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成學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尚不清楚引發這種疾病的具體原因,青壯年為精神分裂癥的高發人群,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不協調以及行為、感知覺、情感、思維等多個方面的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具有正常的智力并且意識清楚,但是在患病期間一部分患者也會出現認知功能方面的損害,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會不斷惡化導致患者精神殘疾,但是就目前的臨床數據來看,少部分患者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之后已經基本痊愈,可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大多數患者進行了長年累月的治療,還是無法徹底治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無論是治療何種疾病,在沒有科學依據的情況下不可輕易更換治療方法,治療藥物或者治療方案如果隨意更換會導致無論哪一種治療藥物或者方案都難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實際上這種行為純屬“瞎折騰”。雖然患者和家屬希望早日治愈疾病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治療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道聽途說別人使用某種藥物有較好的效果,自己也盲目的嘗試。抗精神疾病藥物與具有通用性的感冒藥等不同,在其他人身上有較好的效果,但是不同的患者患病癥狀、病情輕重程度不同,因此在自己的身上可能無法起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如果頻繁換藥非常不利于自身的治療和病情的恢復,如果真的需要更換藥物,相關的主治醫生自然會為患者提供換藥的指導并制定出合理的用藥方案。
在治療過程中有些患者會根據自我感覺擅自增減藥物劑量,實際上這和頻繁更換治療藥物一樣,都是在“瞎折騰”,這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抗精神疾病藥物的用法用量本來就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相關的主治醫師都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實際病情來確定藥物劑量和治療方案的。如果患者不遵循醫囑,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會嚴重影響原來治療方案所能夠達到的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病情惡化,產生不可預估的后果。不過,如果患者嚴格遵循醫囑服藥,但是癥狀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或者出現其他的異常情況,那么應該及時向主治醫師反饋,進行相應的復查,之后再由主治醫師根據復查情況決定具體的用藥劑量。
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目前還沒有研究能夠證明哪種食物有利于該疾病的治療,但是如果在日常飲食中食用刺激性食物反而由可能加重病情,比如辣椒、姜以及大蒜等。如果精神分裂癥患者伴有躁狂癥,那么在日常飲食中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也應該禁止。
其實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都經常犯這樣的錯誤,這說明患者還沒有充分認識抗精神疾病藥物的作用機理,把抗精神疾病藥物當成普通的藥物。實際上,治療精神分裂癥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通常情況下患者完全治療需要經過三個時期,即最開始的治療期,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之后進入鞏固期,最后是維持康復期。很多患者擅自停藥往往發生在鞏固期,這個時期由于病情比較穩定,因此很多患者就會錯認為疾病已經完全治愈了。實際上,對于首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需要連續用藥一年以上并且癥狀已經明顯緩解的情況下才能停藥,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癥狀剛得到緩解就馬上停藥,非常容易導致疾病復發。如果患者精神分裂癥復發,治療所花費的時間要更長,通常情況下需要2-3年,病情非常平穩之后才能夠停藥。
一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期間還會出現與抑郁、焦慮等情緒相似的狀態,特別是精神分裂癥陰性患者表現的更為明顯。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不僅需要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并且還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治療,與此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家庭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