優化人才協同新格局。推進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建設,需優化資源配置、夯實人才基石,厚植區域比較優勢,在錯位協同發展中更好助力戰略實施。一是全力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研究加快推動實施,決定了人才工作要把握的大勢、服務的大局。堅持人才發展與區域布局相匹配,根據生態示范區功能找準人才工作定位,針對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制定差別化的人才支持措施,著力推動“成都—重慶主干”與“川西北分支”形成更加緊密的人才發展共同體。二是努力踐行新時代人才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堅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盤棋”,通過協同發展、資源整合來落實總書記強調的“大人才觀”,既支持認同發達地區集聚人力資源的“主干”作用,又鼓勵川西北區域內部、行業之間的人才協同,推動人才工作走向合作共贏。三是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人才成長離不開市場驅動、經濟激勵,市場作用也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堅持科學把握“兩個規律”,通過人才協同,協調好、規范好“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關系,讓各類人才在更寬領域、更大空間成長成才和發揮作用。
深化“引育用服”策略,拓展人才協同新路徑。成渝地區創新發展重在人才創新發展,要在引才、育才、用才、服才同向發力,讓有志英才匯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是創新人才引進。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注重基礎與瞄準高端結合,打造川西北區域內和跨區域人才招引平臺,推行“康巴雄鷹”特聘專家、博士工作站,協同開展人才政策推介、平臺對接、項目洽談,促進人才流動良性循環。二是創新人才培育。推動川西北與成渝地區聯建共建干部人才培訓基地、大學生實習基地、博士后實踐基地,采取合作辦學、委托培養、訂單培訓等方式,加快培養川西北急需的生態、文旅等專業技術人才和綜合實用人才。三是創新人才共用。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推行“候鳥型人才”“星期天工程師”等做法,深化與重慶、成都高校院所、重點企業戰略合作,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實現人才共享、合作共贏。四是創新人才服務。放棄單純的資金、住房比拼,注重優化人才發展的治理體系。破除藩籬、搭建平臺、改善環境、增強服務,真正實現黨政機關與企事業單位各方面人才的資格條件、資歷臺階、評價體系有效對接、順暢流動,助力人才全方面發展。
樹立“人才治理”理念,構建人才協同新體系。推進基層治理和區域治理,人才是關鍵。自古以來,成渝地區山水相連、人文相親,人才協同發展可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創造新經驗、探索新辦法。一是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把人才工作納入成渝地區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工程,緊扣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人才工作結構性重塑性發展,著眼戰略發展引才聚才育才用人,在全社會培樹尊重人才、渴望成才、人人成才的良好氛圍。二是積極釋放人才紅利。成渝兩地比較優勢在人口總量、高校院所,堅持高端切入、微端落地,突出抓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深入實施“返鄉”“回引”“創業”,著力破解人才分布不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不夠、高端人才結構不優、創新創業環境不佳四大問題,努力實現人口規模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轉變、科教人才優勢向高質量發展競爭優勢轉變、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向綠色產業經濟優勢轉變。三是下大力氣解決貧困地區人才短板問題。成渝兩地特困地區并存,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重要指示,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引進培養急需人才與留住用好本土人才相結合,深入實施民族地區干部人才援助、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培養、社會發展急需人才支持等長期人才工程,引導鼓勵優秀人才到貧困地區工作服務。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提升人才協同新水平。人才挖掘使用,區域人才協同,關鍵是提高黨管人才的效益質量。一是樹牢黨管人才定位。圍繞西部“一極兩中心兩地”、四川“五區協同”、甘孜“三創聯動”推進人才發展規劃、政策、目標一體化,縮小政策落差,實施統一監管,打破地區限制,整體提高人才服務效率水平。二是完善黨管人才體制。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統一領導,在當好參謀、創新實踐、整合資源、示范引領上下功夫,把黨管人才貫穿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全過程各環節。三是構建人才制度體系。科學務實的制度是凝聚人才的內在因素。對現有人才政策全面梳理,修訂、廢止、補充一批,做到與時俱進;建立分系統、多層次的人才制度框架,并保持公開性、權威性和連續性;將人才法治環境建設作為實施人才強州、富民興州的重要內容。四是落實人才考評機制。把人才工作納入“一把手”政績考核范疇。搞任人唯親、浪費人才、埋沒人才,造成人才大量流失、問題反映嚴重的,追究領導責任。五是擴大人才改革開放。立足全球拓展人才工作視野,推動川西北廣泛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思維理念,把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高度。(作者系四川省委組織部援藏干部,掛任甘孜州委組織部副部長)(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