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德林 于珊珊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來,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重大現實問題的理論回應,闡述加快推進鄉村戰略的重要意義,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提出基本思路與對策舉措,同時分析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要素。
[關鍵詞] 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內涵;基本思路;對策舉措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7-0122-03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rural since reports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and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s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of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mainly conduc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on the accelerating rural strategy important meaning, basic thinking, countermeasure and security element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basic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完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就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整體推進目標的實現。為此,本文將從理論層面上廓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核心內涵以及如何實施等基本問題,而這些內容系統的闡釋,將為我國全面科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目標靶點和思路式的解決方案。
一、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從現實意義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新農村建設最大區別在于其全局性,不再局限在鄉村和經濟層面,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村產業經濟效益
產業是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是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1]。以產業興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會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農村產業興旺能夠豐富農產品供給數量、質量和種類,推進農業市場化和規模化的建設,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以農產品的質量、品牌、環保滿足消費市場升級的需求,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給,不斷提高我國農村產業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鄉村戰略中的“產業興旺”。
(二)提升農民精神文明風貌,增強鄉風建設精神動力
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對于加快推進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保障功能[2]。和諧文明的鄉風鄉俗能夠提升農民思想道德認知,主動學習新規良習,有效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合作互助意識,建立良好的人際社會風氣,追求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激發農村建設熱情,維護農村協調有序的建設環境,幫助農民用科學文化武裝頭腦,樹立脫貧致富的理想目標,促進我國農村居民素質的整體提高,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風文明”的發展需求。
(三)打造鄉村振興宜居環境,推動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業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源頭,農村是生態涵養的主要載體,宜居環境是農村可持續發展重要優勢。通過統籌規劃鄉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布局,秉持尊重自然、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將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作為鄉村建設的基本依據,打造集約型生產空間、宜居型生活空間以及健康型生態空間,切實推進生態宜居鄉村可持續建設,滿足農民對宜居田園生態環境需要的同時,為保證農產品生態質量奠定資源基礎,從而為加快我國新農村社會經濟建設與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提供“生態宜居”保障。
(四)激發農民自治意識,加強鄉村法制德治融合
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群眾主動性,構建農村生產與生活法制秩序的重要舉措。一方面,通過多樣化調動農村居民積極參與農村自治,賦予農民更多的自主性,實現農民自我管理與監督等有機統一,有利于保障農民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構建一套廣大農民參與、鄉村黨組織為協調統領的融合性鄉村治理體系,有利于推動形成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的鄉村治理格局,從而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治理有效”。
(五)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農民實現生活富裕
隨著我國城鄉發展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城鄉之間生產與生活要素的流動日益頻繁,但在收益的驅動下,雙方要素流動較多是由農村向城市單相轉移,以至農村生產要素存量急劇下降,出現了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同時由于城市與農村建設發展的基礎條件、政策環境、市場機遇存在顯著差異,廣大農村地區并未能充分享受城市化帶來的豐碩成果,農村居民并沒有真正體驗經濟發展分享的豐厚紅利。因此,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帶動,以此推進城鄉融合建設,縮小城鄉群體收入差距,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中“生活富裕”的終極目標。
二、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思路
依托我國鄉村建設現有基礎和發展潛能,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為指引,按照“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壓茬鋪開、滾動推進、考核問效”的思路,統籌制定鄉村振興目標統籌推進策略整體思路,落實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要求。
(一)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關鍵在于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質量[3]。一是要以現代農業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二是要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發展農村產業新型業態,實現鄉村產業多元發展;三是要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全面激活農村各類產業發展要素,引導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地區轉移。
(二)生態宜居
