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曉燕

【摘要】目的 對微生物檢驗標本之所以出現不合格現象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來提出有效的質量控制策略。方法 在本院檢驗科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這段時間內的微生物檢驗標本當中,以隨機數字表的方式抽取10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經過觀察之后分析其中的不合格標本率。并且分析這些不合格標本之所以會出現的原因,接著提出有效的控制對策加以落實。結果 經過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在送檢的1000例標本當中,不合格的標本數量為109例,占總體比例的10.9%。其中痰液標本不合格的數量為55,占總體的50.46%。其次是分泌物標本,數量為23,占總體比例的21.1%。最后是尿液標本,總體的數量為31,占總體比例的28.44%。結論 諸如標本保存不規范、送檢過程不及時等等原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微生物標本最終的檢驗合格率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為此,檢驗科室的相關人員就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對應的解決,以此來使得檢驗科的微生物標本的合格率得以大幅提升。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質量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R4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01
微生物標本作為臨床上檢驗各類疾病的一項重要手段,其保存和檢驗過程是否規范,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檢驗合格率。而在當前我國各個醫院的檢驗科技術日趨完善的背景之下,是否能夠通過對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的深入探討,來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解決對策,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各個醫院的臨床病診斷效果的提升產生深遠的影響[1]。因此,本研究在本院檢驗科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這段時間內的微生物檢驗標本當中,以隨機數字表的方式抽取10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以此來探究不合格標本出現的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控制對策,來提升標本質量。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檢驗科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這段時間內的微生物檢驗標本當中,以隨機數字表的方式抽取10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標本當中不僅包括尿液,與此同時還包括痰液以及患者的其他分泌物[1]。與此同時,所有參與此次研究的樣本,都達到了本院的微生物檢驗標準。
1.2 研究方法
通過具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的檢察人員對于樣本的核對,來判斷樣本是否符合合格。主要的觀察內容為樣本呈現出來的外觀及其采集時間,除此之外,還有樣本的初次檢查以及復檢的結果[2]。
1.3 觀察指標
統計不合格樣本數量,計算其在整體的樣本當中所占的比例。并對不合格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2]。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取得的系列數據都錄入到SPSS 22.0當中進行分析。
2 結 果
經過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在送檢的1000例標本當中,不合格的標本數量為109例,占總體比例的10.9%。其中痰液標本不合格的數量為55,占總體的50.46%。其次是分泌物標本,數量為23,占總體比例的21.1%。最后是尿液標本,總體的數量為31,占總體比例的28.44%。見表1。
3 討 論
經過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各類微生物標準之所以會出現檢驗不合格的現象,主要的原因無非兩類,其一是采集的時間出現問題,其二是標本沒有經過規范化的保存,因而受到污染。為此,必須采取以下的策略來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2]。
為了有效的提高樣本的檢驗質量,檢驗科人員應當主動地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為此,該科室的人員可以通過和各類疾病的臨床醫師的深入交流,來發掘檢驗科工作的改善途徑和提升策略。如此一來,才能夠在長期的過程當中,獲得檢驗科室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檢驗科的負責人還可以將系列檢驗過程當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制定成標準手冊,做到人手一本。在這一手冊當中,不僅需要記錄有關于各類樣本的采集要求,除此之外,還是要對檢測過程的系列注意事項進行分析,并且敦促檢驗科的人員將其牢記于心[3]。
諸如標本保存不規范、送檢過程不及時等等原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微生物標本最終的檢驗合格率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為此,檢驗科室的相關人員就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對應的解決,以此來使得檢驗科的微生物標本的合格率得以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淑媛,柯培鋒,莊浩林,等.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6-107.
[2] 方 芳.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v.5;No.236(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