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夢梅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村落,伴隨著裊裊炊煙,沉睡的村莊漸漸蘇醒。這里是德陽市旌陽區雙東鎮東美村,自從第一書記王明輝來了以后,東美村便好事連連: 2016年東美村成功“摘帽”,2017年全村貧困戶脫貧,扶貧產業風生水起,村民收入翻番……
扎根東美村三年來,王明輝用情付出、用心做事,讓群眾邁上脫貧奔康的大道。面對老百姓的交口稱贊,王明輝總是淡淡一笑:“我只是盡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分。”
幫到群眾心坎里
“一直待在城里的干部哪里懂莊稼人的事。”這是村民最初對王明輝的評價。可慢慢地,村民發現王明輝和想象中不一樣。“既然組織選派我作為第一書記到村任職,我就絕不能辜負組織和群眾的信任。來了村里,群眾就是我的親人,就要為群眾分憂解難。”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他的腳步一一走到;困難事、煩心事、期盼事,他的心中一一牢記。
“我曉得,你們就是來做做樣子的。”第一次走訪東美村時,王明輝就被貧困戶王慶隆堵在了家門外。王慶隆認為王明輝只是一個掛職的書記,不會真的替貧困戶做事情,對他冷眼相待。但王明輝卻不厭其煩,沒事就去他家拉家常。慢慢地,王慶隆改變了想法,重新燃起了希望,向王明輝訴說了家里的真實情況。
原來,王慶隆患有癌癥,他想依靠發展養殖來改變家庭狀況,卻沒有啟動資金。“你有脫貧的干勁就好,資金的事情我來想辦法!”于是,王明輝依托“雙基共建”工作,找到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幫助王慶隆順利獲得兩萬元貼息貸款。同時,還找來農技員給王慶隆提供技術指導和病害防治服務。目前,王慶隆家養了十多頭豬,還有數十只雞、鴨等家禽,成了村里的脫貧典范。
貧困戶鄒華淑家里環境常年臟亂差,王明輝每次上門走訪都叮囑她要勤打掃。可是鄒華淑每次嘴上答應得好好的,行動上卻沒有絲毫改變。說一百次不如做一次,王明輝和村黨支部書記一起,給鄒華淑家里里外外做了大掃除。看到窗明幾凈、整潔有序的房間,鄒華淑紅著臉說:“真沒想到王書記會管得那么細致。”經過王明輝的鼓勵和帶動,鄒華淑逐漸養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思想和習慣上先“脫貧”。
幫著農民干,帶著農民富,王明輝從沒松過勁。他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2018年依托產業扶貧項目投入30余萬元為優質桃產業園區新建道路0.9公里,2019年又投入27萬元產業扶持基金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平均日發電量105度到140度左右,實現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左右。同時,他牽頭與東美棗種植專業合作社協商,帶動周邊村民種植棗樹。目前,全村綠色棗園總面積突破3600畝,帶動本地農戶戶均增收1.2萬余元。東美村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從2014年的12395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19687元。
興建百姓的“致富路”
“東美村十二組接蘆德路道路這么多年一直沒有硬化,大家出行很不方便,生產物資運送以及農機具的進出也存在困難。”當初選擇駐村扶貧時,王明輝就在心里立下了“軍令狀”。聽到老百姓的難處,他更是鐵了心,向大家承諾:“只要有項目資金,我來想辦法爭取。”
王明輝隨即聯系十二組組長,實地勘查、測量了這一段道路的情況,計算了大致的硬化費用。接下來一個月,王明輝四處聯系修路事宜,時常電話一打就是一個多小時,在村上一泡就是一整天……然而好事多磨,原本爭取到“一事一議”的項目資金,由于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出現了資金缺口。怎么辦?是把混凝土打薄一點還是路修短一截?都不行!“我來想辦法!”王明輝的“經典臺詞”又出現了。
為了說服商混公司低價出售一批混凝土,他想盡辦法奔走于各大公司間商談。但由于價格低、量少、運距遠,幾乎所有的商混公司都拒絕了他。為百姓,不放棄!王明輝繼續厚著臉皮找公司協商,終于有一家商混公司愿意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東美村82立方米混凝土,讓十二組的道路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修建。“‘致富路修到家門口,王書記是大功臣!”村民們說,這條路直通蘆德路到德陽市區,同時也和優質桃產業園區聯通,方便了產業園區的物資運送,有效帶動扶貧產業發展,促進了集體、村民“雙增收”。
從“機關人”轉變角色成為“村里人”,王明輝每天的“扶貧日志”可謂“紙短情長”,道不盡對扶貧事業的“人間大愛”。他真蹲實駐,真幫實干,讓駐村書記成為真正的“助村”書記。(作者單位/德陽市旌陽區雙東鎮人民政府)(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