生態宜居的短板在于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是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確保水源布局合理、水質符合飲用標準;二是實施電網擴容改造工程,構建適應鄉村發展需要的農網發展新機制,加快解決鄉村用電問題,推進供電服務城鄉均等化;三是實施農村路網暢通工程,并加強村內道路建設,加強農村物流網節點體系建設,形成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有效銜接、布局合理的現代物流網絡體系,促使農村良好生態、美麗宜居家園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三)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的重點在于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一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二是升級農村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完善健全農村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保障農村基本文化體育權益;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的基石在于構建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一是全面提高農民對于鄉村振興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完善自治體系建設;二是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為目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格局;三是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加快建立村黨組織、村民代表、村民委員會、村級經濟合作組織“四位一體”治理架構,進一步健全黨委、政府、社會、公眾、法治融合一體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五)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的實質就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4]。一是以產業升級發展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推動農民經濟寬裕和鄉村生活富裕;二是以人的發展為根本要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勞務經濟;三是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租賃托管等形式盤活未利用或閑置建設用地、可利用林地、宜漁水面等資產資源,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
三、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舉措
由于我國各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差異巨大,為此,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應科學識別和有效定位各地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加快推進全國整體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
(一)產業興旺方面
應立足實際,不斷加快新產業新業態建設。積極謀劃鄉村振興項目,不斷拓寬新視野、借鑒新經驗,在發展現有優勢種植業、特色品種的同時,注重三次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激發多主體參與、多向度滲透、多資源融合、多功能開發、多價值驅動等產業融合發展動能。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鄉村電子商務、鄉村綜合體等,不斷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優勢,力爭以現代農業的充分發展,支撐和帶動關聯產業的重構和升級,加快促進鄉村整體經濟快速提升。
(二)生態宜居方面
應建設鄉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硬件配套設施,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配套設施,農田水利科技等農業基礎建設等,同時還應注重鄉村生態軟環境的建設,例如村容村貌整治、鄉村風俗習慣和農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鄉村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等。不斷推進鄉村建設環境的美化,加大農村居住環境的整治力度,加強農村路網建設和管護,改造升級村屯道路。另外,還應探索推行閑置農房補貼政策,積極采取拆遷、置換等辦法,拓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化的空間,改善鄉村整體形象,為農村農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三)鄉風文明方面
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完善農村文化休閑廣場、場所,按照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要求,堅持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大力保障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應配套建設鄉村文化廣場,集宣傳文化、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體。還應擴充農家書屋的藏書種類和數量,定期組織開展科普及各類文化體育活動,積極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大力促進農村社會風氣根本好轉。此外,挖掘保護民間表演藝術、傳統戲曲、手工技藝、民族服飾和民俗活動等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鄉村文明方面重要建設內容。
(四)鄉村治理方面
針對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等問題,繼續深入細化鄉村治理,加快建立村黨組織、村民代表、村民委員會、村級經濟合作組織“四位一體”治理架構,進一步強化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積極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管理格局。此外,積極制定村規民約參與鄉村治理,探索促進鄉村管理、促進鄰里和諧、促進民風純樸的新機制,研究適合村情的村規民約,努力形成遵守氛圍,使村規民約在鄉村治理中發揮實際作用。
(五)生活富裕方面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現階段農民持續增收致富主要面臨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增長困難較大、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不穩定性增加、集體經濟“空殼村”農村居民財產凈收入增長難度較大、農村基層組織帶動作用有限等四大因素制約。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一是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優勢實現農民增收;二是積極鼓勵全國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領農民充分享受農村集體資產的紅利;三是持續深化精準扶貧工作,通過“聯村黨委”實現強村弱村結對幫扶,積極幫扶落后地區農民增加收入,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要素
(一)以農民為鄉村振興主體地位,創新鄉村振興實施理念
以農民為主體應秉持走鄉村群眾為主體的發展路線,踐行群眾路線。以農民為主體還應在其建設鄉村、加快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提升農民主體地位,重視其職業選擇,重視其創造成果,擺脫自上而下的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方式,實現農民在鄉村振興建設中主體地位的轉變,以及參與積極性的轉變。
(二)以三個統籌為核心,調動多方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積極性
一是將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有效統籌,實現在以黨的領導為振興方向的前提下,結合各地區鄉村實際情況,實現區域性有效治理。二是將單一管理向多元治理統籌轉變,多方匯聚力量,提升鄉村振興與治理的效率。三是將城鄉發展統籌融合,以城市帶動鄉村,以鄉村反哺城市。此外,應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長效投入機制,加大各級政府部門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投入力度,形成逐年按比例配置的穩定機制,進一步推動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資源的整合提升。
(三)以問題為導向,設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和保障機制
鄉村振興政策是立足于特定地區的綜合性發展政策,涉及“三農”問題多個領域,地理、經濟、現狀等條件的不同,其發展措施方法也必然會有很大不同,因此,為提出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整體推進目標的對策找到切入點,應科學識別和有效定位各省市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從科學規劃設計、體制機制建設、運行制度保障等方面,為推進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行動指南和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1]蔡麗君,潘京.以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農業經濟,2018(4):41+88.
[2]開啟“三農”發展新征程——訪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J].農民科技培訓,2018(5):4-5.
[3]孫潔.加快鄉村產業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解讀《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J].中國農村科技,2019(7):8-11.
[4]蒲文彬.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戰略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22):31-33+152.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