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曹永芬
【關鍵詞】王氏安神湯;神經衰弱;失眠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01
神經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種常見疾病,多由于長時間的精神緊繃或壓力過大引起精神易激動和易萎靡不振,常伴有失眠、容易生氣、肌肉疼痛等表現[1]。失眠為其主癥,病人往往因失眠多夢而求診,現代醫學通常使用抗焦慮、抗抑郁、鎮靜催眠和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且有一定副反應[2]。因此,現代醫家采用中醫藥的方式治療由神經衰弱所引發的失眠,療效顯著[3]。石恩俊教授是貴州名老中醫,成為中醫師已近40年載,對中醫內科、婦科及腫瘤方面的疾病有其獨特的見解,其中對失眠的診治頗有心得,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石老侍診學習,現將其應用王氏安神湯加減辨治神經衰弱型失眠的相關案例,歸納其臨床經驗,以期為臨床拓展治療此病的新思路。
1 案 例
患者王某,女,52歲,2019年10月21日,因“失眠2+年”就診。 2年前患者因與人爭吵后開始出現失眠、健忘等癥,夜間難以入睡,時寐時醒,嚴重時徹夜不寐,遂就診于當地醫院,診斷為“神經衰弱“,經心理療法、藥物干預后睡眠質量未見起色,故就診石恩俊教授門診。 癥見:失眠,夜不能寐,頭昏、無精打采,兩脅脹痛,飲食欠佳,易急燥易怒,口苦口干,小便短黃,大便正常。平素嗜食厚味,舌質紅、苔黃,脈弦滑。辯證立法:患者以“失眠”為主癥,當屬于“不寐”范疇,四診合參,此證當屬肝郁脾虛癥,當以補益肝腎,養心安神為原則。方用王氏安神湯加減:炒棗仁20 g、首烏藤30 g、法夏20 g、元胡15 g、炒白術15 g、元參15 g、柴胡15 g、五味子10 g、川芎10 g、藁本10 g、陳皮10 g白芷10 g、合歡皮10 g、黃芩10 g、細辛6 g、山萸肉10 g;水煎服,1劑/天,一次300ml,一日3次,3劑后復診。復診:精神明顯好轉,食欲改善,入睡較為容易,夜醒次數由5次變為2次。囑患者繼續服用6劑,隨訪后,患者訴能夠正常入睡,情緒平和,不易發脾氣。
按語:《普濟本事方`卷一》有云:“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于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揚若離體也。”肝能條暢情志,本案例患者與人爭吵后,情志不遂,失于調達,其氣郁結于脅而見胸脅脹痛,長期以來日久化熱,灼熱成痰,熱與痰相互膠結,導致神不安居,而致不寐。 肝火易耗傷陰血,日久不治影響影響腎陰,腎虛無力充養肝陰。肝陰虧虛無力滋潤肝陽,導致肝陽過盛,上達腦竅,故出現頭昏、頭脹的癥狀。方中川芎、元胡、白芷、柴胡、藁本、陳皮、法夏、細辛諸藥能夠疏肝理氣解郁、清除郁熱,通竅醒神化痰;山萸肉、首烏藤,聯合五味子、炒酸棗仁、合歡皮以滋養肝腎,安神養心;黃芩清頭目之余熱,使熱從小便而去,白術能夠固護中焦脾胃。如此以來,氣機條暢,熱去神自安。
2 討 論
現代研究認為,失眠患者中最常見的失眠類型是神經衰弱失眠,嚴重者可引發抑郁癥、焦慮癥等,導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4]。失眠在中醫中又被稱為“不得眠”“不得臥”“不寐”?!鹅`樞》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即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陰陽平衡轉化的結果,若陰陽失交,陰虛不能納陽,陽氣亦入不得陰,則會引起不寐。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腎脾,其病理關鍵在于肝腎陰虛則虛陽上浮。石恩俊教授認為神經衰弱引發的失眠多因情志因素所引發?!栋Y因脈治》載:“肝主藏血,陽火擾動血室,則夜臥不寧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代人的壓力過大,易引發肝氣郁結之證。肝臟失于正常,肝氣運行受阻,失于診治或施治不當后,火由內生,耗傷肝陰,神失難安;或肝火過盛,肝陰無以滋陽,腎陰充養肝陰,最終腎陰虧虛無以滋補心陰,從而心火過亢而失眠;或肝氣旺盛,化火成痰,痰熱膠著,擾亂神明;或知肝傳脾,脾虛無以化生氣血,心無所養,故見失眠。王氏安神湯是由貴州名老中醫王希仲教授經驗方。 王氏長期從事中醫婦科、內科疾病,對《金匱》、《傷寒》、《內經》等書目的理解較為通透,為貴州四大名醫之一。石恩俊教授認為神經衰弱失眠的患者多有肝腎虧虛之征象,復有肝氣郁滯、痰阻腦絡,王氏安神湯中多有興奮作用,但取其安神鎮靜之效。 諸藥和用有疏肝理氣,通竅化痰,定志安神之功。石恩俊教授采用此方靈活加減,常有佳效,值得大家后輩學習效仿。
參考文獻
[1] 劉劍波.劉紹武調神湯治療神經衰弱論述[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7(7):610-611.
[2] 陳小媛,陳 勇,李耀華.神經衰弱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14):33-35.
[3] 張憲忠,馬海波,韓光明,等.養陰安神膠囊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0):1174-1176.
[4] 王 曉.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神經衰弱的臨床效果觀察[J].藥物與人,2014,27(9):176.