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瑋杰
洪雅縣止戈鎮止火街社區貧困戶龔天芝在村干部、養殖領頭人的引導下,飼養跑山雞,如今一家人年收入超過5萬元,成為村里公認的“脫貧之星”。
將軍鎮保坪村貧困戶王開銀一家三口都患有癲癇,當地政府不僅為其一家落實低保、醫保等相關政策,幫助其家人就近就業,還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們住進了新房,重拾了生活信心。
在洪雅,這樣的脫貧故事不勝枚舉。2014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09戶16911人、市級貧困村33個,貧困發生率6.32%;2017年底,洪雅提前三年完成貧困人口減貧任務;2018年,洪雅在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被評為“好”,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縣。
從“窮途”到“富路”
7月8日,筆者見到龔天芝時,她正在組織工人搭建養雞棚。今年76歲的龔天芝一家共有6口人,上有99歲高齡的母親,下有存在智力障礙的兒媳、患有心臟病的兒子以及年幼的孫女,老伴跟她又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家中的收入全靠她在家務農與兒子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十分艱辛。
村“兩委”了解到龔天芝一家的情況后,“一戶一策”為其制訂了脫貧計劃——跑山雞養殖。村干部、養殖帶頭人王林上門為其講解養殖技術。技術有了保障,怎么解決銷售問題?“除了供應幫扶單位的食堂,我還以市場價幫她回收成年雞。”王林介紹,他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幫助龔天芝銷售養殖的雞。如今,龔天芝的跑山雞養殖逐漸走上正軌。“昨天剛賣掉了100多只雞,有1萬多元收入。”龔天芝接下來打算翻新養雞棚,擴大養殖規模,通過養殖跑山雞實現致富夢。
龔天芝只是止火街社區眾多脫貧戶之一。止火街社區由止戈社區和市級貧困村展望村、蓮花村合并而來,共有貧困戶94戶。“以前,村民常年靠種植水稻、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維持生活。”止火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吳軍介紹,轉機出現在2013年,村民們開始以“企業+農戶”的模式進行土地流轉,大規模發展葡萄種植。同時,社區還集中50戶貧困戶的46畝土地集中種植晚熟柑橘,通過保底分紅的方式抱團發展。“產業才是脫貧的關鍵。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引入農場主,培育優質產業,提高村民收入。”吳軍說,現在94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8000元。
從“脫貧”到“奔康”
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整潔漂亮的農房院落比比皆是……走在洪雅的鄉村路上,各色美景展示著脫貧攻堅取得的豐碩成果。
近年來,洪雅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發展機遇、最大的民生工程,圍繞鄉村旅游、茶葉、藤椒產業,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引領,組織貧困群眾抱團發展,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861.8萬元;帶動社會投資2300萬元,與3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建設37個扶貧產業基地,覆蓋貧困戶3103戶,占建檔立卡戶的61%,被四川省發改委作為易地搬遷推進后續發展先進經驗在全省推廣。
為了全面落實保障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住房安全,逐步改善和提高其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洪雅縣嚴格按標準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統籌實現“三保障”“三有”,創新設立了“五改三建”項目,即改水、改路、改廚、改廁、改電,建園、建池、建家。全縣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32戶,危房改造1059戶,“五改三建”1315戶。
同時,大力推動義務教育,保障全縣100%達標,實施義務教育“全面改薄”項目,新建學校、改善教學條件,累計投入資金1570萬元。開展各類貧困學生助學工作,完成學前教育免保教費資助8694人次、中職生生活費補助706人次、大學生學費生活費補助261人次、教育扶貧救助11277人次,累計投入各類學生資助資金5816.5萬元。
洪雅縣還加大財政投入,建立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為基礎的多重醫療保障體系。加強對返貧風險高的群眾的監測預警,調整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養標準,實施動態管理、重點救助。落實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應補盡補、應幫盡幫、應扶盡扶”政策,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活質量,讓困難群眾家中有產業、打工有崗位、生病有兜底,守住了困難群眾“因病返貧”的最后一道防線。(作者單位/眉山日報社)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